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陽明心學經典解析

陽明心學經典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7:21:20

陽明心學經典解析?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思想體系,看起來似乎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往往不知所入,但是如果深入其中、了解其思想整體的一個架構,主要是由三大部分内容所構成的,而這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也就是體現為三個命題,第一是心即理,第二是知行合一,第三是緻良知,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陽明心學經典解析?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陽明心學經典解析(陽明心學的核心架構)1

陽明心學經典解析

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思想體系,看起來似乎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往往不知所入,但是如果深入其中、了解其思想整體的一個架構,主要是由三大部分内容所構成的,而這三大部分内容主要也就是體現為三個命題,第一是心即理,第二是知行合一,第三是緻良知。

從王陽明整個生活實踐、整個生命的發展過程總體來看,這三個命題的提出,時間上來說是心即理是最早,知行合一是其次,緻良知是最後。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緻良知思想的提出,就代表着王陽明整個心學思想體系建構的完成。

(一)心即是理,思想邏輯起點

我們從王陽明的生活實踐的過程來看,我們都知道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結點,那就是龍場。在龍場悟道之前,王陽明實際上一直是照着朱熹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去從事生活實踐。但是在這個生活實踐的過程中,他總是發現一個問題。他曾說過,大家都說格物緻知要照着朱熹的話去說,可是有幾個是照着朱熹的話去做的?我是曾經把朱熹的格物緻知付諸實踐的,可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總是發現一個問題。我即便是把朱熹所說的一草一木當中所包含着的天理,所包含着的至理,真的都把它格出來了,如何誠得自家的意?也就是外物所謂的理和我們人本身内在的誠意究竟又有什麼關系?

到了龍場,在龍場那麼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下,他終究開始向内尋求,走出了一條和朱熹不同的思想道路。聖人之道,吾性具足,是他在特定環境之下對于自我真實生命存在本身的一種内在體悟。這個内在的體悟,或者說聖人之道,吾性具足這一觀點的理論凝結、理論提煉就是心即理三個字而已。心即理在陽明先生那裡被他當做自己整個心學思想的一個邏輯起點、一個基礎,同時也是他所确認的一個人要試圖獲得真正屬于他自身本源生命存在的一個生活前提,一個在信念上的前提。

(二)知行合一,理論轉為實踐

有了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如何去把這樣的一個信念或者說信仰,轉變為自己生活的事實呢?這就需要知行合一的,實際的生活行動。也正由于這個緣故,龍場悟道之後,貴州提學副史席書先生請王陽明到貴陽給文明書院的學生去講學,他首先宣講知行合一之說。

我們現在關于王陽明思想的研究,從事陽明心學研究的許多朋友,似乎都未曾完全關注到心即理和知行合一之間的内在關系。龍場悟道的記過是聖人之道,吾性具足,是心即理。席書請他去貴陽講學,按照我們一般的思路,那麼他應該講心即理,可是在文明書院講學,陽明先生卻是開始宣講知行合一之說。那麼知行合一和心即理之間一定是有内在關系的,心即理實際上是一個邏輯前提,是一個基礎性的理論預設。而要把這一個前提、這一個預設,這一個關于自身存在之本真的這樣一種體悟,把它轉變為現實的生活事實,是必須要通過個體自我的生活實踐活動來呈現的,所以他要講知行合一。

江西階段,陽明先生主導的各類平定戰争,可以看到他對知行合一進行了切實的實踐。也正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去促進他關于知和行這兩者之間一種内涵的不斷地提煉。

(三)緻良知,心學終極總結

陽明先生經過甯王朱宸濠之變,最終提出緻良知,完善發展了他的思想,使他的思想自龍場以後的整個發展理路,有了一個最後的總結。所以從這個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看,心即理是核心基礎,知行合一是關于心即理的實踐方式,緻良知是關于知行合一之說的進一步完善和提煉。這三個命題互相之間就構成了一個理論的圓環,在邏輯上是自洽的,在結構上是完整的,在思想上說他是不斷深入的。所以在晚年的時候,他曾經和學生們講過。他說我的思想,從龍場以來所說大緻的就不出良知二字,可是我在當時還點不出這良知兩個字,和弟子們說話、和朋友們講學,費卻多少口舌。我如今點出這良知二字,人人都一點即透,那真是無限的快樂。

這個話,至少可以看到一方面王陽明從龍場悟道以來,是保持着一種内在思想結構的完整性的。龍場提出心即理,講知行合一之後,一直到他晚年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實際也從沒變過,這一點不像别的一些思想家經常改變自己的主要觀點。從這個意思上來講,王陽明的心學也可以說,從邏輯上說、從思想上說,基本上是尋引着同一個方向,隻不過是在不斷的深入而已。

(四)自宋以來,聖學殊途同歸

第一點,王陽明的思想仍然是在宋代以來新儒學、或者說理學,這樣的一個整體的運動過程之中所出現的一種獨特的思想體系。他表達了和二程、朱熹他們不同的一種思想觀念、一種哲學方式、一種關于人本身思考的不同維度。從目的性上來講,王陽明的思想體系和二程、朱熹的思想體系學術目的是一緻的。至少他們自己都稱自己是聖人之道、聖人之學。

第二點,他們為了達成自己的學術目的所結構的思想體系,這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邏輯方法、思想觀念等,的确是有差别的,但殊途而同歸,一緻而百慮,其實最後境界是一緻的。

(五)包容開放,集文化之大成

整個北宋,又經過了南宋,宋代以來的真個理學思想、新儒學的發展,如果我們把它看作是一整個曆史過程的話,王陽明實際上是處在最後一個環節。所以可以說他是宋代以來整個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和總結者。他的總結顯而易見,還包含着對于孔孟以來整個儒學思想發展過程的核心問題的提煉。正因為他處在最後一個環節,同時他就必然是具有包容性的。

在王陽明的整個思想當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對儒家、道家不同觀點的一種理論整合。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包括佛教不同觀點的整合,他的集大成的性質就決定了他的思想整體體系,是具有強大的包容性的。因而,王陽明的思想同時也是可以在不同的學術視野下對他進行不同解釋的。

這就可以解釋陽明先生去世後,王學學派可謂遍布宇内,不論是浙中王門,還是江右王門,還是北方王門,所有這些王門都有它獨特的、各自的學術特征和思想面貌。就今天而言,如果我們以一種開放的心态去研究王陽明先生的思想,不僅說他是具有某種意義上集大成的性質,是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而且實際上是具有開放性的。正因為它是具有開放性的,那麼在今天它就有可能向我們展開屬于現代的、屬于當代的某種獨特的思想内涵和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