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俺孫子頭暈好幾天了,核磁、CT、多普勒檢查都做了,也沒查出來問題,就是不定時會頭暈,還嘔吐。”一位奶奶帶着10歲的壯壯來到河南省兒童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門診前庭功能檢查室,“俺孫子平時身體可好了,沒生過什麼病,能吃能喝能睡,就最近幾天突然出現頭暈,還嘔吐,吃了就吐,也不知道是怎麼了。”
經過凝視實驗、甩頭實驗、位置實驗等一系列檢查,主治醫師鄧哲初步判斷孩子患的是耳石症。
根據壯壯奶奶回憶,孩子一周前在學校摔着頭了。鄧哲判斷正是因為這次外傷造成壯壯的耳石脫離。
接着,鄧哲醫生給孩子做了耳石手法複位,兩次複位之後,孩子的眩暈感消失了。
“大夫,這不用住院?不用做手術嗎?”孩子奶奶問。“不用,回去後一周讓孩子盡量趟在床上休息,不要大幅度活動。多左側卧位睡覺。一周以後再來複查。如果一周後孩子不再暈了,那就是好了。”鄧哲叮囑道。
耳石症是怎麼回事?
耳石症又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指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特定頭位時出現的短暫陣發性發作的眩暈和眼震。
我們的耳朵不隻是個聽力大師,還是個平衡大師,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結構就是球囊、橢圓囊。
在它們的囊斑上有一層耳石膜,上面附有一種專門感知重心、速度變化的碳酸鈣鹽結晶,形狀像石頭,被稱為耳石。
但這些石頭有時候會因為某些原因“離家出走”,從耳石膜上脫落,掉到了橢圓囊旁邊的半規管裡。
當我們改變頭部姿勢時,耳石因重力作用在半規管内的淋巴液裡滾動,産生加速度,就會導緻眩暈、眼震的症狀。當姿勢保持不變或者保持頭部相對靜止時,耳石會随着重力作用掉落到最低處,眩暈就會消失,這就叫耳石症。
一般來說,耳石症發病高峰年齡為40~60歲。但近年來,随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長時間熬夜、低頭玩手機和工作等,年輕人也變成高發群體之一。
睡眠不好、過度疲勞,可能使内耳的小動脈發生痙攣、缺血等情況,從而導緻耳石症的發生。
再加上低頭玩手機、用電腦,長期處于不良頭位姿勢,加重内耳血管痙攣、細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脫落而緻病。
如果确診耳石症,不用過于擔心,耳石症的手法複位效果非常好。如果醫生判斷正确,采取相應的複位手法,就可以讓石頭慢慢地倒回前庭去。
( 鄧哲/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