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自己的心理學金句?蘇格拉底晚年的時候,很想點化一名學得很不錯但是卻缺乏自信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需要一個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僅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得有充分的信心,非凡的勇氣,來将我的學說傳承下去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能幫我找找嗎?”助手說:“好的,我一定竭盡全力尋找,決不辜負您的信任和栽培”,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讀懂自己的心理學金句?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蘇格拉底晚年的時候,很想點化一名學得很不錯但是卻缺乏自信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需要一個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僅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得有充分的信心,非凡的勇氣,來将我的學說傳承下去。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能幫我找找嗎?”助手說:“好的,我一定竭盡全力尋找,決不辜負您的信任和栽培。”
果然,這位助手一諾千金,他不辭勞苦地尋找着蘇格拉底事業的接班人,可是他找來的人都一一被蘇格拉底婉言謝絕了。有一天,當那位助手再次無功而返時,已病入膏肓的蘇格拉底硬撐着坐起來,撫着那位助手的肩膀點化他說:“真是辛苦你了,不過,你找來的那些人都遠不如你……”可助手仍然不明白,隻是向老師保證:“我一定加倍努力,就是找遍天涯海角也要把最優秀的人給您我出來。”半年後,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找到。助手非常慚愧,流着淚對老師說:“我真對不起您,讓您失望了。” 蘇格拉底傷心地說:“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隻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了⋯…其實,每個人都是優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掘和重用自己⋯…〞話未說完,一代偉大的哲人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助手始終沒有理解蘇格拉底的話,他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蘇格拉底心中最優秀的人,不禁令人感到惋惜。其實,很多人都像這名助手一樣,畢生都沒有客觀地認知自己。
關于客觀自我,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裡窗”模式,用“窗” 喻指一個人的心,普通的窗戶分成四個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的内在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開放我、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開放我 |
盲目我 |
隐藏我 |
未知我 |
開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稱為“開放我”,也稱為“公衆我”,屬于自由活動領域。這是自己清楚别人也知道的部分,符合“當事者清旁觀者也請”的邏輯。比如,我們的性别、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開的信息,包括婚否、職業、工作生活所在地、能力、愛好、特長、成就等。
“開放我”的大小取決于自我心靈開放的程度、個性張揚的力度、人際交往的廣度、開放信息的利害關系等。
“開放我”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我、評價自我的基本依據。
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稱為“盲目我”,也稱“背脊我”,屬于盲目領域。這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卻知道的部分——可以是一些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輕易承諾卻轉眼間忘得幹幹淨淨;也可以是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或行為習慣,比如一個得意的或者不耐煩的神态或情緒流露——自我常常察覺不到這些關于自我的信息,但是别人卻心知肚明。
盲目點可能是一個人的優點,也可以是一個人的缺點,由于本人對此毫不知情,當别人将這些盲目點告訴自己時,一般會産生或驚訝、或懷疑、或辯解的情緒反應,尤其當聽到的信息與自己的自我認知不相符時。
“盲目我”的大小與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通常内省特質比較強的人,盲點比較少,“盲目我”比較小。
隐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稱為“隐藏我”,也稱“隐私我”,屬于逃避或隐藏領域。這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與“盲目我”正好相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隐私,不願意或不能讓别人知道的事情或心理。身份、缺點、往事、疾患、痛苦、竊喜、愧疚、尴尬、欲望、意念等等,都可能稱為“隐藏我”的内容。相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隐忍的人,自閉的人,自卑的人,膽怯的人,虛榮或虛僞的人,隐藏我會更多一些。
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稱為“未知我”,也稱為“潛在我”,屬于處女領域。這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發現。通常是指一些潛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個人經過訓練或學習後,可能獲得的知識或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機會裡展示出來的才幹,其中包含着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層面,潛意識仿佛隐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卻容易被忽視。充分探索和開發未知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
由于“盲目我”和“未知我”的存在,導緻人們雖然每天與自身相處,但是其實并不是十分了解自己,這便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力量來完全認知自己。下面這則故事或許能夠給朋友們一些啟發。
一個替人割草的孩子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這個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經做了。”這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打掃幹淨。”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電話。孩子的哥哥在一旁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個電話?”孩子帶着得意的笑容說:“我隻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故事中的孩子十分聰明,因為他學會用旁敲側擊的辦法來認識自己,更因為他敢于嘗試去認識一個真實的自己。關于如何客觀認識自我,有如下三種渠道:
1. 從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 “鏡我”,是根據他人的判斷而反映出的自我概念。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系擴展到外面的友愛關系,進入社會又體會到複雜的人際關系。聰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系中用心向别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規劃自己的前途。
2. 從“我”與事的關系認識自我
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優點。
3. 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這一點看似容易,其實做到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嘗試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指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 容貌、性别、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别人眼中的我。指在與别人交往時,從别人對我們的态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系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