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暑假開始,經過漫長的兩個月時間,《如懿傳》終于迎來了大結局。結局的内容咱就不多劇透了,看慣了宮鬥劇的朋友也多少能夠猜得到。雖說與之前《甄嬛傳》、《延禧攻略》等主流宮鬥“打怪升級”的路線有所不同,但如懿終究還是在冷宮裡死掉了,帶着她“蘭因絮果”的了悟與慨歎,以及記憶中那一抹少男少女美好愛情的剪影。
整部作品,基本上可以說是披着清朝的皮相,其精神的内核其實是現代人的夫妻觀念和現代女性的性别意識。劇集用漫長的篇幅講述了一對少年夫妻逐漸走向陌路的故事。這種轉變其實是潤物細無聲的,但關鍵的點,無疑是後期南巡過程中“如懿斷發”這個情節了。這一情節取自真實的曆史事件,相對尊重曆史也成了今夏兩部清宮劇受到好評的原因之一。不過曆史上的“繼後斷發”,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原因與《如懿傳》裡可是大不一樣了。
如懿斷發
一、皇後瘋了:曆史上如懿斷發的“官方解釋”
跟影視劇中表現的一樣,曆史上的如懿斷發事件,也是發生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第四次南巡當中。事情的大概經過,其實并不複雜。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乾隆皇帝攜皇太後、皇後以及一衆嫔妃開始南巡。在開始的時候,帝後關系表面上還是比較和睦的。二月初十這天,皇帝和太後還為皇後慶祝了生日。又過了一個多月,到了閏二月十八這天,龍舟到了杭州蕉石鳴琴。從清宮的檔案中能看到,這天傳早膳的時候,膳單上還有皇後的名字。可到了晚膳的時候,皇後的名字就被蓋住了,換上了令貴妃的名字。可見斷發的事情,應該就發生在閏二月十八這天白天了。
如懿斷發
如懿因何斷發?乾隆在安排如懿葬禮的诏書裡是這麼說的:“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後巡幸江浙,正承歡恰幸之時,皇後性忽改常,于皇太後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迹類瘋迷……”,意思很直白:皇後瘋了!至于不能恪守孝道之類,應該就是指斷發這件事了。後來乾隆四十三年時乾隆曾說起這事:“(皇後)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畢竟在滿人的習俗裡,斷發是有詛咒夫家的意思的。
出門時還好好的,怎麼就瘋了呢?官方的解釋無疑很難讓人信服。尤其是這诏書是在如懿死後馬上發布的,一點“為死者諱”的意思都沒有。這等于是把帝後之間的矛盾直接昭告天下了!于是坊間就有了很多傳聞,比如南巡時皇帝上岸找姑娘雲雲,這些在稗官野史中也多有記載,《如懿傳》裡也采用了這個情節。
乾隆和煙花女子水玲珑
但稍微從常理上推測一下就能想到,這類“八卦”多不靠譜。作為一個妾室出身(如懿早年是乾隆的側福晉),在一夫多妾制下成長起來的女人,在很清楚斷發意味着什麼的情況下,會因為皇帝找幾個野女人就“瘋了”?這等心性,後宮裡生活那麼多年,早該瘋了吧?
二、如懿斷發的真實原因
那麼,如懿到底因何斷發?這等皇室的宮闱秘事,除了當事人是沒人知道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清代的一些檔案中,找到最接近曆史真實的那個可能。
應該說,如懿之所以斷發,是在當時一系列壓力的刺激下,做出來的一個非常之舉。從這個角度說,乾隆說皇後“瘋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畢竟人在持續重壓之下,是有可能失去理智的。如懿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1、令妃上位,皇後失寵
當時已經48歲的如懿,失去了皇帝的寵愛。現代人往往用今天的愛情觀念去理解古代後宮“失寵”的意思,其實這是很不準确的。古代皇室的婚姻關系,夾雜了太多的權衡和利益,現代意義上的愛情,在這裡面往往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所以,如懿面臨的“失寵”,其實遠不是失去“愛情”那麼簡單,最主要的還是會失去權力和地位。
帝後離心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曆史上那麼多皇後,老了以後皇帝都會納年輕的嫔妃啊,怎麼也沒見她們反應那麼大?這裡就得跟大家說說當時如懿面臨的具體環境了。
得益于今年夏天的兩部清宮劇,令貴妃魏佳氏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如懿斷發這個事,和令貴妃就有着直接的關系。令貴妃小乾隆16歲,從乾隆二十年後開始得寵,到事發的乾隆三十年,一共為乾隆生了三男兩女五個孩子,應該說是這十年裡最得寵的妃子。
大反派魏嬿婉原型就是令妃
當然,如果隻是能生娃,這可能還不至于太過刺激皇後,最關鍵的還是皇帝和太後的态度。咱們可以梳理一下斷發事件前後令貴妃的大緻經曆:
閏二月十八,如懿斷發。四月二十日,南巡結束,五月初九日,晉令貴妃為皇貴妃,五月十日,皇帝下旨收回皇後所有冊封,六月十一日,晉令貴妃為令皇貴妃,行冊封禮。
這段經曆裡最重要的三個字是:“皇貴妃”。斷發前後發生的事情裡,這個事應該是最能刺激如懿的事情了。五月份令貴妃晉封,這個決定在春天南巡的時候,皇帝和太後應該就有明确的想法了。那麼,為什麼一個“皇貴妃”,就讓如懿幾乎立刻崩潰呢?
