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内關于混動有“一種是豐田的混動,一種是其它混動”的說法。我們平時提起混動,首先想到的幾乎都是豐田。
但作為一名技術宅,你絕對無法忽視本田的混動。在本田混動探索曆程中,又不得不提及IMA系統和Insight車型。
1997年,東京車展的本田J-VX概念車上,一款叫做IMA的混動系統首次亮相。
IMA全稱是Integrated Motor Assist,以發動機動力為主,結構簡單,重量輕,布局緊湊,屬于并聯式混動系統。
串聯式混動系統:發動機不直接參與車輛驅動,而是為電機提供動力,由電機驅動車輛。
并聯式混動系統:發動機作為主要動力來源,電機為輔助動力來源。
混聯式混動系統:發動機與電機都可作為車輛主要動力來源,低速時可靠純電動行駛較長距離。
IMA系統的電機放置在自然吸氣發動機和變速器之間,變速器可以匹配CVT,也可以匹配MT,不過多為CVT。電機屬于是三相超薄型盤式電機,體積小巧輕薄,被行業人戲稱“薄片電機”。
IMA系統還包含一個IPU智能動力單元,英文全稱為Intelligent Power Unit,布置在車的後部。它由一個動力控制單元PCU、一組高性能鎳氫電池和一個制冷單元組成。
本田IMA混合動力系統有多種工況模式。
車輛怠速的時候,發動機停止工作,此時車輛空調系統不會提供冷氣。
起步加速的時候,由發動機提供動力,電機扮演輔助的角色。
低速行駛(≤40km/h)的時候,基于歇缸技術,發動機可以根據工況關閉氣缸的供油與進排氣,實現純電驅動。但是這個過程中,由于發動機曲軸和電機仍然相連,還是會消耗一定的能量。
普通加速的時候,由發動機驅動,電機不工作,并用發動機的動能進行充電。
急加速及高速行駛的時候,仍是主要由發動機提供動力,電機扮演輔助的角色。
減速制動的時候,發動機停止工作,車輛進行能量回收,為電池組充電。
J-VX概念車經過幾年積累後達到了量産水平,1999 年11月在日本量産上市,搭載1.0L三缸發動機和CVT變速箱的IMA混動系統,車型名稱正式定為Insight,一經推出便成為本田首款采用油電混合的量産車。
1999年12月,Insight登陸北美,成為北美史上第一款混合動力車,比豐田Prius還要早7個月。
2005年,在全美燃油經濟性标準最嚴格的加州,CVT變速箱被評為超低排放車輛,并在美公路錄得低至3.9L/100km的油耗,即便現在來看依然是不錯的的數據。
2006年,Insight停産。作為本田混動全新領域的初代産品,在全球共售出超1.7萬台,這份成績單足以令人滿意。
2008年,經過了幾年的 沉寂,巴黎車展上,第二代Insight概念車面世。
2009年,第二代Insight量産發售,搭載的是1.3L四缸發動機和CVT變速器的IMA混動系統。
雖然Insight車型僅一代之隔,但IMA系統得益于匹配本田其它車型,已經發展了好幾代,不過總體結構和初代大同小異。
由于動力性能的提升,第二代Insight燃油經濟性略遜于第一代,美國EPA測得綜合路況下百公裡油耗在5.6L左右。
2012年,東風本田渠道以整車進口的形式引入Insight,官方售價為20萬元,在華銷量慘淡,一年之後便停止了進口。
2014年,第二代Insight停産。全球銷量突破28萬輛。
2018年,第三代Insight出現,但搭載的卻不再是IMA混動系統,而是如今讓本田引以為傲的i-MMD混動系統。
至此,也宣告IMA混動系統退出了曆史舞台。
從技術層面看,本田的第一代混動系統IMA屬于中混,不及豐田THS深混系統先進。
也許本田自身也意識到IMA系統無論如何也無法抗衡豐田的THS系統,于是不斷優化IMA系統的同時,也在偷偷發力走不同的混動路徑。
混動的探索之路上,從概念理論到實際效果,本田經曆了第一代IMA混動系統十幾年的技術積累和經驗教訓,進而進化到i-MMD系統。
你會發現,哪有什麼零基礎的彎道超車,有的隻是日積月累的砥砺前行。
在和豐田的混動世界對抗中,正是通過i-MMD系統,本田也最終完成了從追趕到超越的過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