頭條号 高江海老師
文言句的翻譯對初中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簡短的文言句子還好,有些比較長的文言句子,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倘若學生對句子理解不透,就很難理解文章意思,自然也就不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那麼,如何翻譯文言文中的長句呢?
一、标線斷開,化長為短
對比較長的文言句子,按照句子的意思進行标線斷開,分解成若幹個短句,甚至變成幾個連貫性的詞語,然後再做翻譯。《秋水》和《捕蛇者說》兩篇文章中有不少長句,這些句子都可以采取化長為短的方法來翻譯。例如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句,可以先斷成“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以斷為“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然後再做翻譯,就顯得容易多了。
二、找出主幹,弄清成分
一個完整的句子應該包含六個部分。即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文言句子裡常出現一些比較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翻譯時,是省略句的要把省略内容補上,其他特殊句式要先把它還原,然後再做翻譯。如:莊子《秋水》中,“我之謂也”,是賓語前置句,應為“謂我”,之意,即“說的是我”;“ 聞道百”屬定語後置,應為“百道”,意為“很多的道理”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中的“見……于……”,是表被動的固定結構等。柳宗元《捕蛇者說》中 ,“永州之野産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禦之者”是省略句;“餘将告于莅事者”(介賓短語“于莅事者”後置),“苛政猛于虎也”(介賓短語“于虎”後置) 都屬于倒裝句
三、依靠語感,熟讀理解
要理解語句,就必須注意誦讀。誦讀時不僅要讀清句讀,更要讀出文章的思想感情。當然誦讀不是死讀,而是學生對文章的脈絡弄清之後的吟誦。葉聖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不知不覺之間,内容就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寶貴的一種境界。要做到理解課文,就要加強對文章熟讀。如要理解莊子《秋水》中的長句,就應先把握它的層次,如:文章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三句寫北海的廣闊,第四句寫河伯自愧弗如,兩句之間也用“于是焉”組合。這樣,兩個句子之間都用同樣的結構連詞聯系,翻譯時就可以采用相同的句式。
四、實詞虛詞,随文釋義
對課文中常出現的50多個通假字、近百個多義字、22個虛詞的用法和含義,要認真積累,加以整理,牢固掌握,有助于對長句的翻譯。例如:
(1)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哉。在這個句子裡,隻要掌握:蓋(語氣詞,用在句首),豈若(哪裡象)是(代上句 “之犯死”)等字的意思,就可以順暢翻譯。
(2)“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句要理解:孰”,誰。“斂”:賦稅。 “毒”:害。“甚”:超過。等字的意思就能翻譯出全句的意思來。
五、固定句式,巧妙翻譯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其特點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固定格式往往前後呼應,互相配合。文言文中,在不少長句常常以這種形式出現,隻要熟練掌握,翻譯就會得心應手。如:莊子《秋水》中“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的“非………則……”可以翻譯為“如果不是………就……”和《捕蛇者說》中“非死則徙爾” (“非……則……”可譯為“不是……就是……”)都是表示委婉推測語氣的固定句式,遇到這類句式,就可直接套用固定格式來翻譯。
打算出中考語文系列,看看需求多麼 單選
0人 0%
想看
0人 0%
不想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