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勝,1968年10月出生,東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級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東南大學)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體系結構專委會委員,美國Xilinx公司 outstanding professor。主要從事計算機系統結構、人工智能芯片和可重構硬件加速器等研究。發表EI論文10餘篇,出版教材7本(含國家級規劃教材),主持一項教育部精品課程,一項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8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同年被評為東南大學“吾愛吾師”院系最受歡迎教師。
“雖然我微機課學得并不好
但并不妨礙我喜歡楊老師”
是學生口中最樸素的評價
掃碼簽到、課程改革
是這位教師最執着的創新
下面讓小編帶大家走近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
楊全勝
“玩”轉課堂
他把課件印在了腦海中
掃碼簽到依托于“雨課堂”APP,這是楊全勝為了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特地引入課堂的智慧教學工具,無論是課前點名還是課上提問,抑或課後布置作業,都可以通過這一智能終端完成。
他說:“現在的學生上課常會忍不住玩手機,所以就利用這個小程序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玩手機’。”在楊全勝的課堂上,即使是坐在最後一排的同學也會專注地聽講,甚至常常舉手發言。
上個學期剛修完微機課的一名大三學生毫不猶豫地告訴記者:“楊老師的微機課是我目前為止上過的最有趣的課。”
在學生眼裡,楊全勝是一位熱愛教學的好老師。這樣的口碑背後蘊藏着楊全勝多年的堅持與努力。
楊全勝的父母皆是老師,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成為老師從小便是他的夢想。在本科學習時,楊全勝成功圓夢,就讀于師範類院校。1994年,楊全勝進入東大從事教學工作。
從教近30年,楊全勝坦言:“每屆學生都不一樣。他們的想法千奇百怪,你得跟上去,配合學生。”
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楊全勝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以期貼近學生的“口味”。盡管有些課程已經教過很多年,甚至所用教材就是自己編寫的,但他仍然根據每屆學生的特點改編教案和PPT,力求找到最适合學生的方式去開展教學。
站于三尺講台之上,楊全勝不僅有着台前呈現的一腔熱愛,更有着台後積累的紮實教學功底。
他說:“我上課從來不帶課本。”話語間透着自信與笃定。這份“上課從來不帶課本”的底氣其實來源于楊全勝充分的備課。倘若他第二天有課,那麼前一天,他一定會在家裡專心備課。
去年9月27日,江甯區突發停電事件。楊全勝在這場停電中很淡定,面對無法亮起的投影儀,他拿起了粉筆,通過闆書的形式将課堂内容一一呈現出來。楊全勝笑着回憶道:“就直接寫闆書,課程内容、要講解的知識點都在腦子裡,唯一不好的地方可能就是闆書比較費時間。”
說起自己多年來不帶課本的習慣,楊全勝歸結于自己在學生時代受到的影響:“在我當學生的時候,有位教數學的老教師,他教得特别好。他就是上課不帶課本,知識點都印在腦子裡,講起課來行雲流水,當時我就想,我一定要成為這樣的教師。”
這就是楊全勝,在“玩”轉智能教學工具的同時,仍然不抛棄最基礎最踏實的闆書。他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傳授知識,也可以簡簡單單地利用一支粉筆、一塊黑闆來教學。他在教學上用心鑽研、真心付出、傾心堅守,赢得了同學們的尊重和喜愛。
能和學生打成一片
也會給學生打零分
楊全勝曾多次被評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最受歡迎的老師,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能和學生打成一片。
在楊全勝看來,師生是平等的,彼此間不應劃分出嚴格的界限。當被問及如何理解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時,楊全勝堅定地說:“在知識學習上,學生得聽我的,因為我是引導者。在私底下,我更想走近學生,做他們的益友,我願意花時間去了解我的學生。”
跨越近30年的鴻溝與學生交心着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巧的是楊全勝的兒子也正在讀大學,這讓他更能理解學生的想法。
楊全勝私底下會去留意學生的興趣,學習他們的交流方式,甚至會學習一些網絡用語,努力去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當他偶爾在群聊中發出一張表情包、說出一句當下的流行語時,學生們便會感到驚奇——“咦?楊老師還會這個,好有趣”。如此一來,師生間的關系就逐漸拉近了。
楊全勝坦言,學生在鑽研的過程中常常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師生之别,隻有對錯之分。
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并尊重學生所想,這一點讓大家對楊全勝贊不絕口。一名曾選修過楊全勝微機課的同學說:“雖然我微機課學得并不好,但并不妨礙我喜歡楊老師。”
在課堂之外,楊全勝深得學生信任,不少學生遇到煩心事兒都願意向楊全勝訴說。每每此時,面對學生的這份信任,楊全勝總是深受感動亦深感重托,盡己所能為學生排憂解難。
楊全勝時常覺得自己還不知道怎麼更好地疏導學生,還需要多花時間溝通,更好地了解學生。他說:“這是我必須要學習的地方。”
