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以“海上馬車夫”屹立在世界經濟之上的荷蘭,有一座閣樓,這座閣樓伫立在阿姆斯特丹——荷蘭首都的運河邊上,閣樓的門框非常窄,可窗戶卻非常寬。
這一獨特的荷蘭景觀,源于當年荷蘭豐富的貿易買賣,早年的稅務官就是依據商家門的大小來決定稅收多少的:門開的大,說明你們家的買賣好,客人多,所以就得多繳稅。
結果可想而知,所有的商家都把自己家的門開的盡可能小一些。
但商家還需要進貨出貨,窄小的門肯定是不行了,怎麼辦?走窗戶,荷蘭商家都會把自家的窗戶開的很大,然後拉一根繩索,把貨物從窗戶吊上去。
所以,沿着阿姆斯特丹運河邊上的老房子走,會看到很多的房屋窗戶上面,都會裝一個很大的鈎子,那就是當年商人們吊貨用的。
安妮.佛蘭克,就是曾經這座閣樓的主人,這裡也是她的故居(HAUS DER JUGEND ANNE FRANK)。
順着這座閣樓狹小的門進入,邁上陡峭的樓梯,走到會議室的角落,轉動那個著名的書櫃,就可以鑽進去書櫃之後那個冷清狹小的空間:這是一個很小的隔間,隔間上有一扇窗戶,窗外,就是那顆著名的闆栗樹,窗外不遠處,就是那座會鳴鐘的教堂。
每天這座閣樓,都會有好多好多的人慕名而來,樓下每天都會寫着牌子:“今日預計需要排隊兩個小時,才能進入閣樓觀看。”
01
1929年6月12日,安妮.佛蘭克,一個美麗、正直、善良的小姑娘,生于德國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父母都十分聰明善良,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這裡。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國掀起了迫害猶太人的浪潮。安妮一家被迫遷居荷蘭。
安妮的父親,奧托.佛蘭克,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商人,一家人搬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之後,奧托建起了房子,開起了公司,公司有着小小的門,大大的窗,開始賣果凍。
奧托誠信精明的經商,讓安妮一家的生活一直很殷實。
02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5月份,德國發動了閃電戰,一個星期之内,就占領了荷蘭。
安妮一家的命運,也随之發生了巨變。
他們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之中:每天都聽到猶太人被清洗;德國納粹建立了集中營,專門關押猶太人,類似的傳言不斷湧入。
此時,11歲的安妮,她依然把樂趣和精力,集中在她家後院的花園裡,而她唯一的煩惱,是來自她漂亮的姐姐,和媽媽偏愛姐姐的一些行為的妒忌。
此時她的父親奧托,已經開始準備應對随時來臨的風暴。
奧托就在他賣果凍的公司樓頂上,秘密改造了一個夾層,而這個夾層的通道入口,就建在會議室角落的一個陳舊的書櫃後面;從公司外面一眼望去,很難察覺到這個夾層的存在。
(梅普·吉斯)
奧托也拜托了他的同事——梅普·吉斯(Miep Gies),一位女士:“親愛的梅普,您也知道現在我們猶太人的處境,如果有一天,我尋求您的幫助,當然這對您的處境來說也很危險,但我不知道我還能信任誰,可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您願意嗎?”
梅普也是一個正直善良的姑娘,她鄭重的點了點頭,答應了奧托。
03
1942年6月12日,安妮的十三歲生日,她收到了很多的禮物,其中,她收到了她最愛的禮物——一個紅白相間封皮的日記本,本子配了一個小銅鎖,咔嗒一聲,安妮就可以打開,也可以關上那個隻屬于她的世界。
安妮給這個日記本起了個名字——極地。
安妮的生日過去沒幾天,1942年7月5日,一個星期日,安妮正在屋頂曬太陽,等待她的小夥伴來找她玩,此時,安妮家的門鈴響了。
來敲門的,是德國納粹當局管理人員,來通知安妮的姐姐,讓她馬上到東方勞工營——一座集中營去報到。
第二天,安妮的小夥伴來敲門,驚訝的發現,安妮不見了,她們一家人都不見了。
他們的鄰居告訴這些孩子,當局确認這一家人已經逃離了荷蘭,前往了瑞士。
小夥伴們失望的離開了。
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去瑞士,因為奧托知道,去往瑞士的逃亡之路,也是德國納粹集中搜捕猶太人的路,他不想讓他家裡的女人們冒險。
于是,安妮一家,開始了在這座密室閣樓裡,兩年的藏匿生活。
後來,安妮父親的猶太籍合作夥伴也住了進來,一共8個人。
04
為了安全,這座小屋裡定下了嚴格的規矩:
1、低聲交談;
2、白天不準用水;
3、走路要穿襪子;
4、晚上公司人都下班之後,大家一起進入辦公室,聽收音機。
這也是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少數渠道之一。
安妮也就是在這座閣樓裡,真實的記錄下了她的日常生活,她的青春期,騷動與渴望,和她的初戀。
但她無法進入外面的世界,她所有的成長,隻能在這座閣樓裡進行,她所有的煩惱和思慮,都對她最好的朋友——“極地”傾訴。
她說:“極地,我喜歡荷蘭底下抵抗電台的那個主持人,他讓我有了想當新聞工作者的夢想,我以後要不停的寫,但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寫出一些偉大的東西呢?”
