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幽州在什麼位置

幽州在什麼位置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6-20 20:21:02

“古代的幽州,是一個不輸于巴蜀的“天府之國”。發達的農業、便利的交通、繁榮的經濟,這無疑為政治軍事集團的立足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地利上的優勢,又使得幽州這個地方進可攻、退可守,“形勝甲于天下”(範鎮之《幽州賦》),故而諸多豪強選擇在這裡齊家立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為曾經極具人氣的古裝懸疑推理劇,《神探狄仁傑》系列至今仍受到很多觀衆的追捧。這部作品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莫過于狄公所接手的一個大案——突厥使團被害案。

劇中,以翌陽郡主李青霞為首的反武勢力以幽州為中心,對外聯絡突厥、對内吸附叛黨,幾乎形成了對武周朝廷的“燎原之勢”。聯系起真實的曆史,從新漢之交的彭寵開始,到三國時代的公孫瓒,再到羅藝、安祿山、朱棣,這些亂世枭雄無不是占據幽州為大本營,給中原政權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所以,編導人員将幽州作為反武勢力的老巢,是有着相當合理的曆史依據的。

那麼,為什麼幽州在古代會屢屢成為反中原政權勢力的根據地呢?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1

西漢-幽州

幽州,古代行政區劃,以幽州突騎聞名古史。治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廣安門附近。案《禹貢》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東北曰幽州。”《春秋元命包》雲:“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号。自古為形勝之地,幽州是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曆朝曆屆對于幽州的定義管轄範圍不斷變化,但是幽州的核心所在區域并沒有變,那就是今北京市(明清時期北京順天府)。 每個朝代對于自己的行政區劃分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最早的時候,西周時期面對空前廣闊的疆土西周的王室自知無法治理,于是就開創性的用分封制的方法借以統治龐大的國家。

後來随着時代的發展,分封制已經逐漸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阻礙,于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創性地發展出了郡縣制,至此再無可以與國家相對抗的諸侯存在。但也由于步子邁得太大,最終導緻秦朝亡了國家。

在後來的統治中,郡縣制也逐漸出了弊端,于是就改郡立州,比如隋唐時期大範圍的改郡為州,由此天下分為了十二個州,分别統禦着不同的區域,而當時的幽州對應的地區就是今天的冀中地區以及遼甯的部分地區。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2

東漢-幽州

地利造就的“天府之國”

曆朝曆代,幽州的管轄範圍雖不斷變化,但是其核心和主要區域一直都位于今北京(明清時期稱北京順天府)。唐朝的幽州除北京外,也包括今天津、遼甯各一部。

幽州雖然沒有被《尚書·禹貢》列為九州之一,但其作為一個地名,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記載。按《周記》的說法,幽州就是中原王朝最東北的地方。漢武帝時期,劃天下為十三州,設州刺史以行監察之權,其中第一個設置的州刺史就是幽州刺史。

翻開中國地形圖,我們能夠發現,幽州以北便是燕山山脈和壩上高原,東北則為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西南以關溝與太行山相隔,東邊瀕臨渤海,是典型的與關中、河洛相仿佛的“形勝之地”,其地利足以有效拱衛中原王朝的東北邊陲。

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就寫道:“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而其内部多為平原,又有桑幹、巨馬等河流,再輔以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造就了該地區發達的農業、畜牧業,自古以來便是北方重要的産糧區。

在春秋戰國時期,幽州是古燕國的地盤,雖然經過千百年的變化,但是幽州的主要地盤沒有改變,西漢時期,漢高祖設置了涿郡,随後在漢武帝時期,設置了幽州刺史部。

時間來到魏晉時期,公孫瓒占據了幽州,但是後來被袁紹吞并了,到了隋朝的時候,隋炀帝又将郡縣替代了州府制,之後就又将幽州改成了涿郡,一直到唐朝才又改回了幽州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幽州一度落到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手中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北伐之後,才把幽雲十六州從遊牧民族收回,至此成了南方的中原王朝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

隋大業四年(608年),炀帝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大業七年(611年),炀帝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此,“舳舻相次千餘裡”(《資治通鑒》),将這裡打造成了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使得南北商業往來極為繁榮。

據房山《雲居寺石經題記》所載,安史之亂前,幽州城内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可見當時幽州商業和手工業之盛。

