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

時尚 更新时间:2025-02-07 20:43:28

小時候淘氣,上房爬樹,追貓攆狗,瘋張得很,衣服就跟着遭罪了,不是扯掉扣子,就是劃個口子,回到家裡,總免不了挨老媽一頓罵:"去哪瘋來,又把衣服扯破了,快脫下來,我給你敹幾針。"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1

快樂的童年

敹,在我的家鄉山西平定,是一個極其常見常用的方言口語字。這個字從媽媽的嘴裡說出來,是那樣的溫暖,是童年時光最美好的記憶。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2

敹衣服

"袖子刮破了,脫下來給你敹幾針。"

"衣裳扣子快掉了,把手指頭咬在嘴裡,我給你敹上。"

"哭甚了!再哭我拿根針,把你的嘴敹上。"

"敹"字早在《尚書》中就出現了,意思是"縫綴"

敹,讀作liáo(音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字,最早見于《尚書》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3

敹,讀作liáo(音聊)

雖然幾千年過去了,回過頭來,我們再去讀這部古籍,有些内容還是能夠粗略讀懂的。

比如,《尚書·周書·費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嗟!人無嘩,聽命。徂(cú音粗)茲淮夷、徐戎并興,善敹乃甲胄(zhòu,音宙),敿(jiǎo,音腳)乃幹,無敢不吊!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砺乃鋒刃,無敢不善!"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4

古代皮制頭盔

這是周公的兒子、魯侯伯禽在作戰前動員時,對自己的将士們說的一番話,大緻的意思是:"嗨!大家都别喧嘩了,聽從我的命令。現今淮夷、徐戎同時起來作亂,我們将要去讨伐他們。趕快縫綴好你們的甲胄,連屬好你們的幹盾,可不敢不至極堅!準備好你們的弓箭,鍛造好你們的戈矛,将你們兵刃都打磨鋒利,可不敢不使完善!"

這段話中的"敹"字,東漢經學家鄭玄注曰:"敹,謂穿徹之。"唐初經學家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說:"謂甲繩有斷絕處,當使敹理穿治之。"

蓋言古之甲胄,乃以一塊塊皮革或金屬片連綴而成,線如果斷絕了,就得縫補連綴上,這叫作"敹"。

"敹"作"縫補"講,曆朝曆代很多學者大都持這樣的觀點。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5

秦始皇兵馬俑

南宋蔡沈《尚書集傳》:"敹,縫完也,勿使斷毀。"

明朝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百三十三·補遺》"敹甲胄"注:"《周書》:'善敹乃甲胄,敿乃幹,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砺乃鋒刃。'敹,縫完甲胄也。敿,猶系也。鍛,淬也。砺, 磨也。"

清朝屈大均《廣東新語·土語》:"縫衣曰敹,《書》曰:'善敹乃甲胄。'"

古代漢語中,"敹"字還有一個意思是"揀擇"

有意思的是,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敹"字的解釋,與同時期的鄭玄的觀點不太一樣。《說文》曰:"敹,擇也。引《周書》'敹乃甲胄。'"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6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許慎認為,《周書》中"敹乃甲胄"的"敹",意為揀擇,就是好好地挑選甲胄。

清代文字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解釋說:"敹,擇也。粊(bì,音閉)誓某氏注,言當善簡汝甲冑,與許說合。"

段玉裁說的"粊誓",據《康熙字典》:"《周書》有粊誓。今本作費。"也就是說"粊誓",就是上文所說的《尚書·周書·費誓》。

段玉裁還說"某氏注",這個"某氏",當是西漢經學家孔安國。

據《孔傳》:"《書·費誓》'善敹乃甲胄,敿乃幹',言當善簡汝甲、铠、胄、兜鍪,施汝楯紛。"孔穎達疏:"施汝楯紛,紛如绶而小,系于楯以持之。"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7

山東曲阜孔府

段玉裁為什麼不直接說"孔氏注"呢?

