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被稱為“兵家至聖”,更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伍子胥和孫武都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同時,他們還是好朋友。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夫,也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他出生于楚國,祖輩世代都是楚國的高官,後來,受到小人的排擠和攻擊,他的父親和兄弟被楚平王殺害。之後,伍子胥逃到了鄭國,随後,再前往了吳國。
當時,吳國的太子阖闾雄心勃勃,于是,伍子胥想幫助阖闾奪取王位,并全心全意的輔佐于他。而且,孫武之所以能被吳王阖闾賞識和重用,這算是伍子胥的功勞。公元前512年,吳王向西進攻,正是伍子胥“七次”把孫武介紹給吳王,并向吳王阖闾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才使得吳王阖闾接見了孫武。
話說,孫武在離開齊國之後,認識了前來吳國避難的伍子胥,他們兩人很是投機,不久,便成為了好朋友。在孫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揮下,經過五次戰役,吳國用了區區十幾天,就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最終,他們用自己的策略幫助吳王阖闾完成了吞并戰争。但是,此役之後,阖闾卻執意要攻打越王勾踐。
結果,吳國戰敗,阖闾氣憤而死,夫差上位。後來,他們幫助夫差管理國家,這期間,不僅打敗了越王勾踐,還為阖闾報了仇。晚年,伍子胥被夫差殺害,孫武退居歸隐,不久之後,他也去世了。至于孫武的死因,有史料記載:孫武曾和伍子胥曾一起勸戒夫差,從而,激怒了夫差後,孫武被賜死了。
但是,不管結果如何,孫武還是為世人留下了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自誕生之日起,已有2500年的曆史了,算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産中的璀璨瑰寶。這部著作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缜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這裡,我們着重說一下《孫子兵法》的“軍争篇”和“計篇”。
首先,我們來說軍争篇。
軍争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七章,主要講“軍事鬥争”,從得到皇帝的命令到最終建立營地,以及快速有效地獲得有利的獲勝條件。這其中,最難的是繞道,以擾亂敵人,迷惑敵人,即使出發時間晚于敵軍,也要先到戰場,以獲得有利的條件。
軍争的目的就是勝利,不過,非常危險,把所有人員的裝備都調動到戰場之上,行動一定很慢。而輕裝上陣,裝備就必須要丢失,如果強制行軍,軍隊會很累。而且,所有人不能同時到達,先到的是身體素質較好的士兵,後來的一定是相對虛弱的士兵。
此外,走得越快,先到達的人就越少,那麼,他們在前方就容易受到攻擊。如果沒有後續部隊的增援,那先遣部隊就會遭受很大的損失。“軍争”的原則是“先知迂直之計者勝”,隻有了解對方,才能與對方結盟。行軍時,要占據有利地形,而且,用兵要靈活,靜與動,快或慢,都要根據态勢随機應變。
此外,軍争需要金鼓、金旗指揮,鳴鼓和旌旗可以鼓舞士氣、指導方向,還可以迷惑敵人。軍争的具體操作方法是:讓軍隊有士氣,讓将軍掌握軍心,在敵人士氣不如我方的時候進攻,在敵人氣勢高漲的時候休息。并且,要善用“軍心”,想辦法擾亂敵人統一的軍心,隻有敵人心不在焉,我們才能發動進攻。
“軍争”的最後一點是占據有利的地勢,軍隊要有一道防護屏障,不能仰攻敵人。戰勝之時,可以追擊敵人,但是,不能把敵人都殺了,要給敵人留下一條生路,否則,就會出現“兔急則咬人”的局面。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孫子兵法》的計篇。
說到《孫子兵法》,不得不佩服孫武的智慧,在古代,大多數将軍都是以《孫子兵法》為基礎。孫武在《孫子兵法》中說:“戰争是關系到國家的存亡和軍民生命的大事,所以,一旦絕對動用武力必須要有深思熟慮。”可見,孫武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他在寫兵法時,最先考慮的則是國家安全、軍民生死。
根據《孫子兵法》,通過不同情況的比較,從政治、天時、地利、将帥和法制等五個方面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出君主是否愚昧、法律法規能否得到很好的執行、獎懲是否公平合理、将軍是否稱職、士兵有沒有得到訓練、武器裝備是否足夠強大等。根據這些,我們就可以判斷哪一方能赢。
一個強大的軍事家,不會讓對方知道他的計劃是什麼。比如:他覺得這個地方能打,那麼,他就會表現出這個地方不能打;如果他想打,那麼,他就會假裝不打;如果想近距離進攻,那麼,就假裝遠距離進攻。不過,能否做出可以在迷惑敵人的同時,又完成作戰任務的計劃,就要看戰略家的頭腦了。
因此,在《孫子兵法》計篇中,是指:以計取勝,以計俘虜敵人,以最小的損失赢得戰争,這是《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
可見,孫武不僅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軍事家,連他的書都被世人拿來研究。
參考資料:
【《史記》、《孫子兵法》、《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