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對應佛法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對應佛法

寵物 更新时间:2024-07-19 18:10:34

作者:大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這話在很多小說中都出現過,大緻情節一般是主角曆經屈辱和打壓之後,奮起反擊,全力一搏,此時嘶聲力竭地大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然後突破重重障礙,終于走上人生巅峰。

這句話在小說中的意思是,老天爺沒有仁善之心,将天地萬物當作豬狗看待。其實這種理解已經歪曲了這句話本來的意思。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全文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提倡無為而治,反對有為。他認為應該尊重自然運行的規律,不能橫加幹涉。而第五章也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體現。隻有理解了老子的思想,才能理解這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對應佛法(理解偏差)1

0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已經被引用在很多地方。其中,仁是指的仁愛之心,不仁表示的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自然地存在。刍狗指的是用喂養牲畜的草紮成的狗,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特點是,在祭祀期間備受重視,但在祭祀完畢之後,就會被如垃圾一般丢棄。

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将世間萬物,看作是祭壇上喂牲畜的草紮成的狗,不管不顧;聖人和天地一樣,沒有仁愛之心,視百姓如祭壇上用喂牲畜的草紮成的狗,任其自生自滅。

但這隻是字面的意思,對此筆者有不同的理解:

刍狗是用草紮的狗,不是真正的狗,是沒有生命的。天地視萬物為刍狗,應該理解為,天地對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都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所以後一句同理,聖人對所有百姓一視同仁,不管地位高低、财富多少,都是他的子民。

所以,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恰恰是仁到極緻的表現。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對應佛法(理解偏差)2

大家知道,《道德經》是一本講如何做領導的書,很多人将這本書視為《領導的自我修養》。

結合實際,這句話講的就是領導對下屬要一視同仁,要公平,不能因為個人利益結黨營私,也不能因為與下屬有親戚關系就偏幫偏愛,這樣的領導才能得到下屬的衷心。

而在《道德經說什麼》中,作者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刍狗是祭祀用的草紮的狗,如果神靈真的存在,那麼他也不能享用這條狗,但是他也不在乎人們祭祀用的是真狗還是假狗,因為他不在乎回報。

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書中的原話是:天地不把仁義挂在嘴邊,不标榜自己有多麼仁義,他對萬物不索取回報。

所以,作者認為老子的意思是,真心為大家做事的人,是不會在嘴上說自己多麼仁義的,這樣的人反而有問題;而隻要你做了,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對應佛法(理解偏差)3

古往今來,不同的人讀《道德經》有不同的感悟,這和個人的經曆與思考有關,讀者也可以給出自己的理解,在留言區和我談論。

02天地之間,其猶橐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tuo,二聲)蘥(yue,四聲),指的是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是一種風箱,它的特點就是不斷運動,從裡面可以不斷往外出風。

屈與"絕"意思相近,讀法也一樣,意為匮乏。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之間,是否就像為火爐鼓風的風箱?看似内部空虛,其實并不匮乏,越是運動,内部的風越是向外散去。

就是說,一個人越是把自己放空,動力越大,活得更輕松,獲得的東西其實更多。而私欲太重的人,想得太多,放在思考正事兒上的時間就更少。

放在領導身上,前者注重大局,後者貪圖私利。誰更受下屬擁護一目了然。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對應佛法(理解偏差)4

03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在這句話中,窮的意思是窮困,走投無路;中的意思是一種極端平靜的狀态。

這句話是第五章的最後一句,前面鋪墊了那麼多,老子終于用這句話做了總結。

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一個人說的太多而把自己逼上絕路,還不如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靜,把話放在心裡,能得到更多。

其實深意是,一個人想探尋追尋的事物太多,而大千世界,欲望恒生,想得到的越多,就越容易迷失方向,與其如此,還不如回歸本心,追求心中的道,這樣面對世界時,就能更加遊刃有餘。

以上是筆者的理解,如果你有其他的理解方式,歡迎提出來讨論。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對應佛法(理解偏差)5

04總結

這段話與老子的無為思想有什麼關系呢?

其實不管是天地還是聖人,他們對萬物一視同仁不求回報的行為都是一種無為的體現。而這種無為真的是無所作為嗎?其實反而是大有作為。而老子反對的有為恰恰是故意标榜、居功自傲的行為。

而第二句将天地之間比喻成前後通氣的風箱,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看似什麼都沒有卻能容納百川,向外輸送無窮無盡的力量。這就是無為的力量。

最後一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更是指出不能什麼都想要,貪心是沒有盡頭的,回歸本心才是道。更是無為勝有為的體現。

如此一來,是不是更能理解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了。

以上。


參考:《道德經》


作者:大黎,堅持寫優質的文章,不說無聊的廢話。

歡迎關注我的賬号:大黎說成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