無論是在課堂中還是生活上,楊全勝都像是一位慈父。但楊全勝深谙“慈‘父’多敗兒”的道理,他從未忘記自己身上肩負的育人之責。
對于抄襲、作弊的行為,哪怕私底下師生關系再好,楊全勝也會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堅守“以學品證人品”的信念。
曾有學生在“計算機系統綜合課程設計”這門課的期末考核中,直接用上屆學生做出來的作品來應付差事,楊全勝發現後并未姑息,任憑後來學生如何求情,仍毫不留情地打了零分。
對于楊全勝來說,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希望能夠培養出賢者,培養出對于社會有益處的人才。即使臨近畢業,他也決不能容忍抄襲和作弊的行為,在學校裡這叫做學術不端,到社會上将會引發更多嚴重的問題,作為老師,他必須把好這道人品關。
為了學生
改革的路再難也要走
去年,我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幾名學生在課程設計中利用了Minisys系統和相關硬件設備,從無到有地獨立制作了一台遊戲機,引起了一場不小的轟動。
然而,在學生盡情“玩”轉課程的背後,蘊含了楊全勝對“計算機系統綜合能力培養”系統開發長達16年的艱辛探索和不斷完善。
早在2000年,楊全勝就提出要在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培養計劃中強調系統綜合設計能力。
2003年,在悉心準備後,楊全勝在全國最先開設了集“數字電路”“計算機組成”“計算機接口技術”“編譯原理”等多門課程知識為一體的本科生集中實踐環節——“計算機系統綜合課程設計”。
這門課程将硬件和軟件結合起來,内容涵蓋了硬件知識、CPU制作以及編譯器和操作系統等方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綜合課程設計”的輻射效應很快開始在高校人才培養中顯現出來。北航、清華、北大等更多高校開始陸續加入計算機系統綜合能力培養系列課程建設的隊伍中,改革勢頭方興未艾。
2016年,是課程大改革的一年。
當時沒有一個系統能供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來進行課程設計,楊全勝便決定帶領自己的研究生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Minisys系統”。
時值仲夏,楊全勝的研究生在導師一聲“号召”下,聚集到楊全勝家中,攻克難關,不分晝夜。
其間,團隊面臨了各種各樣的難題,但大家并沒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埋頭調試,迎難而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Minisys系統系列CPU設計”最終獲得了全國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優秀實驗教學案例一等獎。
随後,楊全勝帶領團隊将相關的5門實踐課程内容重新調整,形成了在國内具有一定影響的“5 3的實踐教學體系”。
然而,并不是系統進入運作階段就一勞永逸了,時代在不斷變化,改革之路要一直往前走。
課程難度的設置一直是楊全勝覺得難以把控的問題。
近幾年課程驗收時,驗收老師發現這門實踐課程的完成度從2016年到2018年在逐年降低,原因是評價的标準在不斷提升。
為了更精準地設置課程難度,楊全勝堅持全程跟進同學們在課程中的學習情況。他每周安排答疑,每學期及時了解同學們的反饋,收集信息來幫助來年調整自己的課程,以此提升學生成果産出的效率。
課程改革的成效是喜人的。現如今,這門課程順應着高校教育的發展現狀,部分内容已完成了在線開放課程的工作,并且吸引了包括全國985、211和普通高校在内的衆多高校學生參與學習。
正是楊全勝始終堅持的課程改革,改變了衆多學子的學習模式,從單一地啃知識轉變為綜合地“玩”設計,在培養綜合型的優秀人才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
作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迎新晚會的常客,楊全勝曾用一首《鴻雁》收獲了無數學子“芳心”。
他和學生一起玩,和學生一起學,更和學生一起成就。
正如他唱的“鴻雁向蒼天”那樣,他就像這鴻雁一般,始終為着教書育人的事業不斷奮鬥着。
”
院系薦語
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離不開在教學與科研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的教師。楊全勝老師正是這樣一位堅守三尺講台、銳意改革,不斷在教學上創新的優秀教師。他帶領學生玩轉課堂,讓枯燥的專業課變成學生“上過的最有趣的課程”;他熱愛教育事業,熱情對待每一個學生,“亦師亦友亦如父”是學生對他的評價;他在全國較早進行“計算機專業系統綜合能力培養”實踐課程改革
,所獲成果得到衆多國内同行贊許,并為學校貢獻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用一首《鴻雁》獲得無數師生的“芳心”,被人戲稱為“被教學科研耽誤了的歌唱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楊全勝老師對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釋,是學院教職工學習的楷模。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董永強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寒露至,需添衣,快來和曉東曉南一起get秋季最潮穿搭!
@東大人,您的假期餘額不足,該帶着暖心小貼士返程啦!
勵志又感人!北大直博、中科院碩博連讀的雙胞胎兄弟這樣報答父母……
文字| 吳涵玉 李晨菲 盧堯
攝影| 杭添
編輯| 林凱賢
責編|吳伊傑
會“玩”的老師,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