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音樂教學活動設計理念

音樂教學活動設計理念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9 00:43:15

音樂教學活動設計理念?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通過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來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熱情、形成音樂鑒賞與表達的最基本素養,以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将學生引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目前,音樂鑒賞教育呈現出對音樂藝術作品的肢解式诠釋,将學生置放于教育核心之外,淡化了學生作為鑒賞者主體的角色功能,違背了音樂鑒賞教學中學生心理與情感需要的客觀規律,使音樂鑒賞魅力無法在教育中體現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對音樂鑒賞教學設計進行創新式探索成為音樂教育時代發展之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音樂教學活動設計理念?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音樂教學活動設計理念(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音樂鑒賞教學設計)1

音樂教學活動設計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通過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來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熱情、形成音樂鑒賞與表達的最基本素養,以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将學生引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目前,音樂鑒賞教育呈現出對音樂藝術作品的肢解式诠釋,将學生置放于教育核心之外,淡化了學生作為鑒賞者主體的角色功能,違背了音樂鑒賞教學中學生心理與情感需要的客觀規律,使音樂鑒賞魅力無法在教育中體現。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對音樂鑒賞教學設計進行創新式探索成為音樂教育時代發展之需。

一、生本教育理念對音樂鑒賞教學的要求

1、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生本教育是在我國提倡素質教育,并在不斷實踐、探索和創新中産生并發展起來的一種教育理念。誇美紐斯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支撐了學校教育教學方式的重要轉變,就在于要把教育教學的負荷由學校和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并通過教師的作用使學生激發起來,以學生的興趣、積極性以及智慧潛能主動進行學習和獲取知識,以實現學校、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和諧愉悅狀态。顯然,誇美紐斯的觀點并非卸掉負擔給學生,而是認識到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将教學負荷交付給學生隻是對教學規律的正确回歸,将學生置于了本應處在的核心本位。我國教育學者郭思樂教授于1993年提出了“生本教育”的觀點,并通過該項課題研究而帶動教學在實踐上的改革,逐漸實現由傳統“師本教育”到“生本教育”的轉變。改革所取得的理論實踐效果使得這種教育方式為教育界所接受提倡。

2、生本教育理念的意義

在更多情況下,為學習者營造更多的是一種外在學習環境,制定一種外在的學習機制,并認為這些事情做到越好,教育質量就越高,實際上卻相對忽視了學習者自身内在的特征、規律和要求。生本教育理念可以說正是對這種忽視與忽略的提醒與警示,是對“師本教育”轉型“生本教育”的督促;它至少在許多方面對傳統教育方式進行了“撥亂反正”:首先,生本教育将學生重新置于學習的本體地位,有助于充分挖掘和運用學生的人格和學力,真正動用了學生的生命活動過程;其次,生本教育尊重并遵循學生的自身發展規律,能夠在點燃學生生命熱情的基礎上實現與教師教學的互動與融合,并以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知識的體驗與構建;再次,生本教育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過程中必然會抛棄标準化批量生産的機械方式,更加尊重學生已有經驗,因而更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創造力培養。

3、生本教育理念對音樂鑒賞教學的要求

生本教育的理念重視學生的生命主體性、認知發展規律及個性化發展與創造,音樂鑒賞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願望與客觀要求,要利于提高學生人文教育素養。羅傑·諾斯告訴我們,音樂的目的就在于既要以純淨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又要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音樂之意義要由音樂之聲音表達,而對這種意義的領悟則要由聆聽而實現。這對音樂鑒賞教學的要求也就十分地明确:第一,音樂鑒賞是以聆聽為基礎的,而聆聽的感覺主體和體驗主體隻能是學生,任何他人都無可替代;第二,音樂的純淨和聲通過愉悅人的感官而産生藝術感染力,而這一過程也隻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是教師的講解和分析所不能實現的;第三,音樂通過感官刺激而激發出聆聽者的感動和熱情,讓聆聽者在欣賞到藝術之美的同時淨化心靈、陶冶性情、重塑精神品質,這不是任何文字或語言所能做到的。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音樂鑒賞教學的原理

1、鑒賞是音樂教學的較高目标定位

康德認為,鑒賞是判斷美的一種能力。學生音樂鑒賞就是學生判斷音樂藝術之美的一種過程,音樂鑒賞教學就是培養學生這種能力的一種活動。因此,音樂鑒賞教學是利用一定的音樂藝術或音樂作品,并通過一定的媒體手段對之進行表現,使學生逐步進入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體驗、欣賞和鑒别的精神活動過程。鑒賞與欣賞的區别在于:“欣”隻是停留于積極、主動、興奮的感性狀态,還不能超越本能化和情緒化的層次;而“鑒”則更多進入一種理性境界,在将現有音樂作品和記憶中音樂藝術的比較體驗中産生新的領會與感悟,在淡化偏愛心理的基礎上,能更加冷靜地判斷出音樂作品的藝術之美與内涵價值。将音樂鑒賞力作為音樂教學的較高目标加以設定,而不是簡單地欣賞音樂以及學習音樂知識。

2、感受是音樂鑒賞教學的有效路徑

艾倫·科普蘭說過:“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沒有比聆聽音樂更重要的了。”因此,音樂鑒賞過程的兩個關鍵性要素就是音樂的表現力和人的思想力的碰撞與融合。音樂在表現的過程中首先是聲音的輻射,但音樂不是無所表現的、毫無目的和音律的偶然音響,它對世界的藝術表達與完整再現在通過人之心靈的記憶、情緒、情感、體驗之時,就會産生人之心靈所創造出的藝術化的世界形象,從而引起音樂欣賞或鑒賞者的心理反應、情緒感動和精神震顫,這就是音樂鑒賞過程的感受現象。所以,對音樂的鑒賞離不開傾聽,要從傾聽開始并以感受貫穿始終,才能産生由内至外的精神享受,形成由外至内的理性審美。否則,任何對音樂作品的講解和剖析都不能達到“賞”的高度,也不能實現“鑒”的目标。

