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紅外測溫儀被派上了大用場。進出小區、商場、寫字樓,各大車站、菜市場,都有專人舉起一把槍型的測溫儀,對着額頭隔空操作,這種儀器也因此被稱作“額溫槍”。不過有網友反映,額溫槍測出的體溫并不準确,不僅測出了不符合常理的極端低溫,而且幾分鐘内多次測試的數據都會有出入。明明叫額溫槍,為何有的人卻對着手腕、脖子等部位測試,數據真的準确嗎?
額溫槍測試手腕溫度準确嗎?
說法一:額頭溫度受環境影響大
額溫槍又稱紅外線測溫儀,由于與人體非接觸、測量時間短等特點,在公共場所篩查發熱人群時被廣泛使用。近日,記者在走訪地鐵站和超市等公共場所時發現,檢測人員在使用額溫槍時,針對市民監測的部位并不統一,額頭、手腕、脖子甚至耳背都有涉及。
而紅星新聞記者在某住宅小區門口用額溫槍測試發現,同樣是測試額頭,一分鐘之内,兩次測試的數據不一樣,随後,紅星新聞記者又選擇用測額頭和測手腕做對比,結果額頭測出34.1℃,手腕測出34.9℃。
對此,紅星新聞記者聯系上生産紅外測溫儀的廣東某電子科技公司負責人。據對方介紹,這種紅外測溫儀,對人體測試部位并沒有絕對的要求,隻是額頭皮比較薄,額頭測試出的溫度會更加接近于人體的體溫,并且額頭是一個比較公共性的部位,不會涉及到他人的隐私。
額頭的部位裸露在外,其體溫會受環境溫度影響
不過,由于額頭的部位裸露在外,沒有任何遮擋和保護,溫度會受環境溫度影響,比如在冬季氣溫隻有5℃,那麼人站在室外,額頭溫度大概隻有30℃左右。而手腕和頸部有衣物遮擋,受環境溫度影響較小,因此出現了用額溫槍測試手腕和脖子的情況,“這樣的操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在室外,測手腕的數據可能比測額頭更加準确。”
對方建議,通常環境溫度在25℃左右時,測試額頭的數據才是最準确的。因此在氣溫較低時,可選擇測試手腕等部位,如果額頭有汗液,也應将汗擦幹再進行測試。
2月16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表示,如果要用額溫槍測量從室外進入室内的人的體溫,或者在室外進行體溫測量時,最好測量被衣服覆蓋的部位,比如手腕或者脖子,讀數會更準确。
說法二:紅外線測體溫沒有輻射
當下,每天出門挨幾“槍”已經成為常态。一聽到紅外線,不少網友火速将其與輻射聯系到一起。
同樣是一家額溫槍生産商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人體對外發出紅外線能量,額溫槍通過采集紅外輻射能量測試體溫。由于接受紅外線是被動式的,不是發射式的,因此額溫槍對人體不存在輻射。
額溫槍對人體不存在輻射
對方同時提醒,由于受環境溫度、人本身的運動等影響,額溫槍的數據也隻能作為一種參照,如遇感覺發燒,最好用更精準的水銀體溫計或電子體溫計,測出更準确的結果。
紅星新聞記者 逯望一 攝影報道
編輯 于曼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