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開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觀點,也是流傳最廣、極具争議的一句,蘊含哲理與深意。其中前六字是孟子觀點的提煉,後六個字是對孔子觀點的引述。
“人之初”指的是人誕生的那一刻,即人的本質。
“性本善”是說人的本質是善良的,即人生來就是充滿善意、積極向上的。
“性相近”是說人的本性是相似的,差異極小,沒有優劣之分。
“習相遠”則是說人的習慣、習性是不同的,習慣是在後天成長中逐漸形成的,人與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整句意思是指:人生來是善良的,随着後天成長環境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
《三字經》的開篇十二字,其本質是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先賢為代表。
其中,對于“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問題,孟子與荀子有不同的觀點——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其實,善與惡,從來都是一體兩面,彙聚于人一身。不論是荀子還是孟子,他們的觀點其實殊途同歸的:荀子認為,天生的惡通過後天的教化可以逐漸讓人棄惡揚善,孟子強調,先天的善良,如果不注重後天的培養,也會使善良的人逐漸向惡變化。其中《三字經》中,用了孟子的觀點。
在孔子看來,人的本性相似,後天的學習成長,會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因此,孔孟荀的觀點,都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教導人們棄惡揚善,做一個“大寫的人”。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的意思是:如果不進行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改變。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專心緻志、持之以恒。
在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三字經》(作者高占祥)中,這一句改為“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為先”。
其中前六字,意思是一樣的,以“性善論”為基礎,倘若不進行教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走偏”。因此,一定要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而後六字,《三字經》與《新三字經》所講的其實并不矛盾,俗話說“育人先育德”,“德為先”是“道”,“貴以專”是“術”。正如雨果說:“每教好一個孩子,就少一個敗類;每辦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
其中,“貴以專”的“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對于教育者而言,“專”意味着專精、專業與持之以恒;對受教者而言,“專”代表着專心緻志、用心專一并持續學習。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去挖掘自己“善”的本質,去培養良好的品格;我們要把握人生的真谛,避免被外界的負面因素所影響,努力保持最初的本真;我們要放下我們的貪嗔癡,心懷善意,去接納和理解不同的人和事;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不斷向着善良和正直的方向前進,實現我們的人生意義。
人的一生,學習應當貫穿始終。不論是授學者還是受學者,都應當用心如一,做到專注、專心、專一,在“專”的基礎上,去追求“博”的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