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之後的鳥類禁養名單,讓很多優秀的傳統籠鳥都告别了曆史的舞台,但養鳥群體依舊是寵物市場的一個熱門領域,于是人們開始發掘玄鳳鹦鹉、虎皮鹦鹉和牡丹鹦鹉這些不受法規約束,又能上手把玩的鳥類。今天小編就幫大家梳理為什麼手養鳥現在占了主流?手養鳥和籠養鳥有什麼區别?飼養時候有什麼不同注意事項呢?
我國的養鳥史從唐朝初步成型,到清朝達到巅峰,一直都是以推崇籠養鳥為主,所以我們養鳥屆中所謂的“四大鳴鳥”又被稱為“四大籠鳥”,以畫眉、百靈、繡眼、靛颏、紅子、貝子、八哥鹩哥等為主,虎皮鹦鹉的興起還是不到200年前的事呢。
但現在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都改變了,注定有些文化會逐漸流失,另一些文化會逐漸興起,這都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現象。
為什麼現在流行手養鳥勝過籠養鳥了呢?其實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原因:
大家以為手養是新時代下的産物嗎?其實在以前就有一些鳥作為手養鳥出現了,例如清朝的黃雀、明朝的畫眉也有手養情況。而且現在,很多人也會飼養白頸烏鴉作為手養鳥。
除了鹦鹉、烏鴉、黃雀、文鳥也常常被用來手養。理論上,任何一種鳥隻要從麻鳥狀态養起,都可以适應手養。但是像伯勞畫眉烏鴉這種天生兇悍的鳥,小編其實不是很推薦手上,架養代替手養更合适一些。
手養鳥和籠養鳥最大的區别,是樂趣不同,适合不同人群。
籠養鳥和手養鳥飼養時候有以下幾個區别:
從以上幾個區别來看,手養鳥的飼養注意事項大家就會有初步的認識:首先選擇鹦鹉類為主;第二選擇從幼鳥飼養。手養鳥适合時間充裕的飼養人群,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時間陪伴。
既然大多數的手養鳥都是鹦鹉,那我們就用鹦鹉的選擇和手養流程來說一下手養鳥的注意事項。其他品種的鳥類手養,可以參考。
手養鹦鹉選擇的鳥,一般是出殼10天左右最佳。這樣能省去很多後期的訓練熟悉過程,也有人可以讓成年的虎皮鹦鹉和牡丹鹦鹉在1個星期内适應手養,但不得不提,這是一個有些風險的事情。因為鳥兒成熟後,性格也會成型,習慣了籠中生活的怕人的鹦鹉,很難适應手養。如果選擇成年鹦鹉轉變成手養,那麼牽引鍊和挨餓幾頓是免不了的。
剛出殼10天的鹦鹉,由主人拿離親鳥的繁殖箱,用專用鹦鹉奶粉飼喂。所以手養鳥的成本會比籠養稍微貴一些,畢竟是吃奶粉長大的孩子。手養鹦鹉在破殼前期每隔3個小時左右,就應該由人工喂食一次,一方面保證充足的營養,一方面更能培養鹦鹉對主人的依賴感和信任感。
如果不怕麻煩,用鹦鹉奶粉 小米粉 玉米粉 墨魚骨粉 益生菌混合後喂養最佳,單次喂食喂到7-8分飽就可以。鹦鹉出殼後到45天左右,羽毛就漸漸豐滿,這時候,就可以用普通鹦鹉糧來完全代替奶粉了。
基本上90%以上的鹦鹉隻要通過了前期人工喂養的階段,都會對人建立信任和依賴。這個過程中,少不了主人要有耐心、有愛心、有恒心,切不可以虎頭蛇尾,因為幼年鹦鹉是非常容易夭折的,是一件細心事。
在鹦鹉羽毛豐滿後,它們會開始試着飛翔,這時候就可以進行剪羽工作了,剪羽完成後可以帶出門遊玩,讓鹦鹉漸漸适應外界環境,如果心裡沒譜,最好準備一個牽引鍊。
手養鳥最大的訓練難題是定點排便。訓練手養鹦鹉定點排便的技巧是從小,每次喂食完鹦鹉後每15分鐘就把鹦鹉拿到固定排便的地方,用口令說“排便”“拉拉”等簡單的指示,大概一個月左右,鹦鹉就可以學會定點排便。
鹦鹉容易患上抑郁症,有自虐的表現,會瘋狂拔自己的毛,把自己拔秃。在後期的手養鹦鹉過程裡,主人的為伴尤為重要。每天2個小時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用手摸摸鹦鹉的頭,用手給鹦鹉一些喜歡的零食(例如瓜子核桃)都是主人的日常工作。
作為頑皮鳥的代表,鹦鹉對娛樂活動需求非常大。即使是純收養的鹦鹉,也最好給鹦鹉配置一套專門的遊樂木架,讓小鳥即使在沒有主人的時候,也可以自娛自樂。鳥兒心情越好,長得也就越健康。最忌諱的情況就是:主人離開家上班,把鹦鹉一個鳥孤零零扔在家裡,什麼玩具也沒有。它們的心裡會惴惴不安,而導緻抑郁絕食等。
适合鹦鹉的玩具例如:秋千、滑闆、沐浴盆、磨牙石、鈴铛、架構複雜的爬架等等。當然,如果條件允許,兩隻鹦鹉一起手養是最合适的。
手養鹦鹉娛樂性強,但是相對的,主人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陪伴和關愛,尤其要防止自由活動的鹦鹉出現食物中毒。
如果時間有限,是不推薦手養鹦鹉的,因為那樣不僅不會給你帶來樂趣,還會給你平添很多麻煩,如果養了一隻鹦鹉,就一定要負責到底喲。
更多鳥類知識,記得點擊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