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們溝通的橋梁,是師生對話的紐帶,沒有語言,人們的交流會有許多不便,沒有語言,師與生之間将有着千山萬水的距離,甚至是恍若隔世。語文教學中充滿藝術,語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形式,是教與學之間産生共鳴的重要手段,是老師與學生情感交流的主要平台。 富有感情的語言,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呼應;邏輯嚴謹的語言,能帶給學生力量;生動風趣的語言,則如一支“興奮劑”,能調動學生的情緒。因此,要實現語文教學意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做好語言的組織和運用。
1、多說樸實的語言,有助于增強“感染力” 。
語文課提倡的是自然,那麼語言更應該清新而自然。樸實的語言不但通俗易懂,使學生容易理解,而且會帶給學生真實感,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因此,要說實話、訴真情、道實理,盡量避免使用生澀、冷僻,除了自己誰也弄不懂的語言。在編寫教案時就要注意對教案使用的字詞做一番篩選,剔除那些假話、空話、套話,把書面語言轉化成學生味極強的語言,把深奧的道理簡化成學生通俗易懂的語言,盡可能把課講得實在,講得有效。
3、多說貼近學生的語言,提高“親和力”
所謂“學生的語言”,意指所說的話、所講的課,盡量與學生的親身經曆、身邊的事、視野範圍、生活經驗相靠近。用貼近學生實際的語文把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理講出來,使他們産生心理上的認同感。這樣的課,學生才會喜歡聽、願意聽。有的教師之所以講課沒有吸引力,原因之一,就是教師舍近求遠,光講别的班級、别的同學如何,讓學生聽起來不親切,“曲高和寡”,貼近不了學生的思想,自然引不起共振。
4、多說新鮮的語言,可以加大“吸引力” 。
學生都有喜新、求新的心理需求,當周圍的環境中出現了某種新鮮事物的時候,就會引起學生的強烈興趣,吸引學生去注意它、了解它。根據這一特點,我們講課時,就是注意在“新”字上下功夫,要注意傳授新知識、選用新事例、講出新道理。要避免“吃别人嚼過的馍”,說别人講過多遍、早就失去棱角的語言,更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些沒有新意的語言。即使老觀點,也要針對新情況賦予新内容,講出新意來。
5、多用“态勢語言”,強化“說服力”
“态勢語言”是指教師在講課時,除了運用“口語”外,借助身體姿态、手勢動作、面部表情等非語言手段,進行表達的說話的功能。教師通過豐富的面部表情,簡潔的姿态動作,可以把内心的思想、情感以及所持的觀點、意見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來,如憎惡、贊揚、憂慮、肯定、鄙視等。根據課文所講内容、情節的變化及現場氣氛的不同,合理用好态勢語言,可以強化教學的說服力,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态勢語言,要準确适度,雅觀自然,簡練協調,切不可随心所欲地濫用。否則,便有畫蛇添足之感。
教學語言應如清新的風,吹過學生童年的心海;教學語言應如潺潺細流,湧進學生的心田;教學語言應如一塊磁鐵,把可愛的孩子們吸引在我們的周圍;教學語言如同魔術師,給孩子們一片片新鮮的時空;教學語言更如漫畫大師,為學生創設開心的樂園。這就是我們的教學語言,清新,亮麗,有動作、有笑聲,有孩子,更有歡樂的語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