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9号台風“利奇馬”
中心風力已達到17級以上
加冕為今年的“風王”
老話說“風從海上來”,
台風專指從西太平洋上刮來的風。
問題來了:這風為啥叫“台風”呢?
從台灣島來的風?
那香港來的風該叫啥?箱風?
其實啊,曾經隻要是風夠大,都可以叫台風,不管打哪兒來……
氣象出版社長、編審王存忠在
《台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中曰:
台風在古代叫“飓風”,到了明末清初改稱“台風”,不過那時候是對寒潮大風和其他所有大風的統稱……
試想一下:寒冬臘月
從西伯利亞刮來一股“台風”…
從typhoon音譯過來的?
“台風”可不是進口詞兒,是出口轉内銷!“台風”這名字的由來,可比台風圈圈還要繞!
從發音來說
“台風”一詞來源于我國南方
有三種說法:
源自廣東
廣東話“大風”發音[toi fung],被外國商人、航海家學了去,之後流傳甚廣,其中就包括從海路、陸路傳到了中國北方,最後進入普通話詞彙,成了“台風”。
源自福建
於魯鼎梅重修台灣縣志雲:「所雲台者,乃土人見飓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閩南語“風篩”發音接近[fung tai],于是成了“風台”,最後成了“台風”。
源自台灣
荷蘭人占領台灣期間,用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Typhoon“泰豐”來給穿過台灣海峽的大風命名,後來“泰豐”演變成了“台風”。
哪個說法最接近真相?
這個光榮而艱巨的考據任務就交給你啦!
英文Typhoon的由來
在希臘單詞裡,"Typhon"是風神的名字,"typhon"則是指旋風,台風。這個詞在中世紀傳入阿拉伯語,又以Tufan的形式随入侵者在11世紀進入印度,最終以touffon和tufan的印度語言形式進入英語,最早記載于1588年。
再算上中國的廣東話"大風",以tuffoon形式最早于1699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後變成了今天的typhoon。
能像typhoon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語言背景的單詞,真的是不多呀。
說完了“台風”這名字的由來,再問問你:每一個台風的千奇百怪的名字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我們知道,現在,每一個台風的名字是按照命名表來排排坐的。
這個辦法始于1997年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台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的決定,而從2000年開始實行。亞太地區的14個WMO成員國和地區各提供10個名字,按一定順序排列成140個名字的命名表,循環使用。
14個WTO成員國和地區包括:柬埔寨、中國、朝鮮、香港、日本、老撾、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及越南。
台風的實際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為避免一名多譯造成混亂,中國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國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經協商,确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譯名。
如果某個台風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那麼這名字就永遠給了這個犯下滔天大罪的台風,而從命名表上被除名了。之後,台風委員會将根據相關成員的提議,對名稱進行增補。
最惡名昭彰
而霸占了名字的台風:
“龍王”(2005年,替換名“海葵”)
“桑美”(2006年,替換名“山神”)
“榴蓮”(2006年,替換名“山竹”)
等等等等······
不過,在這個命名表之前,“給台風取名字”則可以上溯到20世紀早期。
當時,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拿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來給台風命名,就可以公開拿他們開涮。
而在西北太平洋地區,正式以人名為台風命名始于1945年。一開始隻用女人名,不過據說受到了女權主義者的反對,于是從1979年開始,用男人名和女人名交替使用。
請将你的名字帶入,來自行體驗一下:
今年第某号XXX台風将于明天傍晚某時在某地登陸,預計風力……
奉賢區科學素質有獎問答正在進行
點擊下方按鈕參加活動
赢取現金紅包
參加活動
奉賢科技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