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黃落雁南歸
——詠鴻雁古詩詞賞析(上)
王傳學
鴻雁也叫大雁,是一種大的候鳥,春來北國,秋去南方,在千百年來的往返途中,傳遞了多少故事,承載了多少文化,真是難以盡數!在古代詩詞中,鴻雁作為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内涵是很豐富、深厚的。
鴻雁作為詩詞意象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鴻雁》;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于征,劬勞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
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詩的每章開頭,分别借鴻雁展羽飛翔、鴻雁集栖水邊、鴻雁悲哀鳴叫起興,表現老百姓詛咒繁重勞役的悲傷心情。他們在荒野辛勤勞作,築起百堵高牆,自己卻沒有安身之所。
哀鴻,即哀鳴的鴻雁,成語“哀鴻遍野”即源自此詩。在後來的詩詞中,常用來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流離失所、啼饑号寒的災民。例如: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唐•李颀《古從軍行》)
三更忽轸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這幾首詩對戰争和社會黑暗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哀鴻”實則是勞苦大衆痛苦的呻吟。
再看唐代詩人杜牧的《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潇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八月,北方少數民族回鹘烏介可汗率衆向南騷擾,北方邊地各族人民流離四散,痛苦不堪。杜牧當時任黃州刺史,聽到這個消息,對邊地人民的命運深為關注。八月是大雁開始南飛的季節,詩人目送征雁,觸景感懷,因以“早雁”為題,托物寓意,以描寫大雁四散驚飛,喻指飽受騷擾、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對他們寄予深切同情。
首聯想象鴻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這裡泛指北方邊地。“虜弦開”,是雙關挽弓射獵和發動軍事騷擾活動。這兩句生動地展現出一幅邊塞驚雁的活動圖景:仲秋塞外,廣漠無邊,正在雲霄展翅翺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騎的襲射,立時驚飛四散,發出凄厲的哀鳴。“驚飛四散哀”五個字,從情态、動作到聲音,寫出同一時間連續發生的情景,層次分明而又貫串一氣,是非常真切凝練的動态描寫。
颔聯續寫“驚飛四散”的征雁飛經都城長安上空的情景。漢代建章宮有金銅仙人舒掌托承露盤,“仙掌”指此。清涼的月色映照着宮中孤聳的仙掌,這景象已在靜谧中顯出幾分冷寂;在這靜寂的畫面上又飄過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顯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寵者幽居的長門宮,燈光黯淡,本就充滿悲愁凄冷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中傳來幾聲失群孤雁的哀鳴,就更顯出境界的孤寂與雁鳴的悲涼。“孤影過”、“數聲來”,一繪影,一寫聲,都與上聯“驚飛四散”相應,寫的是失群離散、形單影隻之雁。透過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圖,可以隐約感受到那個衰頹時代悲涼的氣氛。詩人特意使驚飛四散的征雁出現在長安宮阙的上空,似乎還隐寓着委婉的諷喻。它讓人感到,居住在深宮中的皇帝,不但無力,而且也無意拯救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月明燈暗,影孤啼哀,整個境界,正透出一種無言的冷漠。
頸聯又由征雁南飛遙想到它們的北歸,說如今胡人的騎兵射手還紛紛布滿金河一帶地區,明春氣候轉暖時節,你們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風返回自己的故鄉呢?大雁還在南征的途中,詩人卻已想到它們的北返;正在哀憐它們的驚飛離散,卻已想到它們異日的無家可歸。這是對流離失所的邊地人民無微不至的關切。這種深切的同情,正與上聯透露的無言的冷漠形成鮮明的對照。
流離失所、欲歸不得的征雁,何處是它們的歸宿?“莫厭潇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帶。相傳雁飛不過衡陽,所以這裡想象它們在潇湘一帶停歇下來。菰米、莓苔,這兩種東西都是雁的食物。詩人深情地勸慰南飛的征雁:不要厭棄潇湘一帶空曠人稀,那裡水中澤畔長滿了菰米莓苔,皆堪作為食料,不妨暫時安居下來吧。詩人在無可奈何中發出的勸慰與囑咐,更深一層地表現了對流亡者的深情體貼。由南征而想到北返,這是一層曲折;由北返無家可歸想到不如在南方尋找歸宿,這又是一層曲折。通過層層曲折轉跌,詩人對邊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達得愈加充分和深入。
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詩。通篇采用比興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寫雁,實際上,它句句寫時事,句句寫人,形象地表現了深受戰争驚擾的邊民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對苦難百姓的深切同情。風格婉曲細膩,清麗含蓄。
秋風漸起,天氣轉涼,候鳥大雁由北南飛。在古詩詞中,大雁南飛常與秋風、落葉等意象一起,構成凄清哀婉的意境。如: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唐•劉禹錫《秋風引》)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元•王實甫《西廂記》)
上述詩句中,歸雁與秋風、落葉、黃花等意象組合成秋天的典型環境,渲染了凄清的氣氛,為表達人物情感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據說,大雁群栖群飛時是不鳴叫的,雁鳴叫則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詩詞中寫孤雁失群都是從鳴叫聲入筆。如:
寒夜哀笳曲,霜天斷雁聲。
(隋•薛道衡《出寒曲》)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宋•蔣捷《虞美人》)
“斷鴻”和“斷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獨”而孤,幾位詩人都是抓住孤雁的鳴叫聲,與落日、西風、寒夜、哀笳、霜天、寂靜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組合,極寫客中遊子的悲切和孤傷。
寫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寫人。或懷人念遠,或睹物思鄉,或自傷孤寂。 如: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唐•李颀《送魏萬之京》)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唐•韋應物《聞雁》)
