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博物館或寺廟中,都會看到造型各異,風格多樣的佛像,很多朋友疑惑怎麼去分辨漢傳佛像與藏傳佛像呢?
正瀚說石上期已經結合漢傳佛像的畫作、銅像、雕刻品,跟大家分析了漢傳造型中的幾個特點,
今期我們來聊聊藏傳佛像的造型特點,因藏傳佛像的“獨特性”,本文字數圖片可能較多,望理解。
體系龐大,千奇百怪
藏傳佛像系比較龐大,佛像的造型較為複雜。佛、菩薩、金剛、羅漢、天王、護法神等形象多達千餘種,寺廟中常見也有上百種,而漢傳佛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
(長幅唐卡中 佛像衆多 網絡參考圖)
(上圖為首都博物館 金剛手菩薩銅像)
藏傳佛教修習經典和義理,修習的組織和形式都和漢族地區的佛教有所不同,特别是許多苯教神怪經過的改造,使佛經中原有的佛、菩薩、護法神等大為增加。一些苯教的祭祀作法儀式也被佛教吸收,再加上後期印度教的影響,在繪畫雕刻上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形象。
工藝性強、藝術性高
藏傳佛教造像的莊嚴妙好,工藝性強、藝術性高,都是因為從古到今藏傳佛教的匠師們,嚴格遵循型制量度經典的延續承傳,藏傳佛教美術造型量度的綱領性理論經典“三經一疏”,即《佛說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經》、《畫相》和《佛說造像量度經疏》的量度法。
( 《佛說造像量度經》 部分内容 )
“三經一疏”經典是使藏傳佛教美術乃至藏族傳統美術的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曆史性、審美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也是使藏族繪畫、雕塑、建築、書法、工藝美術諸方面構成實體性文化層、藝術高度和有機組成部分的基本法度。
(上圖為首都博物館 大日如來銅像)
(上圖為大日如來唐卡 網絡參考圖)
(上圖為地中海澳寶制作的 大日如來“寶石唐卡”)
按照固定的程度重複的制作,難免是千佛一面,但工匠創作的時候,比例、規範、傳統切切在心的要旨,創作靈感隻有體現在佛像的工藝與技巧上。所以造像的形式上變化不大,使藏傳造像的“嚴謹性”延續幾個世紀。
藏傳兇惡的“忿怒身”
前面提及藏傳佛教傳承各異、儀軌複雜,佛像變化繁多,形象千奇百怪,但都是佛的變化身,按照密宗的理論,佛具有兩種變化身,有時顯現真實身(自性身),有時顯現忿怒身(教令輪身)。
忿怒身為佛在鎮伏魔障時顯現的相形,被描繪成多面多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忿怒身的神靈大多是動态誇張、表情激憤、神态威猛、孔武有力,呈多頭、多眼、多手、多足的各類明王、金剛、護法、佛母、明妃等。
(清乾隆鎏金馬頭金剛局部 網絡參考圖)
(上圖為 吉祥天母唐卡 網絡參考圖)
(左為馬頭金剛唐卡,右為澳寶馬頭金剛“寶石唐卡”)
簡單也可以理解為“因人施教”,忿怒身的佛像都是佛菩薩故意變化成那種兇惡的模樣來吓唬邪魔、教化那些頑固不化、魔障纏身的衆生,使之醒悟,摧破煩惱,降伏惡魔,也就是所謂的以善勸善,以惡治惡。
正瀚說石之前推送了一篇: 《藏傳佛像兇惡恐怖的“真相”》 歡迎翻閱。
藏傳密宗的“雙身佛”
相信一提到藏傳佛像,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雙身佛” ,很多人也存在疑惑,甚至誤解。
“雙身佛”的男身代表慈悲,稱佛父;女身代表智慧,稱佛母,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兩條根本,因此這種雙修造像也有人叫“父母佛”。
藏傳佛教中把宇宙和生命、實體和空間、物質和精神、本質和現象、精血和氣脈、有形和無形等等分成了陰陽兩極對立的存在。雙方相依相合,不可分離,這種規律稱做“雙合”。
(上圖為首都博物館 銅鍍金喜金剛像)
(左為金剛薩埵唐卡,右為金剛薩埵“寶石唐卡”)
(左為綠财神唐卡,右為綠财神“寶石唐卡”)
是藏傳密宗佛像,是密宗六度修身法中最後的兩個階段,隻有定慧兼備,才能即身成佛。所以我們不應該以世俗的觀念去誤解“雙身佛”的。
正如前文說的“忿怒身”,如果用 “面目猙獰”“兇神惡煞”來形容忿怒身的佛像,是對佛像的不敬,忿怒身都是佛菩薩為了利益衆生的化身,不管什麼示相的佛,隻要具足佛的圓滿智慧,都應至誠皈依和恭敬頂禮,不可心生邪見。
