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了微電影,發布完 Flyme 9,這個長達三天的「魅族 18 發布會周」終于上主菜了。
今天,魅族正式發布了兩款年度旗艦手機:魅族 18 和 魅族 18 Pro。在愈演愈烈的行業競争下,魅族這番又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呢?
擁抱主流,魅族的首款曲面屏手機
相比起在時代洪流面前依然頗為自我的魅族 17 系列,魅族 18 系列在愛範兒眼裡,則是全面擁抱主流,嘗試并入快車道的一款産品。外觀上的變化,最為明顯。
魅族 18 雙機的背面,用上了 AG 蝕刻玻璃工藝,帶來了非常細膩的霧面觀感和磨砂觸感。
機身背面攝像頭模組的排布也從之前極具辨識度的橫置居中,變成主流的左上角矩陣式設計。魅族 18 後置三攝模組位置也直接采用了亮面的玻璃材質,與背面大面積的磨砂玻璃相互映襯,其凸起的厚度也并不明顯。
反觀魅族 18 Pro 的後置四攝模組,大概是受限于更「Pro」的相機傳感器配置,所以魅族 18 Pro 的相機矩陣模塊的突起厚度要更加明顯一些,為了弱化厚度視覺效果,魅族在矩陣模塊的邊緣,引入了三層式結構,分别由最外圍的金屬 CNC 抛光亮邊、玻璃包邊以及最上層的玻璃蓋闆組成。将原來的凸起厚度分為三層,層層遞進,減緩了視覺上可能因為厚度凸起而帶來的壓力。
在相機模組内,魅族 18 Pro 不但延續了經典的環狀補光燈設計,而且模組内「PRO」的字樣在彰顯機型定位的同時,也讓我想起了當年的魅族 PRO 系列。
對于用戶而言,感知最強的部分莫過于肩負顯示重任的屏幕。魅族 18 系列全系标配了來自三星的 Super AMOLED E4 屏幕,分辨率均為 QHD (3200 x 1440)。兩部機型在屏幕部分的差距僅有屏幕的尺寸大小:魅族 18 為 6.2 英寸,而更大一号的魅族 18 Pro 為 6.7 英寸。
三星 E4 發光材質的 AMOLED 屏幕大概是目前國内手機廠商能夠采購到的最好的屏幕了。因此,魅族 18 系列的屏幕素質自然站在了第一梯隊的頂尖水平,常規的色彩顯示、HDR10 認證、4096 級亮度調節自然不用多說。用戶最關心的,必然是它們都支持 120Hz 屏幕刷新率和 240Hz 屏幕采樣率這一點。
在目前的固件版本中,魅族 18 兩部機型最高可支持 FHD 分辨率下的 120Hz 屏幕刷新率,FHD 刷新率下還支持手動調節至 90Hz。若是想要将分辨率提升至 QHD 的顯示狀态,那麼屏幕刷新率就僅剩 60 Hz 可選。不難看出,這又是功耗面前不得不進行妥協的舉措,當然,這些硬件參數上的掣肘,希望有朝一日通過 OTA 的方式來解鎖,畢竟去年魅族一整年的宣傳主題就是:萬物皆可 OTA。
好在硬件層面它已經是一塊 E4 材料的 QHD 分辨率的屏幕,在日常使用時,其顯示效果和亮度表現都能夠讓人滿意。
一直以來都堅持着使用純平屏幕的魅族,繼去年首次用上了挖孔屏之後,也在今年首次用上了曲面屏。
這次的魅族 18 系列帶來了「極邊四曲微弧屏」設計,官方亦稱之為「微曲屏」。魅族一方面強調了自身在曲面弧度上的克制,另一方面也似乎想要強調曲面屏在魅族 18 系列上想要提升視覺觀感的美觀度,以及操作交互的實用性。
兩款新機屏幕四周的邊框都做了收窄的處理,配合上四曲面弧度之後,機身寬度較上一代收窄了 5%,而且正面近乎鋪滿全屏的視覺觀感也讓人感到愉悅。
有了曲面屏幕之後,使用手勢導航,以及在主屏幕側邊滑動去選擇應用程序時都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保持着極小孔徑的前置攝像頭挖孔,這次被移動到屏幕頂部居中的位置。前置攝像頭的頂部微微開了一道縫,聽筒揚聲器被隐藏在這裡面。
