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悲莫悲兮生離别,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的《九歌》道出了納蘭同時擁有盧氏代表的愛情和顧貞觀代表的友情,世間最悲哀的事莫過于生死的别離,最快樂的事莫過于新近相交相知的好友,彼時的納蘭,無别離,有摯友。
《金縷曲·贈梁汾》
清 · 納蘭性德
德也狂生耳!
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
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
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
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
且由他、娥眉謠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尋思起、從頭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裡。
然諾重,君須記!
康熙五年,顧貞觀中舉,掌國史館典籍,五年後因父病告歸。康熙十五年,他入京在太傅府教書,遇到了與他相差近二十歲的摯友,納蘭容若。顧貞觀掌過國史館,其才自是不必贅述,但他的兩首《金縷曲》能看得納蘭淚行數下,也是由他詞中所包含的肺腑之言所引。
納蘭寫《采桑子》(非關癖愛輕模樣)中的“别有根芽,不是人家富貴花”,以雪自喻,道出雪的美,不是美在其輕舞飄揚的姿态,是美在那人間富貴花不可比拟的高潔與靈性。納蘭的“别有根芽”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所以在這首納蘭與顧貞觀相識不久的題贈之作中,開篇納蘭就寫到:“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缁塵京國,烏衣門第。”倘若沒有“偶然間”三個字,那這句話就真擔得起“狂生”二字,“京城”是京城、國都;“烏衣門第”是世家望族,乍一聽,怎一個狂字了得。而納蘭自诩“狂生”,卻偏偏又用“偶然”來配,實在是妙極。在友人面前,二者身份、地位上的懸殊被納蘭似玩笑打趣的“偶然”打消,言外之意,是希望出身寒門的顧貞觀能夠理解他,以常人之心對待他。
說到此,納蘭交友上最突出的特點就呼之欲出了,其所交“皆一時俊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納蘭家族十分顯赫,隸屬滿洲正黃旗,是清朝初年滿族中八大姓氏中最風光、最有權勢的家族。但納蘭交友不流于世俗,他的朋友不論門第,不論出身,不論功名,有才氣,志同道合者,都被納蘭視作知交好友。
接下來納蘭用平原君和阮籍嵇康做典,“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青眼高歌俱未老”,前者表明自己仰慕平原君禮賢下士、喜好交友的人品,卻苦于無人理解(身份、地位的懸殊)的孤寂之情,後者借嵇康的“青白眼”說明自己與顧貞觀彼此青眼相對,互相尊重。
下阕,“且由他、蛾眉謠诼,古今同忌”,寫納蘭勸顧貞觀不要把小人的造謠中傷放在心上,勸着勸着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兩者同論——在當今這個污濁的社會,自己的顯赫身份也不值一提,不如和知己好友一醉方休,以求解脫?
說了這許多,納蘭才想起應該和友人正面訂交了,拉回筆鋒。“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裡”,納蘭對顧貞觀鄭重承諾——我們一日心期相許,成為了知己,即使遭遇千種劫難,情誼也會長存的,但願來生我們還有相交的因緣。尾句“然諾重,君須記”,緊緊的承接着前兩句,納蘭表明自己一定會信守諾言,不會忘記今天的誓言。
然後,盧氏走了,顧貞觀遠去。浙西派掌門朱彜尊經常感慨,曰:“滔滔天下,知己一人誰是?”而彼時人們在争相誦讀納蘭詞的情與愛時,也應了納蘭好友曹寅在《題楝亭夜話圖》中的哀歎:“家家争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
1678年到1684年,納蘭每年有很多時間随康熙出巡或奉使在外,這期間他把對妻子盧氏的愛與對摯友顧貞觀的情都傾瀉在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的戈壁塞外。這也印證了納蘭的詞的特色,既能如煙雨江南般纏綿婉轉,也能如黃沙大漠般清靜灑脫,也才有堪與豪放派蘇東坡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較高下的“竟須将、銀河親挽,普天一洗”,讀來,不禁令人拍案。納蘭為友人仕途的失意之作,竟是如此的沉雄郁勃,可見“友”之一字在納蘭心裡的分量。
最後還有一個關于兩人友情深厚且生死不渝的傳說——相傳納蘭去世之後,顧貞觀歸到故裡。一個月前他做夢夢到納蘭對他說:“文章知己,念不去懷。泡影石光,願尋息壤。”當天夜裡,妻子生下一個兒子,顧貞觀就近一看,長得與納蘭别無二緻,知道是他再世了,一個月後,顧貞觀再次夢到納蘭與自己告别,醒來忙詢問旁人,說是孩子已經夭折……
我讀來,此間頗有“莊周夢蝶”之慨然。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原歲并謝,與長友兮
納蘭的詞中蘊含着對世間萬物的敬愛與憐惜,隻願在萬物凋零之時,也可與日和月,風和雪結為知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