藏傳女佛數量多
在藏傳佛教裡,度母是“三世諸佛之母”和“一切衆生之母”, 為女性菩薩,度母為了不同根器的衆生,又化現了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度母在西藏僧俗大衆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十一度母壁畫 網絡參考圖)
(左為白度母唐卡,右為白度母“寶石唐卡”)
據《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贊經》言,度母一般為二十一相,但在藏傳佛教藝術中所出現的度母至少有30餘種。雖然漢傳有三十三觀音,卻是觀音菩薩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式變化形相,隻是以姿态、場景與所持法器來區别。
(上圖為首都博物館 藏傳銅普賢菩薩像)
(左為漢傳普賢菩薩瓷塑,右為藏傳普賢菩薩“寶石唐卡”)
同時藏傳佛像中也有觀音、文殊、普賢等菩薩等,但形象和漢傳佛像體系不完全相同。從上圖可以對比,藏傳的普賢菩薩頭戴五佛寶冠,百千種璎珞,珠鬘及天衣,袒胸露腹,身材苗條,溜肩蜂腰;漢傳的普賢菩薩體型圓潤豐滿,服飾完整,衣裾自然流暢而優美,兩者同樣坐騎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慧智。
獨有的“唐卡”藝術
藏族文化中,唐卡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獨特的藝術風格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藏傳佛像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漢地看到的佛畫不太一樣,藏族人将虔誠注入呈現的細節,在象征義的表現形式下,唐卡在宗教、文化、藝術、曆史等領域的貢獻中,都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寶貴的财富。
(上師正在繪制唐卡 網絡參考圖)
佛經造像藝術有嚴格的規則,但又不乏想象的因素,這種嚴格限制的自由,使佛經造像具有獨特而永恒的魅力。
(藏傳唐卡局部細節展示 網絡參考圖)
(唐卡均采用天然寶石、植物為顔料,以示神聖)
而且藏傳佛教信徒相信通過裝藏、唐卡佛像畫像與真佛無二,将其供奉和修持,同樣能得到佛的加持 。
(地中海澳寶制作的 大日如來“寶石唐卡”)
随着時代變化,唐卡已經不局限于繪畫的形式,可以雕刻在木材寶石玉石上,很多唐卡畫師融合地中海澳寶,硬度高,顔色古樸,高瓷細膩的特點,嚴格遵循量度比例,轉換質材,推陳出新,實現了平面唐卡的立體化表達,也方便了藏傳佛教信仰人士随身攜帶與供奉。
正瀚說石之前也推送了一篇: 《唐卡藝術在當代的傳承》 歡迎翻閱。
(左為彌勒佛唐卡,右為彌勒佛“寶石唐卡”)
(上圖為 彌勒佛菩薩 唐卡)
從上面圖片可看到,藏傳佛教對于密宗彌勒佛像的原始風貌保持的很好,可以接近其本身應有的形态,一般為金黃色身相,绀青色螺髻和肉髻,袒露右臂,雙手結說法印于胸前,結跏趺坐在蓮花上,也有頭戴五葉天冠的菩薩相;而漢傳基本上彌勒佛都演變成笑口常開,大肚的造像。
上一期《怎麼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中展示了漢傳彌勒佛的造像,歡迎翻閱
總結
藏傳佛教藝術發展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 它不僅有獨自發祥孕育 , 發展演繹 , 成形定性 的清晰脈絡和事物迹象 , 并以其自成體系的精湛技藝及其造型經典理論 。
其實無論漢傳藏傳佛像都各有特色,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佛教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佛像更是佛教文玩重要的載體,也從側面構建着中華民族藝術、尤其是東方藝術的典型實體。
(部分佛像唐卡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僅供參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