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中國的整個曆史長河中,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其統一六國,開創帝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廢除分封,改行郡縣,北抗匈奴,南征百越... ...種種功績,對于後來中國曆史的發展無不産生深遠的影響,所以,他被後世人冠以“千古一帝”的美譽,倒也實至名歸。
秦始皇13歲繼承王位,39歲統一六國。
試想當年,始皇帝一統六國,在鹹陽宮的高樓之上憑欄遠望,目所能及之處,皆為王土,目所不能及之處,也為王土。他欣賞着自己統治着的土地,心中豪氣萬丈,心想:那三皇五帝的功績不過如此,我嬴政的功績早已超過他們,他們能稱“皇”稱“帝”,那我就該稱“皇帝”。
而“皇帝”這個稱号,也被後來的曆朝曆代的統治者所沿用。秦一統六國之後,雖然,領土和國力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北部匈奴這一邊患仍然存在。北邊的匈奴就好比是始皇帝皇椅上的一根釘子,若任由它的存在,始皇帝就要時時提防,稍有疏忽便會受其害。
所以,想要擺脫它,隻有将它除掉。
公元前220年,始皇帝下令修建了9條馳道,這9條馳道均以鹹陽城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意在加強對全國各處的軍事補給和調動,也有方便交通和秦始皇出巡之說,而此時,正是始皇帝統一六國後的第二年。
秦始皇為征百越修靈渠,為征匈奴修直道。公元前214年,始皇帝派遣蒙恬、楊翁子率軍北征匈奴。蒙恬率領主力軍隊北出長城,進攻匈奴東面,而楊翁子率領谝師從肖關出長城,進攻匈奴西面。在兩隻精銳秦軍的夾擊之下,匈奴并沒有多少抵抗之力,潰敗而逃。
為了防止匈奴再次進犯,始皇帝沿黃河設置44座縣,遷移了一些民衆到此,在這裡開墾種田,派遣大量的軍隊在此駐守。雖然,第一次出擊匈奴大勝而歸,但是,匈奴之患并未解除,始皇帝豈會就此罷休,次年秋,秦始皇在此派遣蒙恬北抗匈奴。
此次出擊,匈奴也沒能抵擋的住曾橫掃六國的大秦帝國的軍隊,被迫向北遷徙。匈奴雖然被趕走了,但是,隻是暫時的,由過往的曆史來看,匈奴終有一天會死灰複燃。為了防止匈奴再次進犯,始皇帝遣蒙恬征十萬民夫修築長城。
這次浩大的工程,是在燕趙秦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裡長城。這個萬裡長城對防止北部匈奴的進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漢初著名政論家賈誼稱其:“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桑弘羊也過有這樣的論述:經蒙恬反擊之後,“匈奴勢慴,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此次反擊匈奴的勝利,是對匈奴貴族侵擾勢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擊。秦始皇雖然功績卓著,有自比三皇五帝之雄心,有統一天下之偉業,但是和其他人一樣,他逃脫不了生老病死這樣的自然規律。
随着年齡的增大,始皇帝身體衰老日益明顯,雖然,天下大權盡歸他一人之手,但是,對于終将到來的那一天,始皇帝内心也許充滿了恐懼和擔憂,這也是他後來熱衷與尋仙煉丹的原因所在。人們總是會選擇性的逃避自己最害怕的事情,秦始皇也是一樣,他害怕死亡。
所以,他對此總是逃避,沒有理性的去看待這件事情,煉丹尋仙是他最後的掙紮。那麼,秦始皇對于繼承人這件事情是不是有些過于兒戲了。僅是因為焚書坑儒這件事觸怒自己,就将一國儲君派往邊陲之地,他的人身安全尚且不說,儲君的地位在他心中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秦始皇的突然死亡,讓他未能召回公子扶蘇,在權臣趙高的操縱之下,胡亥登基帝位,這惹的無數人扼腕歎息,大秦帝國光輝仿佛一下變得暗淡了起來。所以,有人提出一個設想:要是秦始皇能多活10年,大秦帝國又會有怎樣的一個結局,匈奴是不是早400年就被趕到歐洲?
影響一個曆史事件的因素有許多,任何一個曆史事件都是多重因素公共作用下的結果。秦始皇在位的時候,經過兩次北擊匈奴,匈奴早已元氣大傷。所以,匈奴短時間内是沒有足夠的力量去侵擾如日中的大秦帝國,并且,在萬裡長城的守衛之下,匈奴進犯更是難上加難。
而每一次進擊匈奴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要是匈奴不主動進擊,或是對秦國構不成威脅,相信秦始皇不會做這樣敵我共損的事情。再加上,當時秦朝剛剛統一六國,經過連年的戰争,秦國極其需要穩定下來休養生息,秦始皇不可能不會意識的這一點。
所以,設定時間僅為十年的話,秦始皇在位更多的是發展内治、強大國力,可能不會去管北部的匈奴,也自然不會把匈奴趕到歐洲。
最後,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十五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兩千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曆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是,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參考資料: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