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地了解到“高血壓”對身體健康的威脅。根據《高血壓防治指南》标準,當收縮壓大于140mmhg;舒張壓大于90mmhg時,即可被初步判定為高血壓。
那麼,如果血壓過低,造成的後果又會是怎樣的?在我們關注高血壓的同時,“低血壓”這一症狀卻成了很多人的“知識盲區”。、
有些朋友在測量血壓時,發現自己的收縮壓不到90mmhg;舒張壓不到60mmhg,因此害怕自己可能得病了。
誠然,根據《低血壓分級标準》的數據來看,正常血壓低壓應該處于60-90以上。如果低于這個标準,的确會被判定成低血壓。
但是,得了“低血壓”,并不代表就是生病了。在低血壓的緻病因素中,存在“生理因素”這一項。
也就是說,有些人可能天生血壓就偏低,雖然處于低血壓的範疇,但距離90/60的差距不大,并不存在任何的疾病症狀。對于此類人群而言,除了平時可能看起來比較虛弱,但身體健康并無大礙,日常生活中加強補血和鍛煉即可。
所以,“低血壓”并不代表就一定生病了,如果和标準差距不大,又沒有其他明顯的疾病症狀,不用太過擔心。但同樣地,雖然生理性低血壓相對正常,但其他類型的低血壓,可能損害到健康,依舊要重視?
當血壓低于正常值過多時,血液循環供給不足,心髒和大腦等關鍵器官容易出現缺血的情況,因此會導緻頭暈,胸口疼痛,甚至休克死亡等嚴重情況出現。
而高危類型的低血壓,多會帶來血壓遠低于正常值的情況,誘發疾病風險,因此需要格外重視:
第一種:疾病性低血壓
低血壓可能會誘發疾病。同樣地,疾病也會誘發低血壓。例如脊髓空洞症,心包膜炎,肥厚性心肌病等,都有可能導緻低血壓的症狀出現。
針對此類低血壓症狀,主要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積極配合治療疾病,低血壓也會慢慢恢複。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四,大多數疾病性低血壓屬于“急性低血壓”,發病快,症狀急,日常生活中要多多注意監測血壓,提前做好準備和預防措施。
第二種:藥物性低血壓
藥物性低血壓多出現在高血壓患者身上,因為盲目用藥,或者增加用藥量,導緻血壓下降過低引起。
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因為用藥不當而出現劇烈波動,不僅會對血管造成負擔,誘發疾病,同時也會增加高血壓并發症的出現概率,不利于穩定血壓,控制病情。
第三種:體位性低血壓
對于正常人來說,在蹲下的一瞬間,身體的血液流動受到阻礙。在站起時,大量的血液向着下半身聚集,大腦供血不足,會出現短暫的暈眩現象。
但如果暈眩的時間過長,久久不能恢複,則可能存在體位性低血壓的症狀,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的基礎血壓值通常比生理性低血壓患者更低,誘發疾病風險更高,所以同樣需要重視。
以上3種低血壓症狀,仍然需要重視,雖然低血壓相對高血壓來說不是那麼危險,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合适的調理方式。
方法一:增強營養,提高蛋白質類食物的攝入
蛋白質是人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血細胞也不例外,補充足量的蛋白質,血液滋生豐富,低血壓的情況自然也能有所改善。
例如雞蛋,牛奶,瘦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為了保持身體營養均衡,降低疾病性低血壓風險,各方面營養也要加以補充,改善身體虛弱的情況,為調理低血壓打好基礎。
方法二:适當運動
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打好健康的降血壓基礎,尤其是有氧訓練。例如跑步,騎車,遊泳等等。
根據東京運動協會的标準,每周運動3天,每次1個小時以上,才能産生基礎的運動效果,堅持下去嗎,養成固定的習慣。
低血壓雖然沒有高血壓嚴重,但如果症狀過于嚴峻,依舊可能對生命健康産生威脅。所以低血壓的情況依舊要重視,分清症狀,合理調理治療,守護心血管健康,疾病難以侵擾。
參考資料:
[1]:《血壓多少是低血壓?低血壓有沒有危害?如何面對低血壓?》知乎日報,2019-3-14
[2]:《心髒驟停複蘇後血流動力學管理的專家共識》解讀 2022-06-15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創傷急救中心老年骨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