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特别是智能手機的發明,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學習方式、娛樂方式、購物方式等。“隻要一機在手,走遍天下無憂”,智能手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給人們越來越嚴重的“手機依賴症”,有的甚至達到了“拿得起、放不下”的地步。
而對于正處于身心發展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如何合理使用智能手機,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引導的。近年來,如何加強中小學校學生手機管理,已經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
1月15日,教育部出台《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為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遊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一步指導中小學校加強學生手機管理。具體指導包含五個方面:一、有限帶入校園。二、細化管理措施。三、加強教育引導。四、做好家校溝通。五、強化督導檢查。今年2月,市教委向各區教育局印發了本市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區教育局指導各中小學因校制宜,結合走讀和住讀情況,完善工作程序,優化管理模式。
2005年開始的中午午睡半小時,然後起立唱歌十分鐘,堅持至今。
在我看來,讓學生參與學校手機管理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種非常好的育人載體和育人方式。具體來說:
一是共同制定管理規定。在出台《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上海闵行田園高級中學手機管理方案》前,通過師生研讨、組織辯論、聽取意見等方式,廣泛收集師生和家長的意見建議。根據市教委相關要求,住讀中學生在白天集中教學結束至晚上休息之前可适度使用手機,之後手機交由學校統一保管,防止沉迷網絡和遊戲,影響學生視力和晚間睡眠。
結合我校實際,我們的管理方案中規定,每天有一個固定的時段可以使用手機,其他時間手機不放在身邊,而是放入教室的手機櫃“入庫”,幫助學生在學校、家庭都能遵守規定使用手機,慢慢養成良好習慣。
二是教育引導。在之前的廣泛征求意見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如果家長或老師僅僅采用簡單沒收甚至毀壞手機的方式管理手機,會讓學生産生抵觸情緒,激化親子、師生之間的矛盾。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我們注重引導學生真正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努力培養學生“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品格。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手機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現代化社會的産物,給人們生活帶了無限的便捷。有效管控手機使用,讓手機使用成為培養學生“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品格的一種有效教育資源。
圖片由學校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