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光榮使命,使命必達!為深入宣傳報道中山全面建設省改革創新實驗區各項工作,即日起,南方日報、南方 推出“建設實驗區 改革再出發”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8月21日16時30分,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世界首制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提帶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E20管節乘潮啟航,經近50公裡長距離浮運,于次日4時20分抵達沉放水域。
8月22日17時,曆經沉放、拉合及水力壓接等工序,E20管節完成對接安裝。至此,深中通道海底隧道的沉管安裝長度已達4537.8米,向最後500米發起沖刺。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在伶仃洋交彙,使它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它以繁忙的航道,見證着新時期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樞紐工程,即将騰躍于伶仃洋上的深中通道,它寄托着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夢想——加速深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讓“黃金内灣”揚帆起航。
中山市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提出,交通一體化是深中一體化的重要支撐:深入推進交通一體化,讓深圳等東岸城市資源輻射中山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中央“适度超前”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期,開展交通大會戰,全面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快形成“深中半小時、灣區一小時”通行圈。
一個全新的交通網絡,将浮出珠江口。
更多“深中通道”,構建多層次一體化交通網絡
2021年3月16日,國内首創單體船型結構、全電力推進的海上架梁施工專用起重船——“天一号”抵達深中通道施工現場。“天一号”船長王仁家記得清清楚楚,當時這艘由中鐵大橋局自主研發的運架一體船,剛剛完成了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的架梁任務。
天一号在進行架梁工作。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帕德瑪大橋被孟加拉國人民稱為“夢想之橋”,它結束了帕德瑪大河兩岸居民千百年來靠擺渡往來的曆史,更将孟加拉國西南部21個區與首都達卡聯通,讓孟加拉國全國範圍内的貨物、勞動力、資本和服務流動效率大幅提升。
曆經3000海裡的回國航程後,經過短暫的塢修和改造,這艘起重船迎來新的使命,參與又一個改變區域發展格局的世紀工程。
深中通道創造的是過去珠江西岸沒有與珠江東岸直連通道的曆史,改變的是中山與深圳從90分鐘以上車程到30分鐘以内車程的時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在更高層次推進深中一體化,吸納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珠江口兩岸流動,需要構建更高層次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言概之——需要更多的“深中通道”。
2021年印發的《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為深中一體化交通建設指出了方向——“完善跨珠江口通道布局,統籌珠江口兩岸城市軌道、市政道路規劃銜接,推動形成以公路、軌道交通、水上高速客運等多方式跨江通道格局”,其中包括取道中山的深圳至江門鐵路(下稱“深江鐵路”),以及“謀劃深圳至中山城際鐵路”。
中山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曹富全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透露,目前中山正積極推進深江鐵路,力争在今年全線開工建設。在公共交通方面,中山交通部門已與深圳開展對接,深入研究深中跨市公交線網方案。深中通道通車之日,将同步開通深中跨市公交,縮短兩市公交出行時間和交通出行成本,為兩市一體化發展提供高效、便捷、經濟的公交服務。
建設中的深中通道。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水上交通方面,“水上深中通道”早在2017年已經通航。未來,随着新中山港客運碼頭的啟用,該航線将進一步縮短至30分鐘以内。
深入粵西“腹地”,提升珠江口兩岸通行能力
深中通道東起深圳市寶安區鶴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橫門樞紐,其在中山境内對接的第一條高速正是中開高速。
7月上旬,随着橫門互通主線橋最後一片預制箱梁在指揮員的哨聲中緩緩就位,現場傳來一片歡呼聲:廣東中開高速公路與深中通道成功對接,兩條路實現“握手”。
