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膳“清宮八珍糕”,是頗有名氣的食療方。自乾隆40年以來,曆代皇帝、皇後、嫔妃、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等等,無不競相服食。
民間稱之為“肥兒糕”,有葉天士、陳實功等名醫多個方子,但基本相近。原方首見明代著名外科醫生陳實功所撰《外科正宗》,是陳氏家傳秘方,由蓮子、芡實、扁豆、薏米、山楂、麥芽、山藥組成,研為細末,和以米粉制成。
清朝禦醫将這個方子獻給了乾隆皇帝,他服用後,不但說好,還一直堅持服用。據清宮醫案記載,“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四日,皇上用八珍糕四次,用過二等人參八錢。”“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起,至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皇上用八珍糕九次,用過四等人參四兩五錢。”當時,乾隆帝已年逾八旬,暮年之人,先後天俱虧,陰陽氣血虛損疊至,故頻用此糕,亦頗适合。至于方中的人參,意在加強補氣健脾之功效。
乾隆皇帝服用“清宮八珍糕”實錄:
“清宮八珍糕”為宮廷内列入内服延年益壽之藥膳醫方,乾隆41年(1776)二月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四日合用“清宮八珍糕”4次,用過2等人參24克。乾隆52年12月初九起,至53年12月初三,合用“清宮八珍糕”9次,用過4等人參135克。乾隆皇帝暮年之時,陰陽氣血虛損疊至,故頻服“清宮八珍糕”。
評釋:八珍糕創制于明代,其方首見于陳實功《外科正宗》,專治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易吐易瀉均有良效。
據論:人惟飲食不節,起居不慎而損傷脾胃,百邪易侵,百病易生矣。
“清宮八珍糕”,不寒不熱,為平和溫補之品,扶養脾胃為主,屢有奇效,百發百中,世人稱為醫中正道,并謂男婦小兒諸虛百損,無不神效。若久服之,可培養脾胃,壯助元陽,輕身耐老,其效妙難盡述。因此,清宮中曆朝,上起8個皇帝,後妃,下至諸班宮女,太監,老幼竟相服食,視為補益增壽靈丹。
慈禧太後也喜吃“清宮八珍糕”,直至晚年,服食“清宮八珍糕”從未間斷。
清宮醫案記載,光緒六年九月十三日,禦醫李德立為慈禧太後拟“清宮八珍糕”---茯苓、蓮子、芡實、扁豆、藕粉、薏米各二兩,共研極細面,加白糖,分兩酌量,兌之為糕。據說慈禧後半生因脾胃不和而經常服“清宮八珍糕”。禦膳房選用上等材料,特意為她精心制作。常吃“清宮八珍糕”使她營養良好,身體健康,容光煥發。據記載,慈禧70歲時,體态容貌若50多歲。她享年73歲,在當時也算是高壽了,應該說,這與“清宮八珍糕”的健脾胃、抗衰老功能有關。
“清宮八珍糕”為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八珍糕加減。原治小兒腸胃薄弱、消化不良、食少腹痛、面黃肌瘦、脾虛便溏等症,有健脾養胃、益氣和中之效。據光緒六年九月十三日西太後脈案記載:禦醫“李德立請得慈禧皇太後右關滑而微大,左關稍弦,餘部平平。木郁土弱,不易運化濕氣,以緻食少難消,胸脅不暢,颃颡如昨,嘔飲便溏。今議用理脾化飲湯調理。”李德立于此又疑此為兒童用之八珍糕,似甚對證。專家認為,此藥香甜可口,而少藥氣,饑時可以食用,又可療疾。用于成人,亦一妙法。
八珍糕的配方:
茯苓、蓮子(去芯)、芡實、人參、扁豆、薏米、藕粉各60克,山藥150克,糯米90克,以上藥共研細末,加白糖酌量。
這8味中藥材,除人參之外,都可藥食兩用,特别是糯米、山藥、蓮子,更是常見的食品。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共載中藥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大類。書中寫道:“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縱觀這8味藥物,該書收載有6味: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薏米,這6味都是上品藥,主養命以應天。
國愛堂的“清宮八珍糕”配方中人參采自吉林,以品質上乘、産量大而被譽為中國人參的正宗;茯苓采用雲南白茯苓,品質優秀,潔淨自然;山藥精選古懷慶府(今河南焦作境内)懷山藥;芡實,來自湖南,顆粒飽滿,均勻,粉性足,被譽為“水中人參”;薏米來自貴州,顆粒大,含澱粉、糖分、脂肪多、香甜可口;蓮子采用山東通芯白蓮,顆粒飽滿、清香甜潤、微甘而鮮;白扁豆來自陝西,營養價值豐富。
八珍糕的做法:
先把這些藥研成粉末,再把糯米研成粉末,然後和藥末混合,然後把這些米粉和藥末放入水中,和成面,可以加一點白糖,然後放在籠屜内蒸,蒸熟了以後切成糕,烘幹,以便于存放。八珍糕細軟味厚、香甜可口,特别是小孩子,值得一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