可以說,古代的幽州,是一個不輸于巴蜀的“天府之國”。發達的農業、便利的交通、繁榮的經濟,這無疑為政治軍事集團的立足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而地利上的優勢,又使得幽州這個地方進可攻、退可守,“形勝甲于天下”(範鎮之《幽州賦》),故而諸多豪強選擇在這裡齊家立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代十國時期,為了奪天下,後晉的石敬瑭選擇把幽州獻給了契丹人,由此中原地區的大門洞開,中原部隊再無力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南下。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3

三國-魏-幽州(公元262)

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天然屏障,使得在和北方的作戰中,中原軍隊練練吃癟,終宋一朝都是以防守為第一要務。至此,幽雲十六州成了北方民族的疆土,契丹之後,就是金朝,金朝之後就是蒙古人。

當時南宋已經退往了長江以南,也由此徹底使得北方的機動優勢以及重集團作戰的優勢徹底喪失,但代價就是南宋國小民弱,戰略縱深狹小。

明朝時期,朱元璋成了曆史上第一個由南向北北伐成功的人,在攻打元大都的戰役中,他派出手下的将領,終于把脫離中原管理三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收了回來。

當時幽州的人民已經胡化嚴重,再無半點漢族人的影子,在朱元璋的努力之下,這裡的人民才最終回到了漢族的懷抱。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4

西晉-幽州、平州(公元281)

軍事重鎮冷兵器時代的“天下強軍”

曆史上幽州的戰略地位十分的突出,此地高山環繞,地形極為不平,根本不适合大規模騎兵部隊的展開,由此成了一道天然的長城,早在隋唐的時候,幽州作為軍事重鎮的地位就十分突出,再後來隋朝三次用兵高句麗都是以涿郡為跳闆。

由于地處中原政權的東北邊陲,幽州自古便是胡漢雜居之地。故而這裡民風彪悍,“人多豪俠,習于戎馬”(《畿輔通志》),再加上毗鄰薊北戰馬産區與遼西鐵礦,幽州自古就是盛産精兵悍将的地方。

西漢時,武帝便多次在此征召良家子弟從軍,北擊匈奴。經過長期漢匈戰争的錘煉,在新漢之交,這一地區的騎兵已是獨步天下的存在。漢光武帝劉秀在河北創業時,正是得益于十萬漁陽、上谷(這兩地均位于今北京境内,唐時即為幽州所轄地區)精騎的加盟,最終坐穩了天下。呂思勉先生就在《秦漢史》中說:“光武之定河北也,實以上谷、漁陽突騎。”

由此,幽州騎兵成為了強軍勁旅的代名詞,杜甫就在《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中寫道“漁陽突騎邯鄲兒,酒酣并辔金鞭垂”。而且,由于臨近遊牧民族勢力範圍,幽州地方勢力還可以輕松招募到骁勇彪悍的遊牧民族死士加入自己的隊伍,令其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 隋唐時,幽州東夷都護府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炀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

就以唐朝來說,從前期的幽州大都督,到後期的幽州節度使,其任上不乏張說、張守珪、封常清、李懷仙這樣的名将。如此“強将 強兵”的組合,一旦統兵将帥的心裡動了割據一方的念頭,就極容易出現公孫瓒、安祿山、劉仁恭這種盤踞幽州、與中原政權作對的“土皇帝”。

到了唐朝,它繼承了隋朝的遺願,繼續揮師攻打高句麗,一方面不允許當時的北方有如此嚴重的邊患問題,另一方面為了拓展版圖,同時削弱當時唐朝内部關隴集團的實力。

唐朝大軍以幽州為大本營,此地易守難攻于是集結了當時衆多的兵馬,軍備,軍糧,可以說是當時唐軍的命脈,經由此地,唐軍揮師高句麗,走水路陸路兩路并進,最終完成了終隋一朝都沒有實現的滅掉高句麗的願望。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出兵高句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東夷都護府為後方大本營。

唐代東夷都護府發生營州之亂後,東北諸族勢力強盛,先天二年(713年)置幽州節度使于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

天寶元年改為範陽節度使,兵力九萬餘人,約占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 廣德元年(763)改範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史朝義部下李懷仙降,唐即授為幽州節度使;時平盧已沒于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内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隻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亂後長期不奉朝命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直至五代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二月為晉王李存勗所滅,割據達一百五十年之久。

天福元年(936年),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

天寶末,安祿山身兼範陽、平盧(治柳城郡,今遼甯朝陽)、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三節度使、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即以範陽為根據地,發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亂”。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範陽為燕京。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5

