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故事?孟母三遷孟子三歲喪父,由其母親撫養成人小時候住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裡的馬鞍山下,村名叫範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戶營可是這裏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就學屠戶的樣子,整天嬉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諺語故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孟母三遷
孟子三歲喪父,由其母親撫養成人。小時候住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裡的馬鞍山下,村名叫範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戶營。可是這裏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就學屠戶的樣子,整天嬉戲。
孟母感到這裏也不宜培養孩子,便又移居於「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從此,孟子被琅琅的讀書聲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進了這所學宮讀書,他勤奮讀書,終成大儒。
頭懸梁,錐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寝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孫敬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别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瞎子打燈籠
一個盲人到親戚家做客,天黑後,他的親戚好心為他點了個燈籠,說:“天晚了,路黑,你打個燈籠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說:“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還給我打個燈籠照路,不是嘲笑我嗎?”
他的親戚說:“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錯誤了。你在路上走,許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燈籠,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會把你撞到了。”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
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于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将皮葫蘆埋在砂裡。這一着,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醜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
此地無銀三百兩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隻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别人到這兒來挖,于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牆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
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牆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