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語言能力的研究成果?培養邊疆民族大學生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能力是當前民族教育的重要任務,探讨邊疆民族大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方法,對于提升他們的認知、交往及學習能力,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意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國家語言能力的研究成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培養邊疆民族大學生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能力是當前民族教育的重要任務,探讨邊疆民族大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方法,對于提升他們的認知、交往及學習能力,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意義。
國家通用語言賦能的内涵
國家通用語言賦能,是指通過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的培養提升個體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與表達能力,從而幫助個體挖掘潛能、提升自我效能感,促進個體目标的達成。國家通用語言賦能的邏輯主要基于國家通用語言的三大功能——描寫功能、表達功能以及社會功能。
描寫功能是指語言具有對客觀世界進行陳述的功能,是個體進行理解和思考的開始。學習過程是對知識的輸入—加工—輸出過程,知識的輸入階段需要發揮語言的描寫功能。由于母語依賴的存在,部分邊疆民族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效率較低。國家通用語言賦能可以提高邊疆民族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知識“輸入”的效率,促進知識的吸收與内化。知識的“輸出”階段,則需要發揮語言的表達功能。表達功能是指語言有表達使用主體思想與情感的功能,我們把所學的知識内化後,輸出帶有個人色彩的想法與觀點。邊疆民族大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基礎會對其自我效能感産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邊疆民族大學生的表達意願。通過國家通用語言賦能可以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提高表達能力,減少課堂沉默現象的發生。社會功能是指語言有建立和維持社會關系的作用。國家通用語言賦能有助于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提高族際社交能力,并幫助編織緊密的社會網絡,為邊疆民族大學生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
邊疆民族大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賦能的必要性
根據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在某民族高校内所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邊疆民族大學生群體在學習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難主要集中在英語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學業能力三個方面。因此本文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提出國家通用語言能力與邊疆民族大學生英語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學業能力具有顯著正相關性的假設。
國家通用語言賦能為英語能力提升搭建橋梁。在現實生活中,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形式。較多使用本民族語言的邊疆民族大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國家通用語言起到了橋梁和中介的作用。如果國家通用語言能力不足,就會出現語言轉換中的混亂,影響到對英語學習内容的理解,容易出現英語能力較差的問題。
國家通用語言賦能為交往範圍擴大提供契機。心理學的同類原則揭示,人會選擇和自己有相同點的對象進行交往。相似性确保了群體凝聚,群體成員往往對與外群體成員交往時持消極态度。由于部分邊疆民族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本民族語言,當這一群體進入以國家通用語言為主流的大環境中,首選交往對象就是本民族的同學、老鄉會等組織為同族群體交往提供平台。同族朋友形成的内群體會限制邊疆民族大學生的交往範圍,削弱其交往能力。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将有助于他們提升交往能力,擴大交往範圍。
國家通用語言賦能為學業潛能挖掘提供手段。大學學習的内容多為專業知識,學術術語要求嚴謹,在理解與思考的過程中對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有一定要求。“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語言相對論)認為,語言對于人的思維和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要想清楚明确地了解一個語言所指代的含義,就必須要掌握這種語言。當國家通用語言能力不足時,邊疆民族大學生對于課程内容的理解難以準确到位。另外,其他民族的大學生由于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強、理解速度較快,産生的同輩壓力也會導緻邊疆民族大學生學習熱情減退,陷入低效能感的困境中。
