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香港故宮博物院市民參觀

香港故宮博物院市民參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6 20:21:04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 編者的話:日前,香港故宮盛大開館,本報專訪了國家博物館前副館長陳履生,深度解讀了香港故宮對香港文化發展的裡程碑意義,對香港人文化回歸、國家認同、民族自豪感的深遠影響,不僅如此,它還可以形成地域性文化品牌,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存在,并把影響力輻射到周邊。香港故宮目前一票難求,本報特約記者采訪了香港市民,他們表達了對參觀香港故宮的興奮與向往。

香港故宮博物院市民參觀(香港故宮開館帶來文化盛宴)1

展品等級和數量“曆史罕見”

故宮博物院從1925年成立以來舉行過幾次境外展,但這一次在香港故宮展出的藏品無論數量還是等級都是以往的展覽不能比的。據媒體報道,香港故宮開館展覽雲集了914件故宮博物院的珍品,其中166件屬國家一級文物,部分展品是首次外借,有的展品更是從未展出。部分文物因不能受光太久,隻會短期展出。關于這些重量級藏品的分量和價值,《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國家博物館前副館長陳履生。

陳履生介紹說,香港故宮這次展出的重量級藏品和皇家曆史與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關。第一個特點是類型多樣化。第二個特點是文物等級高,影響力大,尤其重要的書畫作品,獨一無二,沒有可比性,在中國繪畫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故宮的重要藏品,出借是有嚴格規定的,這次從數量上、等級上都是超常的。此次展出的宋代定窯“孩兒枕”等故宮藏品以及一些宮廷文物,顯示出香港故宮展覽的分量和意義。像内務府定制的文物,其功用、工藝和意義等都有它的特殊性。陳履生說:“這種特殊性應該說是公共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内容,因為官辦的器物,它不管是什麼材質,都有官辦的身份,與民間的不同。”

另外,此次展出的書畫藏品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國寶級文物,非常難得。書畫有休眠期,有的可能處于休眠期之内,不能外借,包括故宮都不能展出。能展出的都是過了休眠期的。

這次展覽策劃精心,展品選擇很用心。陳履生說:“書畫作品《萬國來朝圖》,表現了乾隆年間清朝的對外關系,顯示出一種大國氣象。香港作為19世紀後期以來中國對外的一個窗口,一個開放的地方,中國相當一部分對外交流是從香港、澳門進出。選擇《萬國來朝圖》體現了香港作為清朝對外窗口的特點,具有特别的含義。”

東晉畫家顧恺之現存最早的一幅畫是《女史箴圖》,現藏在大英博物館。這次展出的《洛神賦圖》是顧恺之非常重要的作品,雖然是北宋的摹本,但是《洛神賦圖》與《女史箴圖》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洛神的形象以及《洛神賦》的具體内容,體現了這個時期顧恺之美學思想的獨特魅力。它在中國卷軸畫曆史上屬于前端的現存重要作品。這件作品其他地方要借展,可能很難實現。

這次展出的米芾的《研山銘》是行書珍品,它曾經為宋高宗收藏,後來流到日本,一直到2002年國家文物局才出資把它從拍賣會上買回來,交給了故宮。陳履生表示,當時它的價格不到3000萬元人民币,但如果現在拍,可能3個億都不止。

這次展出的繪畫作品還有南宋畫家李嵩的《花籃圖》。“它的審美表達有點像西方的靜物畫,但又不完全是。它把中國花鳥畫形态的特殊性呈現了出來。”陳履生說。這是故宮極為重要的藏品,它和西方文化有一定的關聯性,拿到香港展出會獲得一種文化比較學的意義。

文化的力量就是潤物細無聲

環球時報: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香港故宮盛大開館,對此,輿論有許多解讀,您怎麼看?

