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歲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開放40年來,黨帶領全國人民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以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凱歌,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風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40年·改革印記”系列報道,用記者的視頻、圖片、文字,通過人民網、手機人民網、人民網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視頻APP等多個端口,為您講述全國各地、各行業的“改革印記”,在時光的記憶中傳遞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異的時代巨變。
2018年“十一”黃金周的第二天,沈陽市民王豔明帶着家人自駕出遊。“兒子還沒滿周歲,沈陽到鞍山的距離剛剛好,遊玩一下,泡個溫泉,晚上就能回到家裡,小家夥也不會覺得不适應。”
習慣了走沈大高速的王豔明不會想到,30多年前,這條路曾經引發了一場不小的争論。
50後·建設者
“這條路是腳量出來的”
12月10日,記者見到了64歲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薛景為。本來幾年前就已經退休的他,因為工作需要,仍在項目建設的第一線忙碌着。
作為當年的設計者之一,提起沈大高速的建設曆程,薛景為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我是做設計工作的,不過當年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卻是這條路到底要不要建。”看到記者臉上的疑惑,薛景為笑了,“那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說起了。”
遼甯作為工業大省,當時連接沈陽至大連之間的公路已經無法滿足交通運輸的需求,車多路窄,人車混行,行車時速平均不到30公裡,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後,随着各種信息的湧入,高速公路的概念引起了當時遼甯省委、省政府的重視。
“當時的矛盾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要不要建高速公路,另一個就是如果路建好了,沒有人走可怎麼辦。”30多年以前,“高速公路”還是個生僻詞,而且由于建設成本高,開通後需要收取過路費。“很多人擔憂,修路成本無法收回,畢竟之前也沒聽說過走路還要交錢的。”
最終,經過國内外考察和專家論證,并上報交通部審查批準,1983年,沈陽至大連高速公路正式立項。
回憶沈大高速的設計過程,薛景為提到最多的詞就是“艱苦”。“設計圖可以說是我們一步一步用腳量出來的。先在1:10000的圖紙上選線,然後到現場沿着選定的線路,用鋼尺100米接100米地測量。”“那時候我們用的光學儀器都不許扛着”,他做了一個抱孩子的動作,“都得像這樣摟着,生怕磕碰”。
為了不破壞老百姓的農田,測量隻能在冬季進行。薛景為說:“零下三十幾度,凍後腳跟的感覺現在都能想得起來!”
艱辛的外業勘測結束後,計算工具的欠缺成為了新的難題。“隻有主任工程師才能用上高級計算器,普通的計算器人手不足一個,有的人隻能用算盤進行計算。”
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在國内沒有任何設計标準和規範的情況下,1984年6月27日,沈大高速終于正式開工。
雙向4車道的建設标準和120公裡每小時的設計行車速度,對攤鋪瀝青路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購進了先進的機器設備後,建設者們發揮“團結拼搏、艱苦奮鬥、從嚴求實、争創一流”的“沈大精神”,将推進速度提高到了一天2公裡。薛景為感歎,“即便是在今天,這樣的建設速度也算是很快了”。
車輛通行在沈大高速上。(遼甯省交通建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供圖)
經過六年零兩個月的施工,1990年9月1日,全程347公裡的沈陽至大連高速公路全線剪彩通車,成為全國第一條裡程最長的高速公路。日通車能力可達到5萬輛,年貨運能力8000萬噸,客運能力1.3億人次。
問及沈大高速全線通車時的感受,薛景為一下坐直了身體,“那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一天!”
高速公路開通後,最初的疑問又浮現在衆人面前,會有人為走高速買單嗎?
