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香波”不識字,不然它就知道為什麼給它喂食的人越來越少,遠遠站着、拿手機拍它的人卻越來越多。
香波是一隻在北大流浪的貓。十月底,它經常出沒區域的地上和樹幹上,冒出來12張告示:此貓不餓,性情惡劣,請勿觸摸喂食,抓撓後果自負。
這是北京大學學生流浪貓關愛協會(以下簡稱“貓協”)貼的。每一天,貓協的學生都會分三路,給在北大各個角落生活着的70多隻貓帶來食物。
貓協會長陳子衿告訴新京報記者,用這一招,一是因為香波曾多次抓傷人,二是貓協打算帶香波去做絕育,但投喂它的學生太多,導緻貓協很難用食物誘捕到它。
告示貼完,香波卻在網上火了。更多學生前來圍觀、“瞻仰”,香波變得更警惕,陳子衿無奈地發現,他們更難把它逮進醫院了。
十一月,天冷了,凋落的銀杏葉在地上鋪了一層又一層。香波正在樹下卧着,軟綿綿地打哈欠,聽到人來,它起身抖了抖毛,一溜煙躲到樹後。
“嘩啦”一聲,陳子衿倒出貓協剛獲贈的貓糧,然後退後幾步:你要悄悄養膘,然後好好過冬天。
香波。北大貓協 橙子じん 攝
夏天的第一次見面
今年八月一個平常的下午,貓協的學生發現,宿舍區的一片綠地裡,冒出一個怯生生的新面孔——一隻毛發黃白相間的貓在小聲叫着,它頭頂一片橘黃,一雙銅橘色的眼睛很警惕。
那時它還沒有名字。校園裡有隻常駐的貓叫“花灑”,之前還有“浴巾”和“澡卡”。“叫它‘香波’吧。”貓協決定,給它一個同系列的名字。
香波很怕人,人要站在三五米開外,它才會覺得安全。要想判斷一隻流浪貓的年齡,比較準确的方式是看其牙齒磨平的狀态,但香波從沒被人抓到過,年齡也就成了謎,性别也是。
“看體型的話,香波現在也就一兩歲。從貓的基因上來說,這種花色的貓多是公貓。”陳子衿猜測。
香波很漂亮,毛長長的,有淡粉色的鼻尖和橘色的尾巴。它喜歡叫,尤其是在人面前,叫聲和長相一樣軟萌,這常常造成誤會。陳子衿說,“有同學誤以為香波很好親近,渴望和人接觸,喂食時便想摸摸它。”
但香波并不是這麼想的。面對突然伸過來的手,香波不躲不跑,而是回一爪子,然後快速撤退。
“被貓抓傷需要做什麼?要不要去醫院?要不要打疫苗?”那幾周,貓協收到了很多這樣的詢問,“但感覺同學們情緒還好,因為想要接觸貓的同學都是喜歡貓的。”
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香波,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貓協的做法。
“如果這隻貓性情這麼惡劣,為什麼貓協的做法隻是貼個告示,而不是把它驅逐出校或者安樂捕殺?”
這種聲音,陳子衿聽到過太多了。她加入貓協兩年多,心态漸漸平和,“有反對意見可以,但不要做出什麼過分舉動,比如要求我們不去照顧它們或者傷害它們。”
香波。北大貓協 橙子じん 攝
北大貓協成立于2006年,“初衷是努力提升校内流浪貓的生活質量。”協會分為日常部、群護部、送養部和宣傳部,共有500名在校成員,照顧着北大校園裡的70多隻貓。
日常部負責投喂,每天分三路給校園裡各個角落的流浪貓提供食物,同時觀察貓有沒有外傷、吃東西的狀态有沒有異常等。群護部則負責将貓送醫和絕育,送養部負責給性情溫順的貓找領養,宣傳部負責貓協微信平台和微博的運營。
陳子衿想給那些喜歡和人接觸的貓找個溫暖的家。
秋天的12張告示
香波頑劣,為了防止它再傷人,也為了能順利抓它去做絕育,貓協想出來一個辦法:貼告示。
以前,為了成功用食物誘貓入籠,在抓貓當天,貓協不會進行投喂。但香波總能吃得很飽,很多投喂它的同學根本不是協會内成員。這一直讓貓協很頭疼。
8張白紙黑字的告示被同學們悄悄準備好。10月23日,這些告示被貼在了香波常出沒草地前的路面上。
當晚,告示似乎被保潔人員清理走了。貓協不死心,第二天,又在同區域的某個樹幹上補了4張。陳子衿沒想到,這個告示連帶着香波在網上火了。“我們貼告示的時候覺得有點好玩,但看微博上關注度那麼高,我還是有點蒙。”
香波被貼告示。北大貓協 宙星 攝
此後幾天,她發現,來喂香波的人好像少了點,但慕名來看貓的人更多了。香波“走紅”後面對一群群“粉絲”很警惕,更不敢進籠子了。
貓協更頭疼了。“負責抓它的群護部部長經常在它面前端着食物吃給它看,來表達自己的挫敗和不滿。”陳子衿笑道。
直到現在,香波也沒被抓到過。“香波出現的區域,未絕育母貓數量很少,所以我們決定把重心先放在未絕育的貓數量比較多的區域。”貓協轉變了策略。
冬天的1噸貓糧
2018年,陳子衿來到北大中文系。家裡養着兩隻貓的她,剛入學便加入了貓協,今年9月,她開始擔任貓協會長。
校園裡那隻叫“出竹”的貓,是陳子衿的最愛。
它的爪子是白色的,像戴了一副白手套,又像山竹的果肉瓣。“之前,它出現的地方已經有一隻貓叫‘山竹’了,也是白爪子的狸花,為了區分,我們就給它取名‘出竹’。”
“兩年前,出竹很怕人,你隻能站在十米外看它,現在,它在你面前吃東西,你還能偷偷摸它幾下。”陳子衿很滿足。
出竹。北大貓協 橙子じん 攝
在貓協兩年,每一隻貓的狀态都牽動着陳子衿的心。剛入學的時候,協會成員在食堂撿到一隻眼睛受傷的小奶貓,一起給它找醫院治病、找到負責的領養人,“這可能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候吧,看到貓過得很好,我就很踏實。”
不是所有貓都這麼幸運。“有些貓長得不是那麼好看,或者有殘疾,就很難找到領養,也有些貓突然因意外去世,比如被狗咬、發生車禍。”
貓協把曾在北大生活過的貓全部登記在冊,做成了“北大貓咪圖鑒”,每隻貓都有自己的名字、照片和資料。
一個月前,一隻名叫“小狐狸”的長毛橘貓的資料從圖鑒的“在校”一欄被移到了“喵星”(已離世)一欄。
這隻十歲左右的貓因慢性腎衰竭去世,陳子衿也曾帶它去醫院治療,但奇迹沒有發生。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這個女孩就會默默抹眼淚,“感覺自己能做的太少了。”
小狐狸。北大貓協 水雲小鴿 攝
“有一批貓比較老,狀态比較差。”陳子衿很心疼,隻能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這些貓都能在北大安享晚年。也有讓她開心的事情,最近,“它基金”給貓協捐贈的一噸貓糧到校了。
“嘩啦”一聲,陳子衿倒出貓協剛拿到的新貓糧,然後退後幾步:你要悄悄養膘,然後好好過冬天。
新京報記者 彭沖
編輯 劉倩
校對 柳寶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