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博山酥鍋,在淄博乃至山東,是一道聞名遐迩的特色傳統名吃,淄博市博山、淄川等區縣更是到了沒有酥鍋就過不了年的地步。正月裡串門,家家都有一盤自己做的酥鍋,那是一種無聲的較量,入口一品,自見高低之分,哪怕是一縷白菜葉子,咀嚼中對味蕾的挑戰,那是美而不用多言的。
關于它的起源自然也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清乾隆年間,博山有一個蘇姓秀才,春節期間,他邀請朋友到家中吃飯,就讓夫人下廚。可是蘇夫人并不擅長做飯,于是就将雞鴨魚肉胡亂放到一個鍋裡炖,無意之中卻做出了一道入口酥爛、味道獨特的菜肴,蘇秀才頭腦靈活,便謊稱:“此乃我府上的祖傳,名曰‘蘇鍋’。”也有人說,在很久以前,有一戶窮人家,沒錢買菜做飯,女主人隻好将别人扔掉的肉骨頭、魚頭魚尾、爛菜葉撿回家,洗幹淨一塊兒下鍋,炖了大半夜,揭開鍋蓋後,滿屋香氣撲鼻,炖出了酥鍋這道名菜。但是流傳最廣,老百姓最認同的一種說法則是:清朝初年,一位叫蘇小妹的女子,無意中将肉、雞、鴨、魚、白菜、海帶等放在一起炖制,做好之後感覺魚酥、肉爛,味道非常好,便經常做。時間一長,鄰居們也都跟着學做這道菜了。由于這菜最先是由蘇小妹制作的,因此取名“蘇鍋”。因“蘇鍋”以肉魚骨刺酥爛為主要特征,而“蘇”與“酥”是諧音,人們就将其改名“酥鍋”。
酥鍋也是我們兒時傳統的過年主打菜,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做,好像沒了這道菜就不算過年。家家做酥鍋,一家一個味,我最愛的必然還是母親做出來的美味酥鍋。每次做酥鍋母親都提前把海帶煮好,藕、白菜、肉、蔥姜都切好,在鍋底放幾塊大一些的排骨,然後把白菜、海帶、藕、炸好的豆腐、青魚和肉等一層層放進去。吃過晚飯後把鍋放到火爐上慢慢熬炖,等得犯困的我每次都眼巴巴的看着飄出陣陣熱氣的酥鍋,在父母的催促聲中戀戀不舍的打着哈欠去上床睡覺。清晨醒來,一股濃濃的香味就已經鑽進了鼻子,看到母親正舀上一大碗做好的酥鍋放到桌子上。我趕緊穿好衣服,跑到桌前用筷子夾起一塊放入嘴中,頓感肥潤鮮美,口感不膩又足夠酥軟,恰到好處的打開了人的全部味蕾,真是舌尖上的難得的美味。
由于酥鍋菜用料廣泛,食用方面,香酥可口,再加易學好做,以至廣為流傳。酥鍋的原料主要有白菜、藕、海帶、凍豆腐、雞、鴨、肉、魚、排骨、豬蹄等,須依次分層擺放,調料有醋(使原料酥爛)、糖(中和諸料之味)、黃酒(除腥臊)以及香油、醬油、鹽、蔥、姜、花椒等。制作時先用急火燒開,然後用文火燒至肉魚骨刺酥爛為止。離火涼透後,随吃随取。,現在,博山酥鍋逐漸的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做法,而且形成了加工産業,使用真空包裝,裝袋賣到全國各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