魅族 18 和 18 Pro 都配備了⾼通第⼆代超聲波屏下指紋(Ultrasonic mTouch)功能,其優勢在于「又快又準」的解鎖體驗,也無懼手指潮濕。
在實際體驗中,這枚屏下指紋模塊的錄入速度非常快,大概在 30 秒以内就可以完成單個指紋信息的完整錄入。需要解鎖時,隻需非常自然且短暫地将指尖輕觸指紋識别模塊區域,瞬間就可以解鎖屏幕并進入桌面。
至于指紋解鎖的樣式,魅族 18 系列也還原了魅族經典的「小圓點」設計。
所以,若說玩情懷這塊,魅族果然還是有數之不盡的曆史窖藏可以挖。
「輕妙向左」的超好手感
「中杯、大杯、超大杯」已經成為了不少手機廠商的産品戰略,每個杯型之間的配置劃分都非常清晰,目的是為了覆蓋到更多的消費受衆和價格區間,帶動産品線的出貨量并提升品牌的市場份額。
而魅族在前期預熱上不但宣布了「沒有中杯」的消息,還為 18 系列提出了「輕妙向左、極緻向右」的産品劃分。
魅族 18 和 魅族 18 Pro 之間的「杯型」差異不算特别明顯
其中,「輕妙向左」指的是魅族 18,而「極緻向右」指的就是魅族 18 Pro。魅族表示,兩部機型并不是單純地以性能配置作為劃分,而是分工鮮明地切合了小屏用戶和極緻用戶兩種不同類型的需求。
針對小屏用戶的需求,魅族嘗試在性能續航和輕薄小巧之間,找到一個合适的平衡點。
于是,當我第一次親手将魅族 18 系列的兩部手機握在手裡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了「好手感」這個感覺描述詞,并直接頒給了 6.2 英寸屏幕的魅族 18。
魅族 18 的屏幕尺寸與 iPhone 12 相近,而且 20:9 的屏幕比例讓機身的寬度顯得更窄更修長,對我來說可以從容地一手掌握。單手操控整機的快感在手機尺寸越做越大的今天,顯得更加可貴。
可以說,在 Android 陣營當中,魅族 18 必然稱得上是一台「小屏旗艦」,一台 Compact 機型。
正面的微曲面屏幕的弧度,基本上是與背面玻璃的弧度保持了一緻。與上下兩塊玻璃相銜接的金屬中框也被打磨得恰到好處,提供了一個非常合适的弧度來迎合正反兩面的曲面玻璃,金屬與玻璃之間嚴絲合縫,渾然一體,從而實現了「八曲微弧」的設計,營造了一種圓潤飽滿的舒适握持手感。
加上整機僅有 162g 的輕巧重量,這樣的「好手感」,同時也征服了愛範兒辦公室裡的大多數人,獲得了比較罕見的一緻好評。有那麼一瞬間,它讓我想到了魅族 PRO 6。
除此之外,好手感更是來自于魅族 18 整機的重量分布非常均衡,不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而且上手的重量質感會明顯地讓我感覺到,整機内部非常緊密、結實,相信機身内部為了堆料而采用了相對緊湊的設計,以及經過精心分配的配重比例,或許黃章不再打磨手闆,但曲線,配重和手感這些關鍵詞,想必仍是魅族設計的基因。
魅族 18 珠玉在前,尺寸更大的魅族 18 Pro 自然無法在手感方面讨得太多好處。正反雙面玻璃與金屬中框的銜接設計與魅族 18 保持一緻,貫徹了設計的統一,不過魅族 18 Pro 的金屬中框改為了抛光亮面的設計,看起來會更加華貴一些。
魅族應該也有努力地去控制了魅族 18 Pro 的重量和内部堆疊設計,這讓它整機重量控制在 189g 的優異水平,但它相對碩大的後置相機模組依然會帶來輕微的「頭重腳輕」的感覺。當然,這樣的感覺也不會非常明顯,當你将 Pro 款機型拿在手裡的時候,你會發現它與主流的大屏旗艦手機有着類似的感覺。
「極緻向左」的魅族 18 Pro 想要提供的,是顯示面積更大的屏幕,還有更進一步的硬件能力,它的戰鬥力配置,則更像一艘航母。
