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冬面@吳軍
我一直覺得,面條堪稱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制作簡單,食用方便。它帶給人的,不僅有碳水的愉悅,其衍化的各種美味,品種繁多,更令人沉醉。
這樣的美食,具有天然的傳播力。
所以,當有人将日本烏冬面和福建的面條聯系在一起時,我并不覺得奇怪。畢竟,面食發源于中國,烏冬面的源頭在中國,是很合理的事情。隻不過,令我心生好奇的是,究竟是福建的哪一種面條,漂洋過海,風靡東瀛。
(一)
閩江尤溪口段@福建畫報
前幾年,江湖傳聞,日本的烏冬面來自福建。而且,有消息見諸報端,鼻祖都找到了,就是尤溪的大條面。
這個大膽的猜想源自一個叫傅樹華的尤溪人。
他是個有心人,曾留學日本,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就覺察到烏冬面和大條面之間的衆多關聯。特地成立了研究會,一頭紮了進去,還考證出面條的傳播媒介:閩江上的放排人和空海大師。傅樹華猜測,閩江上的尤溪放排人,在運輸木材的過程中,也将吃面條的習慣順江而下帶到福州,機緣巧合,如此情景,被日本高僧空海看見。後來,空海回國,帶回了面條,也帶回了這種吃法的面條。更巧的是,在空海故鄉的香川,當地傳說,空海此舉,讓缺雨水沒法種水稻的香川變成了日本糧倉。
有例子,有傳說,這麼看來,傅樹華的猜想,就很有意思了。
舊時閩江放排景象@福建畫報
翻看史書,空海入唐是公元804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
那一年,空海以學問僧的身份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乘船入唐。在海上遇到台風,同行四艘船漂散,空海和大使所乘的第一艘船在海上漂流了三十四天,九死一生,于八月十日漂流到當時福州長溪縣(今甯德霞浦縣)的赤岸鎮,并在此得到救援且停留了四十一天。
四十一天之後,空海踏上了北上長安之路。後人考據,他從長溪往福州,住在福州開元寺,再經閩江北上南平,繼而到浦城,經仙霞關入浙,再跋涉三個多月,抵達長安。
仙霞古道,空海由此入長安@賴小兵
由此可知,空海在閩期間,具備了看到尤溪放排人吃面的客觀條件;同時尤溪人放排的閩江支流,叫烏龍江,而烏冬面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就叫烏龍面。那麼這是有趣的巧合,還是曆史留下的“烏龍”?雖不得而知,但并不妨礙面條的美味,天下流傳。
(二)
空海的時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在時間長河中,很多東西會被沖刷、侵蝕,漸漸模糊了本來的模樣。但總有一些碎片會頑強地保留下來,附着在語言、習俗、飲食這些載體上,等待後來人。
我想,閩江流域上,一定隐藏着烏冬面的秘密。
2014年,福建畫報社啟動《閩江》大型影像工程,借此機會,我也得以梳理幾個城市,一窺烏冬面前世的真面目。
毫無疑問,尤溪,是不可繞過的一站。在閩江幹流,這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曆史上,不管是陸路還是水路,這個位于閩中的小城與福州的聯系相當緊密。
尤溪大條面@鄭雯斌
在尤溪當地人口中,大條面被叫成切面,講究的制面師傅還會用竹杠來壓面,使之更有韌性。大條面先壓後切,又粗又長,店裡一般都提前煮好,涼水冷卻,再盤成面餅碼放待用。大條面可做拌面,也可做成湯面或炒面。朋友強烈推薦拌面,隻見店家手腳麻利地将面扔進沸水中煮透撈出,調入秘制蔥頭油,澆上香醋和蒜泥浸漬而成的蒜頭醬,就可上桌。
趁熱拌開,那香味就令人胃口大開,一口下去,爽口彈牙,很是勁道。再配上一碟豬頭肉,真是令人胃口大開,我連吃兩碗,方戀戀不舍放下筷子。
那麼,大條面是不是隻有尤溪一家獨有呢?