3、音樂鑒賞教學需要整合相關要素

簡單地說,鑒賞音樂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傾聽并理解音樂的過程,傾聽是聽覺對外界旋律的生理接收及心理感應過程,這對任何一個聽覺正常的人都能夠做到;而理解音樂對很多人卻困難得多,這說明鑒賞音樂的必要素養對音樂鑒賞者的重要性。音樂鑒賞教學所涉及的相關要素至少應包括音樂内容、學習主體、音樂知識和音樂背景等内容,各種要素缺一不可。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音樂鑒賞教學的設計

1、精心選擇音樂鑒賞教材

音樂鑒賞教學内容的選取是音樂鑒賞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也是基礎性的環節。既然是音樂鑒賞,那麼教學内容的質量和品位就必須符合學生教育的較高要求,既要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也要有益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藝術感染與人文教育的目的。由于當今社會藝術發展的商業化、世俗化傾向嚴重,各種所謂流行音樂充斥生活,青少年學生在甄别意識不足、鑒賞能力不強的情況下,并不能主動辨别出音樂作品的美醜,審美取向也就難以正确。有鑒于此,教師對于音樂鑒賞教學的選材絕不能含糊,而必須堅持以下原則:首先,要選擇思想性正确的音樂作品。這裡所說的思想性并非政治性,而是指格調高雅、思想健康、表達善美的作品,要有利于學生對真善美的判斷和影響,有助于形成學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其次,要選擇藝術性較高的音樂作品。音樂作品包括各種形式,流行音樂也是其中之一種。藝術水平的高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表現手法和文化價值的呈現。再次,要選擇能激發學生探究欲和創造力的作品,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音樂鑒賞和實踐的結合。另外還要重視音樂作品的經典性、大衆性、傳統性和現代性等。

2、通過傾聽激發學生聯想與思維

鑒賞音樂包含多層含義:一是需要傾聽,二是需要懂得音律,三是學會辨别音律才能欣賞到音樂之美。音樂鑒賞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傾聽顯然是對生本教育理念的堅持,但傾聽并非對音樂聲響的簡單生理反應,而是要學會辨别音律,通過音律去感受音樂語言的藝術之美。所以,如何教會學生傾聽音樂,應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又一個重要環節。從詞義理解“傾聽”二字,它所涵蓋的意思有三:一是仔細聽,二是用心聽,三是反複聽。這樣三個漸次提高的傾聽環節不僅增加了學生聽的數量,也提高了學生聽的質量;教師的職責不再是以講帶聽,更不是以講代聽,而是指導着學生怎樣聽。一切都圍繞着學生的傾聽而進行,由音樂語言感受音樂的情緒,并逐漸積累音樂的音律知識和經驗;邁向通過音樂标題、說明等文字内容引發對音樂表達的想象和聯想,以增強對音樂表達思想情感之方式方法的體驗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出和音樂流動相一緻的思維模式。

3、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輔助情境

叔本華認為,音樂能夠完整地再現和表達世界。隻不過,音樂表達世界的方式不是語言文字,更不是運用圖畫色彩。但音樂是流動的思維,這和語言并無二緻;音樂是流動的畫面,這比圖畫更勝一籌;音樂給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間,這也遠不是語言文字和圖畫色彩所能比拟的。不同的是,學生起初并不具備鑒賞音樂的經驗能力,所以如何輔助學生較快想象音樂表達的世界,應是教師教學設計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如《二泉映月》的鑒賞教學就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組合畫面或影視作品的剪接片,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阿炳及其所描繪的冷酷現實和凄慘命運;又如《命運》的鑒賞除了對貝多芬生平的介紹之外,教師可根據該作品既粗犷又細膩、既猛烈又鎮定、既反抗又不屈等等多種情緒與情感的表達特點而創設情境,如波濤洶湧的大海、飛翔中和烏雲搏鬥的海燕、在暴風雨中行走的人、貝多芬激烈演奏的鏡頭等等,将這些畫面組合起來并在音樂播放中同步呈現,就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音樂的表達方式雖然是抽象的,但所激發的思維卻是形象性的,輔助情境即是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催生”,在後續的教學中,這種“催生”應該逐漸減少直至不用。

4、以小組讨論升華音樂鑒賞的人文意義

音樂給人的啟示需要建立在充分體驗與感知的基礎之上,是由精神愉悅向理性的回歸。由于傾聽音樂的體驗對于每一個人可能千差萬别,那麼對于音樂意境的感悟與感知也會各有不同,這在音樂鑒賞中本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學生音樂鑒賞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最基本的感受與感知能力尚不具備,也就難以産生個性化的認識提升,所以還需要傾聽後的充分讨論與交流,才能升華音樂鑒賞的人文意義。在鑒賞教學的小組合作交流階段,教師應發揮好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作用,要讓學生通過讨論而實現三個目标:一是将各自對音樂的理解進行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别,才能讓每一個學生發現自己對于音樂鑒賞的缺陷與不足;二是對各自音樂的感悟性進行補充。補充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通過補充而使每個人對音樂的領悟都能達到較高層次與水平;三是對各自音樂的理解進行升華。音樂鑒賞較高境界是超越音樂作品而使思想躍入更高層級,這也是音樂鑒賞教學的較高目标要求。學生通過民主式交流也更有利于發揮出創造性和想象力,更容易由聲化情,從而實現精神的升華和理性的領悟,實現審美心理與思維的完善與飛躍。

陳薇(鄭州師範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音樂學系)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