「沒有中杯」的魅族 18 系列,全系高通骁龍 888 SoC
通過配置對比圖片我們可以發現,魅族 18 和魅族 18 Pro 的硬件配置部分有着許多共性。大杯和超大杯之間的差距,則主要存在于屏幕尺寸、電池容量、充電功率以及相機這四個方面。
在核心配置部分,魅族 18 和魅族 18 Pro 均具備高通骁龍 888 5G SoC,與 LPDDR5 以及 UFS3.1 共同組成主流的「性能鐵三角」配置。這套配置已經是今年上半年度旗艦手機的「标準配置」之一。
因此,無論是跑分成績,還是遊戲表現,魅族 18 系列都能夠與 Android 陣營的第一梯隊看齊。
在上手體驗的這段時間裡,我下載了《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以及《QQ 飛車》這三款遊戲來玩,兩款機型都能帶來非常流暢的滿幀體驗。
在核心配置相同的情況下,屏幕和機身的尺寸大小變成了兩者之間産生微小差異的變量。屏幕尺寸更大的魅族 18 Pro 在遊戲顯示畫面上自然會更有優勢一些,操控的時候手部不會占用太多的屏幕面積。而且散熱狀況也要比尺寸更緊湊的魅族 18 要好上一些。
在數碼領域,提起「環保」兩個字你大概就已經猜到我接下來想要說什麼了吧。
沒錯,魅族這次也取消了随機附送充電器,理由也是為了環境減負。但與此同時,魅族也宣布魅族 18 系列将支持 QC、USB-PD 通用快充協議,全方位地兼容主流充電器。
魅族 18 内置了一塊 4000 mAh 的電池,支持 36W Super mCharge 有線充電;魅族 18 Pro 内置了一塊 4500 mAh 的電池,支持 40W Super mCharge 有線充電,并支持 40W Super Wireless mCharge 無線快充。
由于我們手裡并沒有魅族官方的 GaN 快速充電頭,所以就直接使用了身邊的一個兼容 QC/PD 65W 的充電器來為這兩部手機充電。可以發現,它們都能夠實現 30W 左右的快充速率,平均充電速率為 28W 左右,兩款機型在當前的固件版本下,都能以這個充電速率充至 80% 的電量,随後再度降低功率至 15W 左右直至充滿。
按照這樣的充電速率,兩部機型能在 60 分鐘内從個位數的電量充至 100% 滿電。這也就意味着,雖然官方沒有給你充電器,但是日常随便找個帶 PD 協議或者 QC 協議的充電頭,也能在較短時間内「回一下血」。
另外根據魅族官方所述,使用 Super mCharge 快充,魅族 18 和 18 Pro 都可以在 33 分鐘即可充至 80% 的電量,55 分鐘可充滿 100% 電量。
更「Pro」的後置四攝,DarkVison 堪比夜視儀
先來看看魅族 18 Pro 的相機配置:
主攝:5000 萬像素(三星 GN1,f/1.9,23mm)
超廣角 / 微距:3200 萬像素(IMX616,f/2.2,15mm)
長焦:800 萬像素(OV08A10,f/2.4,79mm)
TOF 鏡頭
這枚 5000 萬像素的主攝使用了三星 GN1 CMOS,具備 1/1.3 英寸的傳感器面積,四合一之後單像素面積可達 2.4 μm。相較于魅族 17,其進光量提升了約 70%,配合夜景算法,魅族表示其暗光成像亮度有着 8 倍的提升(* 基于魅族實驗室數據)。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看樣張。
魅族 18 Pro 1× 拍攝
魅族 18 Pro 3× 拍攝
魅族 18 Pro 10× 拍攝