安妮還有一個小鄰居,她父親合作夥伴的兒子——皮特。
“極地,我想我是喜歡上皮特了,他是那麼的害羞,上帝啊,男孩子都是那麼幼稚嗎?他們的腦子裡怎麼都是一些那麼簡單可笑的想法?”
安妮和皮特,開始在這座閣樓裡約會了。
05
電台裡每天都會傳來不好的消息:集中營、毒氣室和死亡。
可安妮一直沒有放棄,她一直渴望着自由,并熱切的追求着。直到蓋世太保來到她們家的閣樓,她都沒有放棄。
有一天,安妮從收音機裡,聽到了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通知,廣播内容請求所有占領區的人們,要不斷的寫日記,寫文章,不管日子多麼黑暗,現實多麼殘酷,也要用文字記錄下一切真實的故事,生活真實的樣子。
(《安妮日記》手稿)
安妮受到了更大鼓舞,她的日記,也有了更深的意義。
安妮最喜歡的地方,就是那個夾層的窗戶,那是她與外界唯一的一層隔離,她喜歡看着窗戶外那顆闆栗樹,從開花到結果,再從落葉到新生;她還喜歡聽遠處教堂的鐘聲,這鐘聲,能夠讓她感受到内心的平靜,讓他覺得,她距離上帝很近。
06
安妮的最後一篇日記,停在了1944年8月1日。
(當時的荷蘭盾)
當時的荷蘭納粹為了搜捕猶太人,隻要有一個告密者告發了哪裡有藏匿猶太人,當局就會給告密者40荷蘭盾賞金。
1944年8月4日,蓋世太保打開了那個閣樓的窄門,沖進了會議室,轉動了那座書櫃,他們逮捕了安妮和其他所有的人,把他們送進了集中營。
奧托的同事梅普,後來來到了這座閣樓,她在書籍和報紙散落一地的狼藉中,找打了那本紅白相間封皮的日記,她并沒有打開那個小銅鎖。
戰後,安妮的父親奧托,經過九死一生,回到了阿姆斯特丹,那座閣樓。
梅普把日記本還給了奧托,他也沒有打開,他一心尋找着他的妻子,和他的兩個女兒。
07
終于,壞消息還是來了。
(荷蘭比爾根.比爾森集中營)
安妮和姐姐,在比爾根.比爾森集中營,去世了。那時的安妮,不到16歲。她去世的那天,距離盟軍解放歐洲,隻有不到兩個月。
奧托知道女兒的死訊後,才打開了日記。
伴随着“咔嗒”一聲響,奧托打開了安妮的日記。
安妮美麗而短暫的人生,重現世界,看着她,奧托的淚水再也忍不住的留下來了。
08
《安妮日記》在1947年發表,以65種語言發行于全球,總共3100多萬冊,成為了二戰文學作品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同時她也是世界上閱讀人數最多的100部作品之一。
2009年,《安妮日記》被正式收錄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
09
德國,是這場人類悲劇的罪魁禍首。
戰後幾年,德國政府試圖教育民衆,告訴他們德國法西斯的本質,卻總是收效甚微。
1950年,德國海德堡的一家出版社——蘭博.施耐德出版了德文版的《安妮日記》。
從此之後,德國的氣氛,開始不一樣了。
雖然首印隻有4500冊,但是這真實的記錄,開始在整個德意志民族引起震蕩。
後來的德國,之所以會對二戰反思很徹底,因為他們知道:曆史,會被政治家們塗抹。
德國過去就是這麼做的,誰上台就寫誰喜歡的曆史。
可安妮的日記呢?
真實、細緻、美麗。
她讓德國相信了自己犯下的罪行。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和轉發,感謝大家的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