唐代詩人杜甫和崔塗都寫有以《孤雁》為題的詩。先看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在安史之亂那動蕩不安的歲月裡,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他無日不夢想骨肉團聚,親朋重逢。詩中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再看崔塗寫的《孤雁》: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獨下遲。
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詩人自己漂泊異鄉的詩。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單影隻,獨自飛翔悲鳴,在靜靜的寒塘上面盤旋,欲下卻又遲疑,隻恐遇險。詩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詩人自比孤雁,詠物抒懷,全詩意境凄苦感人。
北宋詩人蘇轼的《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孤鴻自喻: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這是蘇轼的一首名詞。詞前有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3年(神宗元豐六年)初作于黃州。蘇轼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詩人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度過生活難關;但内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詩人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片寫的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詞人步出庭院,擡頭望月,又是一個多麼孤寂的夜晚呀!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丫間。這兩句渲染出一種孤寂清高的境界。“誰見幽人獨往來,缥缈孤鴻影”,周圍是那麼甯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又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産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意蘊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片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栖息,隻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裡,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缥缈,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詞人貶谪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随波逐流的心境。詞人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确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食煙火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詞人“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叙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秋天,大雁南飛。飛到哪裡不再繼續向南呢?
一說是衡陽,即現在的湖南省衡陽市,在衡山之南,故名。傳說衡山有回雁峰,雁飛至此而止,不再南飛,待春而歸。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唐•王勃《滕王閣序》)
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歸雁時。
(唐•柳宗元《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宋•範仲淹《漁家傲》)
一說是大庾嶺,在今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之間。傳說大雁南飛至此而回。如唐代詩人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驿》: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複來歸?
“雁歸何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離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鴻雁的南飛或北飛(南飛、北飛都是歸)。所以,在古詩詞中,詩人多以“雁歸人未歸”來寄托遊子(或征夫,或遷客)思鄉的感情。例如: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馬上少年今健否?過瓜時見雁南歸。
(過瓜時:有人替換時)
(宋•賀鑄《搗練子•夜搗衣》)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
雁,一十四番回。
(宋•朱敦儒《臨江仙》)
這幾首詩詞中,主人公都是離家在外的遊子,見到大雁南歸(或北歸),激起了濃烈的思鄉之情。
再看唐代詩人錢起的《送征雁》:
秋空萬裡淨,嘹唳獨南征。
風急翻霜冷,雲開見月驚。
塞長怯去翼,影滅有馀聲。
怅望遙天外,鄉愁滿目生。
秋意蕭索,長空萬裡,一片明淨;天空中傳來一陣凄涼的叫聲,一隊孤獨的大雁正往南方飛去。秋風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徹骨;風卷殘雲,雲開見月,驚起飛雁。征途如此遙遠,真擔心會累斷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雖然看不見了,但隐隐還能聽到它的聲音。遙望天外,已經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鄉愁不禁油然而生。
錢起的家鄉在吳川(今屬浙江湖州)。安史之亂後,詩人羁留長安,難以歸家。這首詩是寫詩人在長安觀秋雁南飛的感受。鄉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個傳統主題。詩人遭逢動亂歲月,漂泊流落,久居長安,不能回歸故土,隻能寄情于懷想。這首詩就是寫秋夜送雁南飛,雁引鄉愁,詩人摹情寫狀,境界凄清,把鄉愁詠歎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歸雁”常出現在送别詩或谪遷詩中,那是詩人以歸雁反襯友人的遠遊或外遷,或自傷身世飄零。如:
歸目并随回雁去,愁腸正遇斷猿時。
(唐•劉禹錫《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别》)
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宋•歐陽修《戲答元珍》)
江南自是離恨苦,況遊騘古道,歸雁平沙。
(宋•王沂孫《高陽台》)
歸雁陣陣,讓貶谪邊地的詩人頓生身世飄零之感,讓離家在外的遊子更感離恨之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