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愛的路上,不會孤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讀到這句詩詞,還來不及深思它的意思,卻直觀地給人有一種很親近的感覺,也許這句詞說到了心坎上。
這是宋代蘇轼的《臨江仙·送錢穆父》中的一句。在詞中本意是在送别宴上,歌妓為離愁别恨而哀怨。但作者卻認為人世聚散離别本是常事,應以豁達的心胸去看待一時的别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事、理兩者都能做到通達的人,方能做到作者提出的這種豁達的心胸,單從道理上理解還不能真正做到豁達。從詞句中讓人不覺感到内心的一種悲涼,似乎自己隻是一個孤獨的行客,在孤寂的夜空下獨自行走。
據了解詞人蘇轼一生的經曆波折,他積極入世且有獨到的見解和思想,但在官場卻屢屢失意、處境亦艱難。用現在的話講,他極富“小強”精神,拼不倒打不死。往往憑借着自身的博學與智慧,常常遊步于物外,表現出一種超然、随遇而安的豁達、灑脫的情懷。
盡管如此,在他的詩句中亦能體會到其中一絲涼意。
人生之豁達
我們再來看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其中有句詩這樣寫到:“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看着李白的這幾詩詞,一氣呵成讀起來很痛快,但也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比如,浮生若夢。從李白的另一句詩詞中就可以找到輔證,李白是一個豁達、灑脫之人,不會拘泥于某種固定的形式,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所以,讀李白的詩詞,“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更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但在詩詞中,詩人也對人生進行了感歎,時光易逝,歡樂幾何!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的詩詞中常見悲春傷秋,有時甚至感覺他們是不是活得太“矯情”了,其實不然。就拿當下的時代來說吧,我們又何嘗不對生活抱有極大的期望呢,在希望越大而失望的打擊更大的時候,誰不想痛痛快快地發洩一場。
有的人選擇了花錢買醉、有的人選擇了K歌狼嚎,更有人獨步在漆黑而孤寂的夜晚看着兩旁路燈感歎……時代不同了,隻是換了一種表達的方式而已。
千百年後,當後世之人讀起這個時代的人如何釋放内心不爽的方式時,隻不過更高級一些的方式被流傳了下去而矣,但時代的氣息會被保留下來。
時代的氣息
有時不禁想問,才子李白、蘇轼等這些詩詞大家們,如果知道他們留下的詩詞、歌賦在後世造成如此大的社會、人文“轟動”,并成為後世之人無與倫比的精神财富時,他們還會不會悲春傷秋、感歎世間悲涼呢?如果他們能穿越到現代,一定會感到滿滿的幸福感吧。
白方禮老人靠着腳登三輪車15年間,幫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有機會接受學習教育,雖然其間經曆了莫大的艱難,但看到因為他而有很多人受到了幫助,他認為一切都值了。
溫暖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将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這件事分解來看。首先,貢獻者自身有能量和愛的溫度,做了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其次、被貢獻者由于貢獻者做的事得到了好處,解決了當下的困境,從而内心感受到了溫暖;然後,被貢獻者回饋給了貢獻者感激或感謝之情。經曆了上述三個步驟,其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貢獻者也會感覺到心靈上的一份欣慰。
但現實卻并非如想像的那般發展,往往很多貢獻者(或者不清楚自己為貢獻者)做了好事,他們并沒有看到後邊的事态發展,難免内心會産生抗拒與悲涼之意。
你好,“愛”
從曆史中不難發現,人類的成長史是建立在一次次地接受現實并不斷憧憬中走過來的。所以,當我們看到李白、蘇轼等人對後世的影響時,就應該有一定的正确認識。是什麼正确認識呢?
當無私奉獻出一份愛的正能量時,是為“幸事”;事态發展後,看到了别人接受到了愛心時,是為“甚幸”;事态的最後,貢獻者還得到了被貢獻者給予感謝的回饋時,是為“甚幸有餘”。
所以,依照分解的三個步驟來看,你付出時可曾想要回報?如果沒有想要過,隻做一份單純的愛心付出又有何不可。其實,你越是不求回報,就越說明這份愛越純粹、就越具價值。
一份單純的愛心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
一位老人騎着三輪車在一處拐彎處,不小心與一個私家車發生了摩擦,私家車屬于正常行駛。雙方停下并都下了車,私家車被剮蹭了不小的一塊,要修補的話也得千八百塊的吧,那位騎三輪車的老人一看就是那種為生活而艱難度日的人。
私家車主看了看,揮揮手說到你走吧,下次騎車要注意,轉身就欲上車離去。可那位老人由極度害怕轉而極度的感激,當場就給那位私家車主跪了下來,私家車主馬上跑了過去拉起了那位老人。
在這個事件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私車主的善意和為人的講究和厚道,他并沒有想過會得到老人什麼樣的回報,他隻是出于理解和同情對方的生活境遇,将事情痛快的了了。這樣就更加顯得私家車主的為人善良,如果他等着老人去感激他,那他就不值得人去評論什麼了。
理解和愛
還有一個故事,是一對老夫妻,妻子得了一種精神類的怪病,壽命隻有20年可活了。她平時很喜歡看孫猴子,自此之後她的老伴給自己置辦了一套孫猴子的套裝,每天裝份孫猴子給妻子看,而每次演完孫猴子後,都是大汗淋漓。
在家裡演,在街道邊上演,總之在他們所走過的行迹中就有孫猴子的身影。結果,他的妻子又活了25年,仍然很健康。
對于這位妻子的丈夫,也許隻有簡單的一個要求,或者說希望她妻子回報給他的,就是要她繼續活着,陪她再走過一次春夏秋冬,僅此而已。由此,更顯得愛的純粹,讓人心生溫暖和感動。
再走過一次春夏秋冬
我們從古人說到了今人,從情懷說到了愛和溫暖。被譽為宋詩“開山祖師”的梅堯臣曾說過:“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
雖然他說的是詩,但無人生哪裡能有詩呢。做出一首好詩很難,而做出一首平淡的好詩更難。最高雅的藝術,它也是誕生于生活,生活是美的最高法則,一切的美都要回歸于生活。而愛與溫暖是生活裡的水,愛與溫暖還是維持和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養料。
所以,越多的擁有愛與溫暖的人,就越具有力量,就會越加的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而不會感到自己的路途是孤獨的。
END
關于“愛與溫暖”,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區交流!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及時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