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生厭學與家長不溝通

高中生厭學與家長不溝通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6 07:16:36

網友提問:

高三的孩子突然不想上學,在家已經一個月,怎麼辦?

上高中以來也會經常裝病說不舒服、後來次數太多了就和她直接攤牌聊過、現在直接不願意去學校了、成績之前不說很好、好的一本還是達得到、現在該如何溝通

高中生厭學與家長不溝通(高中生經常裝病)1

管心營:

教育就是家長的耐心永遠比孩子的錯誤多。

我們管心營能夠理解家長的難處,不給孩子壓力,以後出到社會可能競争力不足;給孩子壓力,孩子輕則和你急,重則原地投胎。

厭學問題是很複雜的,我們管心營是專門處理厭學症的心理咨詢機構,很多厭學家庭到現場來做面對面的咨詢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管心厭學問題。

所以指望一個回答幫你解決問題是不切實際的。

就像你指望和孩子攤牌,講講話就可以解決她裝病請假的問題一樣,這不是現實的。

你說“現在直接不願意去學校了”,看得出來你的溝通結果是什麼了。

女兒現在不裝病請假了,隻是她直接不上學了。

事實上,不是孩子沒法溝通,而是家長不接受和孩子溝通失敗的現實。

假如家長沒有看見孩子的需求,無論家長再怎麼有耐心教育,也解決不了問題。

我記得之前有一個孩子想去打電競,想當職業選手,但是我想估計沒有多少個家長能答應。

還有一個孩子想當主播,想去學習化妝、拍劇本、當模特,然後直播帶貨,父母當然也不可能答應。

這裡我們也不怪家長為什麼沒有無條件支持孩子,顯然孩子要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必然是焦慮的,也會覺得孩子的想法是不切實際,這是大多數家長都有的思維。

但是假如我們認真地去傾聽孩子的需求,就會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比如那個想去打電競的孩子,是因為學業成績不佳,所以想在其他的地方尋求【成就感】;而那個想當主播的孩子,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想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沒有人關注她,渴望被關注。

不過最後還是指向了親子關系的問題,背後反應出來的是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事實。甚至有的孩子還對父母失去信任,認為父母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把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原本父母的作用應該是引導孩子,但是親子之間的關系越來越遠,孩子失去了家庭支持系統,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常見,大人之間辦事都知道要先搞好關系,關系不好,雙方沒有建立起信任,事情就談不下去,這樣簡單的道理,經常親子之間卻經常忘記了。

針對這樣類似的問題,管心營就從三個方面來解答,本文大概2500字,具有一定專業性,閱讀需要耐心。

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創作不易,希望你能夠雙擊點贊鼓勵一下我們的創作。

高中生厭學與家長不溝通(高中生經常裝病)2

家長少講道理,多看關系

首先第一點,當孩子初中之後,不能像小時候一樣管,而是建立起信任關系。

好壞歹話,都說盡了,關系不好的情況下,他就是不聽你的。

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是,大人講的都是道理,而不是情緒理解。

從認知到情緒,從情緒到行為,從行為到結果。

而大人講道理,包括一些家長的打罵行為,都是僅限于在認知的層面。

隻是告訴孩子某個事情是錯誤的,或者某個事情是正确的,沒有理解到孩子的需求,甚至連情緒共情都沒有。

比如一個常見的問題,孩子除了玩手機什麼也不想幹,怎麼辦?

大人有沒有想過,是不是孩子除了玩手機以外,生活中就沒有别的快樂了?

在家庭中、現實中感受不到快樂,自然到虛拟的網絡遊戲中去尋找快樂。

現在的人,不愁吃也不愁穿,愁什麼呢?

