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和光同塵道德經講解

和光同塵道德經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3:17:13

和光同塵道德經講解?前兩年有個電視劇叫做大江大河,裡面有個主題曲叫做《和光同塵》當時看到這個主題曲的名字隻知道是出自于道德經,并不知道其中的奧義直到最近幾個月才仿佛觸摸到了其中奧義以下是《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這一章描述的哲理是如此的樸實而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我想每一個人都值得去在自己的生命情感中去踐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和光同塵道德經講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和光同塵道德經講解(老百姓讀道德經第56章)1

和光同塵道德經講解

前兩年有個電視劇叫做大江大河,裡面有個主題曲叫做《和光同塵》。當時看到這個主題曲的名字隻知道是出自于道德經,并不知道其中的奧義。直到最近幾個月才仿佛觸摸到了其中奧義。以下是《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這一章描述的哲理是如此的樸實而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我想每一個人都值得去在自己的生命情感中去踐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去年夏天我在家看《道德經》的時候,把第五十六章中的這句話理解為:大道挫掉萬物之銳氣、調解萬物的紛争,使萬物相合,使萬物同塵。所以君子應該像大道一樣,去挫别人的銳,解别人的紛,和别人的光,同别人的塵。

直到今年初,當我再讀道德經的時候我才猛然明白,我錯了!黑白颠倒地錯了,徹頭徹尾的錯了。而當我明白這一章的真正奧義的時候,一種獨特的欣喜從心中升起。我迅速想到《中庸》中的四個字:道不遠人。《道德經》五十六章其實就在講孔子說的這四個字。不禁感歎終極智慧是相通的。

《中庸》原文是這樣寫的: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伐 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 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

所謂“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就是說一個緻力于修行修心修道的人是不可以脫離人群社會去實踐其道的,道在衆生中、在日常中。如果一個人自以為看了幾本書、悟了一點道理就覺得超越了别人,從而看不起别人,輕視他人,甚至想要用知識去駕馭别人、主宰别人那就是“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那孔子建議你不如不為道,那書本和知識沒有讓你溫良恭謙反而讓你不可一世、不尊重别人了。

孔子進一步說“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對待不同的人就運用不同的方法,這句話進一步可以理解為:在不同人的面前就表現不同的狀态,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别人能夠很舒适地和你相處,這是一種關愛和尊重。這不叫做兩面三刀,大家不要理解偏了。

比如在生活中,你看了兒時老友,多年未見,彼此之間雖有感情可是相互了解甚少了,那麼你在他面前就不必提及太多他不理解或者不感興趣的領域,而是用心理解他的處境,然後非常圓融地去和他們說他們感興趣地話題,這樣才不至于讓人産生疏遠感,這不叫虛僞,恰恰相反,這是一種真誠。

再比如,你大學生了、研究生了、抑或事業有成大領導了,你見過了許多世面,可是當你有朝一日回到家鄉去看望你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時,你最好不要用一副見過大世面、有大知識的樣貌去對待他們,不要去跟親人們太多地談論起超出他們理解和認知地話。你的爺爺奶奶一生生活在農村裡,他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們會跟你扯一些家長裡短的事情,比如誰家又發生了什麼什麼事情,這時候如果你積極響應,認真傾聽的話,他們會覺得很舒心很幸福。要用他們的處境去和他們交談,要随時變化自己的姿态。

所以孔子接着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他告訴我們其實簡單的道理:人要懂得随時變化自己的姿态,在什麼境地就做什麼事情,這就叫做“素其位而行”,富貴時能安于富貴、貧窮時能安于貧窮、處夷狄能自安、處患難時也能自安其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同樣,對待身邊的人也一樣,不要怨恨他們為什麼不懂自己、不聽自己的話,要去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為什麼這樣,我該怎麼樣用他的方式和他交流或者幫助他,但是卻不失去自己的原則,保持行得正。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修為了,那麼修行隻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不要把你的領悟強加于别人身上,妄想别人也要跟你一樣做和想。

那麼回到《道德經》上再來看就容易理解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告訴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随便發言的,随便發言的人往往是沒有真智慧的。比如,我們常常用“對牛彈琴”來諷刺别人不理解自己,這樣的思想是不合理的。我現在請問你:一個人對牛彈琴,是牛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大家可以朝這方面好好想想。答案是:人的問題。牛當然聽不懂彈琴,那你還偏要去對它彈,那不是你腦子有問題嗎?怎麼還怪牛呢?懂得在合适的時間說合适的話,懂得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才叫做有修為,不然你那麼僵硬死闆,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副“我就是我”的面孔,那誰喜歡你嘛?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又在說什麼呢?一樣的。那個“其”指的是自己,不是别人。挫掉自己的銳氣、棱角,解除自己内在的紛擾、浮躁、雜念,使自己和同于身邊人們的光輝和塵俗。不要總是一副與衆不同的樣子、唯我獨尊的樣子。這就叫做玄同。修道修心恰恰修的就是這個玄同境界,如果修道修得讓人格格不入了那就不叫修行。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玄同就是在父母面前做好子女該做的,在子女面前做好一個父母該做的,在妻子面前做好丈夫該做的,在丈夫面前做好妻子該做的,在老闆面前做好下屬該做的,在下屬面前做好領導該做的,在朋友面前做好朋友該做的。那麼這一輩子不枉為人一遭了。大家可以仔細觀察,有多少人一生年自己周圍最親近的幾個人都不能用心對待?

最後,什麼叫做“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這就是老子更妙的地方了。要把這個說清楚很考驗我的表達能力,很難講清楚。有人就問了:那我對不同人說不同的話,不同處境做不同事不就成了牆頭草、非常善變、沒有主見?不是。玄同之人之所以“同”并非為了自己而“同”,而是為了别人同,在這個行為中是不帶自我的。恰恰是因為玄同之人有自己超越的追求和修心的定力,他才能玄同,否則就成了無根之水,随波逐流,混淆是非,黑白颠倒了。擁有明辨是非曲直的智慧而又不執著于是非曲直,用“玄同”的心與化解人與人的關系和問題,這才是修行人的追求。

所以這樣的人不可以親而得之,不可以疏而得之;不可以以利動之,也不可以以害動之;不可以因貧賤而動之,也不可以因富貴而動之。他溶與外界而不為外界所動,這樣的人才是天下真正可貴的人啊!

文末,附上一句六祖慧能的偈子: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佛法,恰如尋兔角。

修心最好的場所就是紅塵俗世,而不是深山老林。就算去深山老林的人也應該首先經曆過紅塵俗世。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