邊疆民族大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的提升路徑
采用多民族混寝模式。研究發現,多數大學生在校園裡最親近、最密切的人就是舍友。擁有共同的生活空間讓舍友群體的交往距離更近,更容易親近。因此,采用多民族混寝模式,打亂宿舍成員的民族類别進行寝室分配,構建族際交往的生活場所,有利于大學生加強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理解是良好社會交往的前提,加強族際間的理解,減少民族偏見,提高民族信任,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大學生間進行平等交往。
學界對于多民族混寝模式早有肯定。不少學者認為,在多民族混寝的宿舍中,與舍友進行長期的交往之後,寝室成員間的族際偏見減少,這種偏見的減少也會擴散到其他沒有接觸過的民族中。谷建傑、李鳳蘭等學者指出,多民族混寝模式有助于減少民族偏見,提高民族信任,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文化适應,實現自身的發展。劉峰和佐斌指出,多民族混寝的環境給那些沒有族際交往經驗的大學生提供了積極的交往體驗,這種體驗有助于減少刻闆印象,促進族際交往。多民族混寝模式有利于提升族際交流意願,增加自然交際中的國家通用語言交流,從而促進邊疆民族大學生國家通用語言的習得,提升國家通用語言能力。
發揮班級群體的凝聚作用。積極引導班級文化發展可以增強邊疆民族大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加其在自然狀态下國家通用語言接觸機會,提升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班建活動對于班級凝聚力具有積極作用,可通過班級内部的非競争性活動與班級外部的競争性活動兩條路徑來幫助提升班級凝聚力。開展班級内部的非競争性活動的目的是加強班級成員的情感交流,通過開展班級同心圓、集體出遊等方式,加深班級成員的相互理解,在班級内部形成開放包容的氛圍,促進班級凝聚力的提升。開展班級外部的競争性活動的目的是讓班級成員以一個整體參加到競争性活動中。所屬群體與其他群體競争會增加群體成員對群體的歸屬感,促進群體凝聚力的提升。當班級凝聚力提升時,班級成員的認同感、歸屬感增強,成員間親密感增加,這有利于為邊疆民族大學生構建積極的語言環境,有助于提高國家通用語言能力,改善學習技巧。
發揮學生組織的平台作用。來自不同地區、民族、專業的學生由于相似的愛好和目标加入學生組織,依靠這一平台進行社會交往,極大程度地促成了族際互動,為族際間相互了解提供了機會。同輩群體的趨同性使得邊疆民族大學生在學生組織的活動中加深了與其他民族大學生的友誼,彌補了陌生環境産生的心理落差,增強了邊疆民族大學生的歸屬感。在學生組織外部,由于學生組織在舉辦活動的過程中常常會涉及校内外資源的連接,邊疆民族大學生通過學生組織這一平台可以與各種優秀人才接觸。有利于引導邊疆民族大學生采取積極的行動态度激發潛能,為奮鬥目标的實現提供信念支撐。總之,發揮學生組織的平台作用,為邊疆民族大學生提供情感支持與榜樣引導,有利于促進文化适應,提升文化認同。
發揮社會調查的體驗作用。對于部分邊疆民族大學生來說,學校場域能提供的文化資源有限,陌生的文化環境使得文化認同較難形成。因此,參與社會調查成為邊疆民族大學生體驗文化的重要手段。邊疆民族大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深入到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中了解社會、文化和習俗,促進文化認同。
社會調查作為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首先,社會調查可以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将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單純的理論難以内化,對于現實世界的思考可以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将理論轉變成自己的知識,從而加深理解與思考。其次,社會調查可以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将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結合起來。社會調查讓大學生真正走到社會中,可以把在實踐中所得到的直接經驗與老師所傳授的間接經驗結合起來,促進自身知識體系的完善。在文化适應方面,深入到陌生的環境中,可以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漢族文化。通過社會調查得出一些直接經驗,與過去從家人、朋友以及大衆傳媒等渠道得來的間接經驗相結合,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打破偏見,促進邊疆民族大學生進行文化适應。再其次,社會調查可以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将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民族語言與國家通用語言在語言形式和語法結構上是不同的,一些國家通用語言詞彙在少數民族語言系統中難以找到合适的指代物。社會調查讓邊疆民族大學生走到現實社會中,将晦澀的專業知識轉換成現實中的事物關系,用形象化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用畫面代替思辨,從而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更好地提升國家通用語言能力。
民族教育是一項長遠的工程。通過語言習得幫助邊疆民族大學生在使用中增加對于國家通用語言的理解和認同,不僅有利于邊疆民族大學生更好地适應大學生活,更有利于加強不同民族大學生間的理解,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
作者陳雲系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倫旭系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作者:陳雲 倫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