八世紀,唐代的東夷都護府發生騷亂,由于東北地區盤踞的勢力過盛,無奈之下,唐朝隻能設置幽州節度使再次,控制當時契丹等的少數民族,本質上講,此時這裡已經成為了當時唐朝北方領土的實際邊界。 到了後來唐朝在幽州設置的兵力一共達到了九萬多人,約為當時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

而後來的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就是身兼多重節度使處置使的身份,而地區就是在今天的陝西河北附近,也就是幽州的主要地盤。後來史思明自立為燕帝,安史之亂開始。

安祿山主政幽州時,其麾下就有由從幽州招募來的突厥、契丹、奚等族武士組成的部隊(安祿山的母親就是突厥巫師);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也擁有由清一色的蒙古騎士組成的“朵顔三衛”。而且,由于幽州長期擔負着抵禦東北方向上遊牧民族南侵中原王朝的重任,所以在此地擔任統兵将領的,也大多是能戰善戰、名震天下的良将。

到了安史之亂的後期,幽州就已經是長期不奉命接受朝廷調度而自己割據一方的勢力存在,一直到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幽州才又一次結束了割據,至此割據史居然已經長達一百五十年。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6

先秦

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範圍大緻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甯一帶。

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

戰國時,燕與其他六國并為七雄。燕昭王時秦開破東胡後,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

秦朝

秦始皇滅燕,沿燕建制,仍為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兩漢

西漢時,漢高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 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邑、侯國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甯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又稱幽州刺史部,管轄:代郡、上谷郡、涿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遼東屬國、樂浪郡。

魏晉

三國魏晉時期,公孫瓒及公孫度分别占據幽州諸郡。魏滅燕之戰後,尤其晉武帝太康元年,增置郡國二十三,幽州轄境日漸縮小。

南北朝

北燕、北魏時期僅領燕、範陽、漁陽三郡。北齊、北周時為高寶甯管理

隋朝

隋炀帝大業初罷州置郡,故改幽州為涿郡,隋滅高寶甯後由鄧暠鎮守

唐朝

唐武德元年(618年)複為幽州,後又置東夷都護府。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設置幽州節度使,幽州節度使負責防禦奚、契丹,治幽州(範陽郡,今北京),統轄幽州、薊州、妫州、檀州、易州、定州、恒州、莫州、滄州等9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為範陽郡。

乾元元年(758年)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另有範陽縣,本幽州或範陽郡屬縣。

大曆四年(769年)後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與此不同。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7

宋遼

五代十國時期桀燕滅亡後,天福元年(936年),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遼)。次年遼升幽州為幽都府,遼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礎上興建土木,定為“南京幽都府” 。此後,幽州作為行政區劃不複存在。

宣和五年(1123年)宋朝重金贖回幽州。因張覺事件宋朝又失去幽州。 幽州位于河北平原的北段,可謂是溝通各地交通的樞紐位置,曆史上的各種大運河,比如隋朝的永濟渠北方就抵達幽州。

自古以來幽州由于地處北方,各種地形應有盡有,由此河北人多善騎射,而自古以來燕趙之地就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再加上此地為邊界地區,尚武之風也是盛行。然而農桑至于此地居民多學習詩書,少有恃強淩弱之事情的發生。

由此就可以發現,幽州從地理位置上看,其實是一個天然造就的天府之國,是當時北方的經濟重鎮,河北平原氣候溫潤,又有諸多的河流,氣候又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由此就造就了此地十分優渥的地理條件。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8

在此基礎上,這裡的農業,畜牧業勢必就會迎來蓬勃的發展,而這裡一直也是北方重要的糧食産區。可以說,古代的幽州也是一個不弱于巴蜀的地方,他的存在在當時的國家中,可謂是沒有絲毫的短闆可言。

在古代的時候,若是有誰想要謀反,那麼勢必就需要先天的優厚條件提供便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此地優厚的經濟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先天條件。

幽州在什麼位置(幽州在什麼地方)9

經濟雄厚,糧食産量大,文化也是十分繁榮,這就給獨立建國提供了十分優越的先決條件,再加上此地尚武之風盛行,往往在短時間内就能夠拉出一隻不弱的軍隊。

當對外投送兵力的時候,不似巴蜀的山高險峻,此地完全可以快速地投擲兵力,而若是面對敵人的進攻,這裡多山地環繞的地形又可以提供天然的保護,由此這裡可謂是造反者的天堂。也由此,幽州才總會成為反中原政權勢力的根據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