顯然不是。沿着閩江溯溪而上,果然又在延平和順昌發現了它的蹤迹。
峽陽筷子面@吳軍
南平的延平區峽陽鎮,是閩江上遊的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
200多年前,這裡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水路交通的發達,也便于飲食的流通,出現大條面并不奇怪。在峽陽,大條面被叫成筷子面,因面條形似筷子,故而得名。做法吃法和尤溪基本類似,炒面居多。
元坑粗面@福建畫報
同樣,在順昌的國家曆史文化名鎮元坑鎮,我們也找到了一種粗面。
元坑距順昌縣城不過十多公裡,閩江三大支流之一的金溪貫穿古鎮,曆史上以茶葉和紙張貿易著稱。元坑粗面,久煮不糊,面很勁道,特别耐嚼,越嚼越香,都是糧食的香味。
大條面的上遊蹤迹到此為止。那麼下遊呢?
與尤溪一江之隔的甯德古田縣,境内林木繁茂、水系發達。著名學者林耀華先生在其著作《金翼》中,曾詳細描繪了古田人放排,運送木頭到閩江下遊的情景。果然,在這裡,我也吃到了大條面。古田人喜歡炒大條面,客人随到随炒,煙火缭繞中,鍋氣十足,味道好極了。
古田宵夜排擋上,一定有盒面@陳文波
與炒面相比,我更喜歡的還是古田的盒面。
盒面也是大條面,是古田的街頭美食,白天難覓蹤迹,需要到深夜的夜宵攤上才能一睹其芳蹤。在夜宵攤裡,盒面都在家中做好,點上一盒,加入特制的蒜頭醋,拌開就可以吃了。味道和尤溪的拌大條面,極其相似。
今年三月,我在古田開會,半夜出去覓食,深夜的街頭,一碗盒面一碗平湖豆腐湯,宛如當地人。
古田盒面@陳文波
我們開始沿江而下,一路尋覓,在進入福州地界後,面條反而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極細的線面占據了絕對上風。至于大條面,僅僅找到兩處,連江潘渡的貴安拉面和長樂的杠面。
盡管名字變得陌生,但我還是一眼看出了他們與大條面的高度類似之處。
貴安距離福州不到三十公裡,在陸路時代,這裡是福州的北大門,往來宦遊人、商賈客絡繹不絕。在今天,貴安溫泉極為有名,傳統的貴安拉面就顯得非常小衆。冒冒失失尋找,往往會被帶到蘭州拉面館子裡去。
傳統的貴安拉面,除了鹽,其他都不加。做法也不複雜,先揉後饧,再揉再拉,倒也辛苦。當地人說,貴安拉面,一根面條可以拉到一米長。拉好的面條,要先扔進鍋裡煮熟撈出備用,這一步驟和大條面完全一樣。口感呢,依然彈牙,似乎更接近烏冬了。
長樂杠面@福建畫報
到了閩江下遊的長樂,出現了杠面。
長樂杠面,以鶴上、首占和金峰鎮為佳。以前做面,要揉要杠,今天,有了杠面機器,制作出來的面條整齊細長,方便許多。當地人說,杠面的特色不在面,而是在湯頭。好的湯頭,往往會用上蝦、魚幹、螃蟹、排骨、豬小腸、芹菜、蒜、香菇、花蛤、蛏、老鴨湯等等一大堆的食材來熬制,最後煮一大盆上桌,鮮甜味美,非常豪氣。
在我看來,從外觀上,長樂的杠面是最像烏冬面的一種面條,色澤潔白細膩,柔韌Q彈。此外,對湯頭的要求也很高,這一點和烏冬面非常類似。
走過閩江,我試着将這幾處面條産地畫點連線,毫無疑問,這就是一條水上的傳播之路。加上曆史以來,福建與日本之間的聯系就相當緊密。烏冬面起源福建,我沒疑問。
(三)
靈隐寺的空海像,他是烏冬面東渡的關鍵人@陳文波
福建人在尋找烏冬面的源頭,日本人也一樣。
資料顯示,在日本,udon隻是音讀,烏冬面的官稱叫做“饂饨”。“饂饨”這個詞,在《辭海》上面說:饂,面糊也。福建的幾款面條,是面不假,一點都不糊。
看一些新聞報道,日本人也有烏冬面研究會,他們曾多次來華考察,尋找烏冬面的源頭。幾番往返,最終鎖定了中國的南方。
而這,不正是福建閩江流域的那些面條嗎?
至于是大條面還是杠面,是尤溪還是長樂,一切都有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