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年語言課堂、語言研究
說起複旦大學的陳果老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少小夥伴可能還是她的粉絲。
都說人紅是非多,陳果老師也沒能躲過。
這不,今天一大早,就看見陳果老師又被微博網友“盯上”了。
與之前被斷章取義的“與黑暗和解”之說引起争議不同,這次陳果老師的的确确犯了個有點尴尬的錯。
在這則最新流出的視頻上,陳果老師把“耄耋之年”的“耄耋”說成了”毛至”。有人從陳果老師說話時堅定流暢的語氣判斷,她可能一直都是這麼讀的。
文人,尤其是知名文人用錯詞語、念錯字的情況,總是格外引人注目。
遠的比如2005年人大校長在歡迎台灣同胞的緻辭中把“七月流火”理解成天氣炎熱;
近的比如北大校長把“鴻鹄之志” 念成“鴻hao之志”;
奇葩說辯手邱晨把易烊千玺的烊念成“詳”……
再就是這次的陳果老師。
一方面,我們理解大家之所以會格外關注,是因為他們以大學校長或大學老師的身份所犯的錯與社會對他們的認知和期待确實有距離。所以,大家驚訝也好,批評也好,都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我們也得承認,在知識和信息如同汪洋大海的今天,由于個人時間和精力的局限,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存在這樣那樣的認知盲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家最好就事論事,而不必因為一個這樣那樣的錯誤就徹底否定一個人。
話說回來,我們還是應該盡量以“有涯之生”探索“無涯之知”, 争取不犯或少犯常識錯誤、低級錯誤。
比如,認真學學 “耄耋”這兩個字。
mào
耄,最早的字形是篆書。
會意兼形聲字,“老”加“毛”,毛發衰老變白,指代年老。有的書上認為七十為耄;有的書上認為八十九十為耄。從“年老”,還衍生出“頭腦昏亂”的意思。
dié
耋,有人認為從老從至,至也是讀音;有人認為是形聲字,從老至音——不過,說文解字的注音是“徒結切”,讀音大體相當于今天的dié,肯定不讀zhì就對了。
至于意義,也是說七十、八十的都有。
“耄”、“耋”兩個意義相近相同的字合起來,後來成為一個詞,表示八九十歲年齡很大的人。“人過七十古來稀”,八九十歲的耄耋之年,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可算高壽了。
所以,民間用“小貓撲蝶”(耄耋 諧音)這樣的圖案,作為長壽的寓意。這也算側面印證了“耄耋”的正确讀音吧。
Ps: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還看到有人把“耄耋之年”寫成“饕餮之年”……
看來,需要進一步學語文的人大概還不少呢。
青年語言微課堂:與時俱進,可甜可鹽!文傳師生一起打造的語言科普平台,幹貨與趣味一樣不落哦!在這裡我們“談情說愛;一起“吃瓜”一起“找茬;一起看遍天下!想當對外漢語教師?這裡有最新最靠譜的就業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