——精神追求。

我們厭學症管心營的咨詢老師,在做過很多咨詢後發生,假如孩子能在現實中能獲得足夠的精神追求,有人際互動和情感支撐,那麼孩子沉迷網絡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

否則的話,家長把手機禁止掉了,我們相信隻會更加破壞親子之間的關系。

同樣的,孩子在現實中有追求、有快樂,自然就會有生活更加積極。

和孩子講道理很容易,畢竟我們大家都知道嘛。

擔憂孩子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好學校,拿不到好工作崗位,害怕孩子日子過得凄慘。

這些擔憂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家長再怎麼擔憂,生活還是孩子的,就算再着急,也不能替孩子過。

說得低俗一點,就像上廁所一樣,家長再着急,也不能替孩子上廁所啊。

所以,當孩子狀态不好的時候,第一步就是和孩子打好關系,少講道理,多傾聽孩子的想法。

高中生厭學與家長不溝通(高中生經常裝病)3

生命力不足的孩子,内心渴望被包容

狀态有兩個維度,生命力和學習力,當孩子的學習力出現問題,表現出厭學症的時候,往往生命力也是不足的,所以狀态就表現得萎靡不振,進入抑郁狀态。

所以第二點就是,關注孩子的生命力。

什麼是生命力呢?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孩子對生活感興趣,願意去嘗試做各種事情。

一個孩子這不敢做,那不敢做,畏畏縮縮的,自然是沒有生命力。

這裡就要讨論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會失去生命力呢?

回到一個玩手機的話題,其實就可以窺見問題所在了。

在厭學咨詢中,我們發現一個事情,現在不光青春期的孩子喜歡手機,甚至連3歲的孩子都知道手機是好東西了。

随着智能手機越來越【智能】,親子間因為手機的沖突也越來越多。

除了承載攻擊性、社交問題、緩解情緒的功能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遊戲的包容性。

這點是很多人忽視掉的。

沒錯,遊戲的包容性。

現實生活中,你能找到什麼事情比遊戲的容錯率更高嗎?

受挫了,孩子可以重新來過,裡面的NPC不會跳出來喋喋不休,或者指責嘲笑孩子。

但是現實生中,我們作業沒寫完,媽媽會罵自己,老師會懲罰自己。

考試成績差了,同學可能會看不起自己,老師大概率會覺得自己拉低了平均分,過激的家長甚至會揍自己。

孩子壓力就來源于此,不是來自于事情,而是來源于和同學的競争關系,父母的期待壓力,老師的高壓管教。

當孩子失敗時候,往往家長不是給予支持,而是期望孩子回去競争,直到成功為止,對于失敗,家長是不能接受,孩子自然感受不到包容,畏懼失敗,結果當然是小心謹慎,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高中生厭學與家長不溝通(高中生經常裝病)4

緩解孩子的壓力,建立支持系統

有的時候,并不是孩子長大了就不聽話了,而是家長沒有小時候的耐心了。

我記得小時候,每個家長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時候,都要失敗上萬次,但依然锲而不舍。

而孩子長大以後,教育那麼一兩次家長就開始情緒失控了。

再稍微對比一下,對于青少年來說,你就會發現學習這個事情,在遊戲面前簡直就是渣渣。

而且遊戲對完成任務的人,是會給予獎勵的,哪怕自己完成得慢一點。

甚至自由度高的遊戲,自己完成不完成都随心,但是隻要做了就有獎勵。

但是現實生活中,隻會對表現出色的人給予獎勵,表現不好的人很慘,哪怕他們已經付出過了努力。

表現不好的人,即使付出了努力,但是也未必有獎勵,甚至還會責罵。

有多少人能表現出色?

很多時候,家長的角色應該是幫助孩子緩解壓力的,應該是給予包容的,但是這些都遊戲代替了。

比如,女兒的考試成績下降了,正因此感到焦慮的時候,和母親溝通,結果母親一臉抱怨和指責,并沒有緩解任何焦慮情緒。

但是女兒在遊戲中受挫了,遊戲的裡角色為了幫助女兒達成任務,會給予各種幫助。

所以最後,孩子在現實中沒有得到關系的鍊接,又不能在網絡上獲得安慰的時候,就會出現大的問題。

這裡不是鼓勵家長放縱孩子去玩遊戲,而是家長要讓孩子在現實中得到關系鍊接,孩子才會對現實中事情感興趣,才會體驗到生活中的樂趣。

當一個孩子有生命力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學習的動力,比如之前一個孩子失去目标之後,郁郁寡歡,什麼也不想做,但是找到目标之後,非常主動地問題自己的抑郁症什麼時候能好,她好回去上學,實現目标。

高中生厭學與家長不溝通(高中生經常裝病)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