魏嬿婉被封為皇貴妃
清朝的後宮制度,很多人都知道:皇後1人,位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嫔6人,其他貴人、答應、常在等無算。皇貴妃位在皇後之下,但這個位置,在清朝的後宮裡是極為敏感的!
從清朝開國到乾隆朝,後宮中一共出現過13位皇貴妃,但這13人中,有7人是死後或後代皇帝追封的,還有3人是在重病時晉封的,很快就死去了,這種晉封沖喜的意思很明顯。另有2人,即康熙的皇貴妃佟佳氏和如懿自己,當時後宮沒有皇後,以皇貴妃攝六宮事,後來都晉升為皇後。
真正皇後和皇貴妃并存,并且長期共事的,在乾隆之前隻有一次,誰呢?那就是順治皇帝最寵愛的董鄂妃!就是這一次,當時順治的皇後博爾濟吉特氏也是如履薄冰的過了四年呢。畢竟董鄂妃入宮當年八月封賢妃,十二月就晉封皇貴妃,這速度太吓人了!而且這四年裡順治屢次有廢後的打算,隻是沒成行罷了。
電視劇《孝莊秘史》中的董鄂妃
所以說,在清朝的後宮裡,皇貴妃這個位置,如果不是為了沖喜,那基本上就是皇後的預備役了,如懿自己就是從皇貴妃變成皇後的。所以,當年老色衰的如懿,聽說皇帝和太後要封令貴妃為皇貴妃的時候,那壓力是可想而知了。
2、立嗣遲遲未決
如果說令貴妃晉封皇貴妃的事兒,是如懿斷發的直接原因的話,那還有一個事情,給如懿帶來了長期持續的心理壓力,可以說是這件事的一個重要的誘因,那就是立嗣。畢竟後宮裡母憑子貴,如果自己的兒子能被立為儲君,那基本上不管其他妃子怎麼得寵,自己皇後的位置都比較穩了。
大家都知道,從雍正開始,清朝的立儲制度改為了密儲制度,乾隆本身就是密儲制度的受益者。而且,在立儲方面乾隆一直有個念想,就是想要立皇後生的嫡子為儲君,這一點在富察皇後在世的時候表現得很明顯。
如懿作為從寶親王時代就跟在乾隆身邊的側福晉,對乾隆的這個心思當然也是明白的。後來當上了皇後之後,自然也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被立為儲君。不過這一次,隻能說如懿的運氣真的不好。
乾隆十七年、二十年她先後生下了兩個皇子,即十二阿哥永璂和十三阿哥永璟,其中永璟19個月就夭折了。但這段時間裡,乾隆似乎忽然對立嗣的事兒表現得猶豫了起來。一直到乾隆31年如懿過世的時候,乾隆的17個兒子全都出生了,立嗣的事依然沒有動靜。這應該說給如懿帶來了持續的心理壓力。
《如懿傳》裡的十二阿哥永璂
乾隆三十年南巡的時候,乾隆準備将令貴妃晉封為皇貴妃,此時令貴妃所生的十五阿哥,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已經6歲了,所謂子随母貴,如懿可能預感到,這個孩子将來會被立為儲君。
此外,乾隆三十年如懿48歲,用現在的話說,這個年齡的女人正處于更年期,情緒往往很不穩定。失寵和立儲兩個事帶來的壓力加在一起,應該就是導緻她情緒崩潰的主要原因了。
文史君說
《如懿傳》可以說是一個包着清宮的皮,講述現代夫妻愛情圍城故事的電視劇。劇中主要表達的情感觀念,實際上是體現了現代女性對于婚姻和愛情的一種獨立、獨占的态度。以今天的标準來看,這種想法當然無可厚非。
然而,真實的曆史上,這種超越曆史的瑰麗旖旎的愛情故事,無疑是很難發生的。皇室的婚姻關系中,夾雜着大量的權謀與利益關系,真正的情感所占的比重,往往是不多的。實際上,從人類婚姻制度的發展史來看,真正以情感為核心的“愛情婚姻”,取代以利益為核心的“經濟婚姻”,也不過是近代以來的事情。在《如懿傳》中,如懿為了她心目中純粹的愛情努力畢生,最後卻沒能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樣的情節設計,反倒是體現了編劇對曆史規律的尊重。
愛過……
不過,如果我們以今天人的觀念去審視如懿的故事,其實不管是影視劇還是真實的曆史,當婚姻關系中的雙方在經濟、身份或權力上處于嚴重不對等的地位時,是很難構建出平等的關系的。這一點對男權社會下的女性體現得尤為明顯。
所以,現代社會的女性,在婚姻和情感關系中,與其單純地抱怨“男人都是大豬蹄子”,倒不如更積極地去強化自身。當你的自身足夠強大的時候,不管是男人看你,還是你看男人,都會是不一樣的風景。
參考文獻:
1、李寅:《乾隆烏喇那拉皇後剪發事因新證》,《中國史學會清宮史研究委員會會議論文集》,2010年。
2、古籍文獻:《清史稿》、《清實錄》、《清後妃傳稿》。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鳴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