陳履生:故宮和中國文化以及曆史朝代的更疊等聯系在一起。設立香港故宮,對于香港本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建立香港故宮是香港回歸之後一個重大決策。台北有故宮,現在香港也有故宮,盡管台北故宮和香港故宮很多情況不同,建立的曆史背景也不一樣。香港故宮在21世紀的影響力,不止是在香港,在整個大灣區都有重要影響。

環球時報: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一個現代化都市,其現代化成就舉世矚目,但人們普遍認為香港沒有太豐厚的本土文化。香港是多元的,香港專門展示現當代藝術的場所很多,這是符合香港地域特點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播,盡管一直沒有中斷過,但成果似乎并不突出,請您談談建立香港故宮的文化意義。

陳履生:建立香港故宮的重要意義就是能夠大力推廣中華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在香港有一個展示的窗口。雖然香港藝術館有一些中國書畫的藏品,但是分量不夠,過去香港澳門也曾經不斷引進北京故宮以及其他一些博物館藏品到當地展出,但展品分量不夠,不可能像這次有如此重量級的藏品,其次是規模沒有這麼大。香港故宮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港地區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地位。

在疫情過後,人們會蜂擁去香港故宮看展覽,形成中華傳統文化熱點。香港故宮也能夠在發展中形成一個地域性的文化品牌,能夠把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力輻射到周邊,我想它的意義不僅在這個地區,其意義深遠。這相當于一個宣言,告訴世人這個地方是屬于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一個地區,我想這比任何标語都要好。

文化的力量就是潤物細無聲。我們看一幅古畫,可以感受到文物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香港公衆因此會感念香港故宮的建立,因為它是這一地區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能造福本地區公衆。這是由中央政府來支持的,那麼它的意義就不一樣。

環球時報:據報道,香港故宮一開館,就一票難求,香港人都想一睹為快,這是渴求文化回歸的體現嗎?

陳履生:香港公民,即使有不同政見,對香港故宮的開館應該也是歡迎的,香港故宮是中央政府給予香港的最大文化禮包。很多香港民衆,尤其六七十歲那代人對中華文化很認同。過去他們看不到文物真迹,現在把它們送到眼前了,就沖着故宮的名号,也會去看一看。參觀香港故宮,一定會激起公衆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熱愛、對中國曆史和中國身份的認同。

未來,也會激勵香港民衆更多地走進北京故宮,重新來欣賞這些藝術品,感受故宮建築與文物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特别的文化效應。也深化了他們的民族感情和國家認同感。

香港市民:我們是中國人,應當了解中華文化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吳延】香港故宮6月22日開館 ,7月3日對外開放。筆者雖然沒有搶到票,但趕到現場采訪了香港市民,請他們談談對香港故宮的看法。

香港城市大學傳媒系博士徐敏君:有幸在香港故宮開館第二天去參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米芾的行書《研山銘》。米芾是北宋著名書畫家,宋四家之一,愛石成癖。在獲得“靈璧研山”後,他欣喜若狂,抱眠三日,揮毫寫下傳世珍品《研山銘》。米芾下筆迅捷多姿,自由放達,變化無窮,此卷是他書法的成熟之作。令人驚喜的是,這是《研山銘》第一次在境外展出,可謂幾十年難遇的觀賞良機。

希望越來越多的朋友來參觀這些人類文明的瑰寶,一同用心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主婦姚玉敏:我們曾經去過北京旅遊,參觀過北京的故宮,在那之前隻是在電視上看過故宮裡面的文物,今天來看看香港故宮裡面展覽了哪些文物。這裡展出的藏品都非常漂亮!

退休夫婦:我們是中國人,應當了解中華文化。兵馬俑這次沒有參展,我們猜測兵馬俑太難搬運,很容易碰壞。我們對兵馬俑的印象非常深刻。

女白領 Lusy Aun:因為上班沒有時間,我還沒有去看展覽,當地年輕人都想去看,我前段時間去視覺文化博物館M 參觀了,有藝人在做宣傳,很多人看啊!香港故宮就在年輕人都喜歡去打卡的西九龍文化區,我們都很喜歡。

男大學生:我一看就知道是清朝的文物,因為我在高中時選了曆史課。北京故宮博物院展覽很多種展品,有書畫、陶瓷、青銅器、玺印等,每個朝代的文物都會有人感興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