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記者 上官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性情的培養,老師總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9月10日是教師節,學子們會以各種方式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其實,中國曆來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在古代,人們即對教師十分禮遇。
資料圖:300名大學生拼巨型“愛心”感恩教師。孟德龍 攝
尊師重教有傳統
從古至今,人們對教師都很尊重。
《管子·弟子職》提出,“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聞義則服”。相傳,東漢李固為求名師指導,“常步行尋師,不遠萬裡”。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博士、專欄作者吳鵬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舉例,根據《禮記·學記》,教師應天子召見,“無北面”,可以免去跪拜朝見的禮節,以形成尊重師道的典範。
另外,塾師往往會得到比較高的禮遇。家塾的教師被迎到家中,要坐西面東,以示尊禮。一些特别富有的家庭,往往專為塾師設竈。
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也有着類似“教師節”的日子,即孔子的誕辰日和塾師生日。那時家塾的東家,往往還會在節令等一些時期送給塾師“節儀”,以表禮敬之意。
古代教師也有“從業資格考察”?
一般而言,古代教育體系大緻可分為官學、私學。就官學而言,可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前者即太學、國子監等,後者則是府學、州學、縣學等。
資料圖:此前,河南鄭州中方園小學為一年級新生舉行“開筆禮”,通過點朱砂、學寫“人”字、為老師敬茶等别開生面的形式讓學生體驗尊師崇禮的啟蒙式教育。湯荔 攝
有學者認為,私學則包括書院和各種啟蒙教育的學校。古代啟蒙教育很受重視,學校稱之為學塾,可分為三類:家塾、私塾、義塾。
私塾很好理解,也常能在影視劇中聽到。簡單來說,私塾是古代老師自己辦的,就是在自家或借祠堂等,設館招收學童就讀。
“就官學而言,秦朝和西漢時期,其教師一般不需要考試,靠官府征辟或他人推薦即可。東漢時期,要想成為太學教師,需要通過太常寺主持的考試。”吳鵬說。
他提到,隋唐時期,開始對教師的從業資格進行全面考察,重點考察教學能力、師德和教學量即授課課時等,綜合劃定等級名次。
的确,有資料顯示,《登科記考》中有這樣的記錄:“諸博士、助教,皆計當年講授多少以為考課等級。”
學識好,品行也要好
在古代,想成為一位教師,确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聘請塾師的人家,往往對教師的學識、品行、盡心和善教等都會有所考慮。
比如說,會對教師年齡、過往經曆有要求,所謂“老成”、“年高德劭”即為此意。很多家族擇師時甚至會有具體年齡要求。
“依據《禮記·學記》記載,古代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道德水準和學識水平,就是‘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吳鵬舉例道。
資料圖:武漢大學國學班學生身穿漢代朱子深衣,行“釋菜禮”,紀念中國先賢孔子誕辰2567年。釋菜禮,是中國流傳下來的兩大祭孔禮之一,也是古時讀書人在入學時所行的一種典禮,是古代學子表達尊師重道的一種方式。梁婷 攝
所以,他提到,那時候的教師們,要系統掌握教學方法,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善于啟發誘導,“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根據其不同心理特點,幫助其改正缺點。
塾師們的收入構成
說到收入,塾師所得大緻由三部分構成,主要是束脩、膳食和節敬,數額則根據具體情況略有不同。
其中束脩是學生家長緻送給塾師的酬金學費,是塾師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束脩可以是銀錢,也可以是實物。
膳食比較好理解,是學生家長在塾師教學期間,提供給塾師的一日三餐,或是直接提供柴米油鹽蔬菜肉食瓜果等實物。
顧名思義,吳鵬解釋,節敬則是學生家長在開學、放假,以及中秋、端午、夏至、冬至等節日期間,送給塾師的銀錢或禮物。
“束脩”一詞,還有個知識點。《論語·述而》提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吳鵬介紹,就此而言,有一種說法是,“束脩”是學生給老師的見面禮或學費,即十條幹肉,這句話意思是“隻要是主動給我一點見面薄禮,我從沒有不教誨的”。
吳鵬說,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束脩”等同于“束修”,意思是十五歲行束發禮,《論語·述而》中那句話的意思便是“凡十五歲以上,我沒有不教育的”。(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