中開高速總工程師朱偉介紹,中開高速中山段是深中通道在珠江口西岸的主要集散通道,建成後将與深中通道、開平至陽春高速公路、深圳機場至荷坳高速公路等項目共同構築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最重要的東西向高速公路通道。
在建設中開高速的過程中,承建方中電建路橋集團也迎來了一件大事。2020年末,中電建路橋集團與中山翠亨新區簽約,協定在馬鞍島上建設中電建路橋集團南方總部,引進中電建路橋交通研究規劃設計院、中國電建大橋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實體企業。
建設中的中開高速沙溪段。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從最初的落戶中山成立項目公司,再到選址馬鞍島建設南方總部。中電建路橋集團華南區域總部黨委副書記肖光軍說,吸引中電建落地的是近年來中山交通規劃的宏大格局和氣魄,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所描繪的宏偉藍圖。對中電建的工程人而言,能夠置身其中,與有榮焉。
東馳西騁、南來北往,珠江口兩岸的大交通繞不開中山,獨特的區位賦予中山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中山現有的高速公路,主要側重于與周邊接壤城市廣州、珠海、江門的互通和連接,地處珠江口西岸門戶,卻缺少深入延展至粵西地區的直接聯通。
中山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明确提出未來五年發展藍圖,明确“堅定不移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奮力建設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其中,與“東承”相對應的,正是“西接”戰略。
中山“西接”戰略的推進,有效發揮其輻射效應,帶動粵西城市,聯通珠江東岸。要實現這一願景,讓中山的交通網跨江越嶺,向西貫通粵西潛力地區是必然選擇。
以中山江門30分鐘連通為目标,一批中山與江門之間的高快速交通項目正在全力沖刺,未來中山與江門之間将有3條高速公路、4條普通公路以及3條軌道互相對接,公路鐵路縱橫成網。今後通過中山東部外環高速、廣中江高速、中江高速、中開高速以及西部沿海高速等将在深中通道的西向起點橫門樞紐處彙集,這将極大地提升珠江口東西兩岸的通行能力。
編織交通網絡,邁向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
今後從深中通道接入中開高速,再向西至金字山互通立交駛出,便能來到中山市中心。
金字山互通立交所處的五岔路口,被稱為中山最複雜的路口,坦洲快線、城桂公路、中開高速、南外環等幾個重要的工程和幹線公路、快速路均在此交會。
金字山立交到底有多複雜?在其設計上可窺見一斑。包括地下部分在内共設計7層互交,其中,地上為6層互通立交,地下為下沉式隧道,這種設計在廣東省乃至國内尚屬少見。
金字山互通立交。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這是連接中山市主城區與西北組團、東部組團各鎮區的一條重要快速交通通道。”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總工程師胡建介紹,金字山互通立交通過其他重點項目的交會,對外連接港澳、深圳、廣州、珠海、江門等地,對内可提升中心城區的交通輻射能力,實現城區到各鎮區“30分鐘生活圈”。
胡建說,自項目開工以來,面對工期緊、管線遷改較多、交通疏導車流量大且存在多處工作面與中開高速、坦洲快線、南外環改造、管線單位同步施工交叉作業等困難挑戰,項目團隊制定了詳盡周密的施工方案,科學組織,合理安排,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序,趕在今年6月前完成了項目的主體工程。
金字山互通立交的建設,是近年來中山讓内外交通“連起來、順起來、快起來”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時期,中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将投入超2400億元,總體建成東承西接、南聯北融、内通外聯的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
高速公路方面,廣澳高速、廣珠西線、中江高速、廣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兩縱三橫”共5條高速已經通車,西環高速、香海高速、中開高速、東部外環高速、南中高速和中江高速改擴建6個項目正加快建設。根據建設計劃,這6條高速公路将争取在“十四五”期間全部建成通車,全力打造“四縱五橫”的高速公路網,屆時中山市高速公路線網密度将達到大灣區先進水平。
幹線公路方面,翠亨快線、世紀快線、火炬快線與深中通道馬鞍島出入口直接銜接;博愛路、南外環以及其延長線、民衆快線、三角快線等幹線公路,則通過與中開高速、東部外環高速銜接,實現間接連接深中通道。
到2025年,中山将基本形成“四縱五橫”高速公路網、“三環十二快”高快速路網、“三縱三橫”軌道交通網,實現中山市與大灣區相鄰城市1小時内通達;中心城區與外圍鎮街、各鎮街與深中通道30分鐘通達;各鎮街中心區與鄰近高速公路出入口間15分鐘通達。
縱橫通衢暢八方,大道如虹通坦途。當下,中山交通路網的“編織”還在繼續,在不久的将來,會有更多的交通項目從紙上躍出變為現實,讓中山通向遠方、聯絡世界。
【采寫】伍傑
【攝影】葉志文
【作者】 伍傑;葉志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