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說話
中國社會傳統思想曆來尊重實幹家,厭惡花言巧語的人,很可能主要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因為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出要慎言,斥責花言巧語的人。
在《學而篇第一》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話意思是,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裡仁篇第四》中,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公冶長篇第五》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這段話意思是,花言巧語,假裝出一副好看的臉色,表現出過分的恭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必須謹言慎行。對善于口頭表達的人,似乎一般都沒什麼好感,不知道這是不是導緻集體意識中不重視言辭表達的主要原因。
一、善于言辭獲益多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描繪善于說話的人的貶義詞很多,巧舌如簧,油腔滑調,油嘴滑舌;當然也有不少褒義詞,如口吐蓮花、口若懸河、能言善辯。
在學校教學中,訓練孩子們口頭表達能力的課程并不多。上課發言似乎是自由表達、鍛煉表達能力的機會。但中國學校的班級人數衆多,輪到發言的機會、發言的時間都非常少。在中國學校的課堂上,老師總是把提問題當作一種變相的批評和懲罰,使得本來就少之又少的發言機會又變為了無需開口的低頭認錯。所以中國孩子是不是善于言辭完全靠天賦,後天培養的機會實在不太多。
但在現實生活中,善于言辭表達的人比不善于言辭的人更容易獲得好處。同樣完成一件工作,善于表達的人,将完成這件工作的許多重要細節分拆開,一件事瞬間變成了10件事,還順便讓老闆知道他是如何工作的,顯示他做事的踏實細緻周全。有的人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時,不用一點形容詞,卻讓聽者分明感到他工作是多麼艱難、繁雜,他的工作量是多麼巨大。
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僅僅幹得好還不行,還要能将自己的工作生動地描述給上司和同仁們聽。善于說話的人,常常人緣好,還能得領導賞識提拔,一副風光無限的樣子。善于表達的人,明明他所做的事不一定完全正确,卻能讓老闆不願意挑他的錯。善于表現的人,明明隻做了一件事,卻能讓老闆産生所有事情都是他做的印象。到升職加薪的時候,老闆第一個想到的人顯然一定是這種人。
不善于言辭的人彙報工作,隻會幹巴巴地就事論事。常常坐冷闆凳不說,還經常挨批受訓。事情一點沒少做,能力也不差,卻總得不到老闆的信任。明明你說的意見是正确的,卻沒人采納;而同樣意見由善于表達的人提出,老闆則會立馬點頭。所以會不會說話,是關乎前途命運的大事,無論做哪一行,先要把會說話這件事學起來。
二、孔子擅長于辭令
孔子其實也曾非常賞贊擅長說話的人。在《公冶長篇第五》中有記,子曰:“晏平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平就是大家熟知的晏子,以擅長言辭著稱,有《晏子春秋》傳世。我們熟知“晏子使楚”的故事,“桔逾淮為枳”的成語就出自這裡。
孔子自己也是一個擅長表達的人。《鄉黨篇第十》中有記,孔子在家鄉,表現得信實謙卑、溫和恭順,似乎是不善于講話的人。但是在宗廟祭祀、在進行朝廷會君臣的場合,他非常善于言談,辯論詳明,隻是比較謹慎罷了。在朝廷上,當君王還未臨朝時,與同級的下大夫說話,剛直和樂,從容不迫;與地位尊貴的上大夫說話,和顔悅色,中正誠懇。可見孔子特别注意說話的場合與對象,表現得非常得體。
三、君子文與質兼美
在《顔淵篇第十二》中記載了這麼一次對話:有一個叫棘子成的人對子貢說,君子隻要質樸就行了,為何還要那些文采?子貢說:“可惜啊,夫子您竟這樣評說君子。舌頭一動,話說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來啊。文如同質,質如同文,兩者同樣重要。去掉毛的虎豹皮,與去掉毛的羊皮就很相似了。”子貢是孔子擅長言辭、才華卓著的弟子。在子貢看來,事物的外在形式與事物的本質同等重要,外在的形式會影響到事物内在本質的發揮,一個不擅長表達的人,稱不上君子。
子貢強調外表形式與内在本質同等重要,他指責批評棘子成說話太不謹慎,強調隻重内在本質不顧外在形式是混淆猛獸與家畜,其實混淆事物的人恰恰是子貢自己。杭州師範大學副校長何俊指出:“子貢批評棘子成說話随便,話既出,驷馬難追。隻是子貢為了說明文也重要,又将文與質等而視之,這便混淆了輕重。畢竟文與質是有區别的,質是本,文是末。子貢說去了毛的虎豹之皮與去了毛的犬羊之皮一樣,其實恰恰不同。”
子貢提出,君子說話要謹慎小心,告誡棘子成,作為君子做人說話不能太過張揚。同時提出,既要有君子的内在品質,又要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質與文同行重要。那麼就是說,不善于表達與不敢随便表達的人,就猶如掉了毛的虎豹皮,外觀上與羊皮沒有多大區别。子貢既要求君子慎言,又要求君子“文質并重”,既不能亂說多說,也不能少說不說,要說得恰到好處,這真是高難度的要求啊!可見要把話說好有多難!
擅長說話的人,哪怕是一張羊皮,也能說得像一張值錢的虎豹皮,會說話真的很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