孔安國,漢代魯國人,孔丘十世孫。據傳,漢魯恭王劉餘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書》,皆蝌蚪文字,當時人皆不識,孔安國就将古文改寫為當時通行的隸書,又奉诏作書傳,謂之《古文尚書》,後佚。今傳《尚書孔氏傳》,一稱《孔安國尚書傳》,經明清學者考訂,為後人僞作。到底是誰僞造的,沒人知道,所以,段玉裁隻得說"某氏注"。

如上,"敹"這個字,一作"連綴"講,一作"揀擇"講。

那麼,這兩種解釋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呢?

簡單來講,敹,從手從尞,意思就是伸長手(幹某事)。

古籍中經常能看到"敹甲訓兵" "敜(niè,音捏)幹敹甲"這樣的詞彙,都是作好戰鬥準備意思。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8

秦始皇兵馬俑

那麼,古人的"敹甲"到底怎麼"敹"?是揀擇,還是連綴?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兩個動作是一緻的。

所謂的揀擇,不是讓你挑三揀四,像擇韭菜一樣,把壞了的甲胄扔掉。

在古代,制作一副甲胄,不論是皮甲,還是铠甲,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要花大本錢的。

因此,這個"揀擇",其實就是檢視查驗的意思,看看有沒有損壞,看看有沒有斷線,如果有,那就"敹"一下,即縫補連綴。

"敹"字至今仍為人們廣泛使用

古代軍人打仗之前,需要"敹甲",老百姓居家過日子,也要"敹衣"。

敹甲,是用皮條或繩将甲片連綴;敹衣,則指用針線将衣物粗略縫制。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9

敹衣服

考之典籍,"衣物略用針線曰敹"的用例,在清代文獻中俯首即是。

清人史夢蘭《燕說》卷三:"今謂粗略治衣曰敹幾針是也 。"

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土語》:"凡細者曰縫,粗曰敹,敹裡曰縫,著邊曰敹也。"

清人翟灏《通俗編·雜字》:"敹,按今謂粗略治衣曰敹一針。"

清末民初張慎儀《蜀方言》卷上:"粗略治衣曰敹。"

清末民初章炳麟《新方言·釋器》:"凡非綻裂而粗率縫之亦曰敹。"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10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敹,在山西平定方言中,仍存古音古義,隻是有時候衍音讀如niǎo(音鳥),比如褲線跐開了,鄉人一般說"鳥幾針"。

更多的時候,鄉人把"粗縫"說成"缭(liáo,音聊)"。比如縫被單,針腳比較大,所以叫"缭被";孝衣孝帽的縫制也比較簡單,以針連綴、粗略縫制即可,所以叫"缭孝帽",或"缭個對襟的白褂子"。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11

一針一線都是情

哦,對了!這個"缭"字,據《漢語大詞典》:"縫紉法之一,用針斜着縫綴。如:缭衣縫;缭貼邊。"不過,在古代漢語中,"缭"字沒有這個義項。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缭,纏也。"

《禮記·玉藻》:"再缭四寸。"疏:"繞也"。

缭,在古代漢語中,本義為纏繞,沒有縫補衣物的意思。

衣服被刮破了有什麼征兆(小時候把衣服刮破了)12

敹衣服的老媽媽

到了當代,由于人們不知道還有個表"粗縫"義的"敹"字,便借用同音字"缭"來代替。

由于文獻資料的時期和地點的不同,在有些文獻資料中,"敹"也用同音字"撩"來代替。

如《金瓶梅》第七十三回:"潘金蓮想着要與西門慶做白绫帶兒,即便走到房裡,拿過針線匣,揀一條白绫兒,将磁盒内顫聲嬌藥末兒裝在裡面,周圍用倒口針兒撩縫的甚是細法。"

此處的"撩縫",即為"敹縫",不過呢不是粗縫,而是用針相當細密。(張文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