“通車的頭幾天,隻是偶爾有貨車上來開一段。”薛景為坦言,那時候心裡很忐忑。不過,司機們很快就發現了高速公路的好處。“曾經有一位營口港的司機跟我講,從鲅魚圈到沈陽,單程200餘公裡的路程,走普通公路往返一次需要一晝夜,而走高速的話,盡管增加了通行費用,但車輛周轉效率提高50%以上,他自己的收入也能大大增加。”
算明白經濟賬之後,沈大高速上的車越來越多。1990年,沈大高速的車流量為142萬台次,到2000年時已增加至 5714萬台次。
進入千禧年之後,随着車流量不斷增多,加之部分路段進入大修年限,沈大高速啟動了改擴建工程。2004年工程竣工,沈大高速成為了全國第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
沈大高速改擴建工程路面施工現場。(遼甯省交通建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供圖)
在沈大高速建成後,遼甯的高速公路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目前,全省已有高速公路27條,總裡程4331公裡。
2018年12月11日,鐵嶺至本溪段高速公路正式開通,标志着遼甯中部環線高速公路全線貫通。當天上午,薛景為給記者發來一張鐵本高速通車的照片。他說:“這回自己打算徹底退休了。”
60後·管理者
“服務區從封閉走向開放”
12月12日,在沈大高速的井泉服務區,從便利店走出來的司機趙先生告訴記者,“去年加油站旁邊新添了這個便利店,我們買東西又近了不少。”他一邊擰緊手中的礦泉水瓶蓋,一邊走向剛加完油的冷鍊運輸貨車。“井泉開放之後,我們這些跑國道的,也能享受高速服務區的‘待遇’了。”
在此十幾天之前,這個東北第一家開放式服務區商業綜合體,剛剛度過了自己的周歲生日。
文武,遼甯省高速公路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副總經理。“要說第一,早在30年前,我們井泉服務區就已經拿過了。”說這句話的時候,一絲驕傲浮現他臉上。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剛畢業的文武,來到位于沈大高速大連方向36.4公裡處的井泉服務區工作。“我剛上班的時候,沈大高速才通車沒幾年,服務區的功能也很單一,隻能提供基本的就餐、如廁、加油服務。但你要知道,那時候,高速公路和服務區可都是稀罕物!”
全封閉、全立交、有收費、有管理,這是高速公路的初始定位。1988年10月25日,在沈大高速開通試運營後的第6天,井泉服務區正式投入運營。2013年被中國公路學會譽為“中國第一服務區”。
井泉服務區舊貌。(遼甯省高速公路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供圖)
“九十年代,通行的車輛以大貨車為主,餐廳的飯菜都是油水大、口味鹹,這樣吃起來下飯。”高速公路服務區,首當其沖的是服務好用路人。除了就餐,如廁也是人們進入服務區的一大需求。文武回憶,“當時的衛生間面積是64平方米,有32個廁位,但因為條件有限,隻能建在距離餐廳二三十米的地方。冬天,司機從衛生間走回來,凍得都直搓手。”
時光流逝,沈大高速上的車越來越多,井泉服務區漸漸難以适應用路人的需求。2003年5月至2004年8月,随着沈大高速改擴建工程的推進,井泉服務區完成了第一次升級改造,将餐飲、購物、汽車加油、汽車修理和旅途休息集于一體。
“原來相對分散的各個功能區,這次被集中到了一起。”文武說,改造的最大變化體現在餐飲上。“自從1999年有了黃金周,一家人一起出行的越來越多了,而我們原來提供的飯菜,油比較大,口味重,老年人和小朋友都吃不慣。”為了滿足各個年齡段人群的需求,井泉服務區增加了連鎖的中式快餐、水果亭,還引進了一些簡餐小食。同時,衛生間的面積也翻了好幾倍,廁位達到84個。
改造後的服務區,日均客流量近萬人,高峰期達到5萬人次。
随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管理者們很快發現,供給和需求的差距又一次顯現了出來。于是,2017年,井泉服務區再次啟動了升級改造工程,它的新定位是——東北首家開放式服務區商業綜合體。
升級為開放式商業綜合體的服務區新貌。(遼甯省高速公路實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供圖)
用文武的話說,這不僅是對服務區整體的提升,更是重塑了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前我們的想法是,用路人在這消費完了最好就趕緊走,好給後面的人騰地方。但是現在,我們不僅要服務好用路人,更要将服務區融入區域社會經濟體系。”
這一次的改造,井泉服務區拆除了圍欄,在不影響高速公路交通秩序的前提下,後方新建設的停車場與202國道聯通,實現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并用服務區。格局上,将主體建築改造為縱橫貫通的結構,引進衆多知名商家,營造出濃厚的商業氣息;完善母嬰室、第三衛生間、免費開水間、夏季淋浴間和兒童遊樂區等服務設施;建設LNG加氣站、房車營地和8個電動汽車充電樁,滿足新興車型的用路需求。
2017年11月30日,完成升級改造的井泉服務區正式開業。
服務區開放之後,受益的不僅是用路人,還有周邊的百姓。“現在,無論是宴請、購物、休閑,鄰近村鎮的居民都會到井泉來。洋快餐、外賣服務,我們這兒都有。”據文武介紹,目前,開放式服務區一側日均客流已達千餘人次。
同時,井泉服務區還搭建了地方就業促進平台,為百姓提供在家鄉就業的機會。“服務區的管理人員、加油員、營業員、保潔員、保安員,加在一起200多人,90%都是周邊城鎮人員。”
現在,幾乎每天下午四點到晚上八點,井泉服務區202國道一側都會出現客流高峰,有時還需要排隊等候。文武說,“大家用腳‘投票’,這就是對我們服務的最大肯定!”