光線充足的白天戶外場景以及室内場景,魅族 18 Pro 的這枚主攝都能處理得遊刃有餘。長焦端也比起上一代有了一定的優化,反而是超廣角鏡頭的成片總是要比主攝的成像效果差上一檔,成像色調也有所變化。
真正讓我覺得它特别 Pro 的地方,是來自于 Dark Vision 極緻夜景算法下的暗光成像。魅族甚至将 Dark Vision 這句話放在了魅族 18 Pro 相片機型水印之上。
魅族 18 Pro 自動模式拍攝
魅族 18 Pro 夜景模式拍攝
通過這組簡單的暗光樣張可以看到,自動檔位的進光量已經處于非常可觀的水平,成片亮度要比我當時肉眼所見的環境亮度高出了好幾個檔次,但塗抹感比較明顯。而開啟了夜景模式之後,相機對高光部分進行了一定的壓制,針對暗光部分則進行了提亮的操作,樓宇的線條更加清晰,放大後的細節保留也比自動檔成像要增多不少,成像的純淨度也有所提升。
不知道是該誇高通還是三星,或者是魅族的地方是,當魅族 18 Pro 打開了夜景模式時,它的成像速度并沒有被拖慢多少,相機界面并未作出任何長曝光或多幀拍攝的提示,而是像自動檔那樣直接「咔嚓」一聲就可以拍好了,唯一的不同,就是相冊的按鈕處會出現一個『處理中』的圓圈,大約需要 1~2 秒鐘完成處理,才能查看夜景成片,這種體驗進步對于手不穩的用戶來說,簡直是福音。
未來,魅族 18 Pro 還将會通過 OTA 帶來深感對焦、8K 視頻錄制等相機功能。
魅族 18 Pro 前置相機為 4400 萬像素,按照慣例也支持了虹軟的算法,表現如何?咱直接看樣張吧。
後置相機沒有明顯凸起的魅族 18,相機采用了後置三攝的配置。
魅族 18 相機配置:
主攝:6400 萬像素(IMX682,f/1.6,26mm)
廣角 / 微距:1600 萬像素(S5K3P9SX,f/2.2,15mm)
長焦:800 萬像素(OV08A10,f/2.4,79mm)
主攝部分使用的是 6400 萬像素的索尼 IMX682 傳感器,在絕大多數的場景下都有着非常穩定的表現。而長焦部分也與魅族 18 Pro 看齊,超廣角表現也同樣要再差一檔。
雖然魅族 18 也具備「DarkVision 極緻夜景」的算法,但解析力和畫面亮度都要比 18 Pro 遜色一些。
在大衆旗艦和品牌靈魂間取得平衡
在魅族 18 系列發布的前一天,魅族還特意為 Flyme 9 召開了一場正式且盛大的發布會。咱們這裡就不再贅述 Flyme 9 的全部亮點了。在使用過程中,Flyme 9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三個點分别是:「0 預裝 / 0 推送 / 0 廣告」的純淨感,一心多用的「懸浮小窗」,以及無微不至的隐私保護。
尤其是懸浮小窗這個功能,它不僅存在于多任務處理,而且在消息提醒、快捷開關的設置、内容分享、文本操作等地方都存在着懸浮小窗的應用場景。并且操作交互也符合常人的思考習慣,在細微之處也花了不少心思,這也是我對 Flyme 一直以來的印象。
最後想談談産品力的問題,毫無疑問,魅族 18 系列都是旗艦級的産品,專注精品路線,一年隻打磨一兩款機器的魅族,顯然還是很有能耐的,比如供應鍊上,不因量小而配置落伍,再比如多年以來的底蘊,讓它們輕薄美實,這是許多追求增速的新晉大廠所難以兼顧的。
也許魅族可以出一款更大更厚更重,塑料中框,再加直屏的骁龍 888 機型,然後賣便宜一些,以獲取更多的出貨量,但最終魅族沒有這麼做,回到小而美的魅族顯然收心了,而魅族 18 系列也顯然是用心了的。它們在大衆旗艦,和魅族靈魂之間,獲得了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就像魅族 18 的機身配重那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