70後·服務者
“我們的宗旨就是再快一點”
“‘高速公路’就是可以高速行駛的公路,當年入職考試的作文裡,我就是這麼寫的。”梳着馬尾辮、身材高挑的陳玲玲笑了笑,有點不好意思,“那時候也不知道高速公路長什麼樣兒,隻能從字面上理解了。”
1996年7月,陳玲玲來到沈大高速上的鞍山站,成為了一名高速公路收費員。
“鞍山站當時叫達道灣站。那年我還沒到20歲呢,覺得這個工作也就是收個過路費,沒什麼難度,結果上崗培訓就給我來了一個下馬威。”票據分四種面額,車輛型号有五種,尤其是看到那一張長長的分段計價表,“當時就感覺腦子嗡的一下,心裡合計,這得背到什麼年月啊!”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沈大高速收費站,采用的是人工收費。高速公路入口處的收費員要一口氣完成五個步驟,識别車型、詢問目的地、根據裡程手撕票據、收取過路費、手動擡杆放行。出口處的收費員則要在發放的票據上加蓋“已驗”章,同時完成車流量的統計任務。
回想起當時的場景,陳玲玲用了這樣一個詞——原始。“你知道當時怎麼計算車流量嗎?劃‘正’字兒!”她邊笑邊說。“這還不是最頭疼的,因為要手動控制擡杆,我們最怕的就是砸車,每天過得提心吊膽的。”
雖然程序繁瑣,但收費員們在确保不出錯的前提下,都會盡量加快速度,為過路的車輛節省通行時間。
“老沈大的收費亭冬冷夏熱,三伏天忙着撕票據,沒功夫擦汗,冬天靠着電暖氣,腳也還是冰涼的。”陳玲玲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收費站成了她的另一個“家”。因為高速公路是24小時開行的,所以倒班兒之餘,她可以在休息室補個覺。“當時收費站邊上都是莊稼地,一到晚上,田鼠滿地跑,吓得我們都不敢去廁所。”
陳玲玲(左二)與同事在即将翻新的收費亭前合影留念。(陳玲玲 供圖)
轉眼,時間來到2004年,沈大高速改擴建工程竣工,收費站新引進的電子系統,開啟了高速公路收費半自動化的時代。
手撕票據改成了發放通行卡,價格表也不用再背,系統可以自行計算。對于“陳玲玲們”而言,升級帶來的最大便利或許是卸下了壓在心頭多年的重擔,“我們終于可以不用手動控制擡杆了!”
近些年,出現在陳玲玲面前的集裝箱運輸車、冷鍊運輸貨車越來越多,這源于一家距離收費站僅2公裡的物流綜合産業園。憑借出色的位置優勢,産業園吸納了包括順豐、圓通等15個社會商家入駐園區,共開發聯運客戶168家,運行線路69條。園區内順豐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貨車通行的主要通道,“遼南地區發往全國各地的快件均需通過沈大高速周轉至沈陽及全國各省市。”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跨越式的車流量增長。“開始上班的時候,我們收費站每天的流量也就一千台次;現在平峰期的流量就有一萬多台次,像‘五一’‘十一’這種高峰期,能達到三萬台次以上。”随着車輛增多,保證暢通成為了新的課題。“以前當班隻需要5個人輪換,現在得20個人才能确保正常運轉。”
車輛走行ETC收費通道,可實現不停車通過。(遼甯省高速公路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供圖)
2014年12月26日,遼甯省成為首批14個高速公路ETC(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聯網省份之一,實現了ETC全國聯網通行。目前,全省ETC用戶已累計達185萬戶,客車ETC使用率超過43%,位列全國第三。
智慧交通的迅猛發展,讓已是海城南站站長的陳玲玲很是感慨。“人工收費的年代,入口處的收費員最快也得需要一分鐘的時間,才能完成放行,而現在隻需要7秒。如果車輛走行ETC通道,不用停車就可以輕松上高速。”
改革開放40年來,觀念的改變,生活的改善,時空的改換,讓高速公路從“奢侈品”變為了人們出行的“必需品”。
沈大高速也已經從連接沈陽和大連的高速公路,變為輻射沿線5座城市的“交通文旅融合帶”。如今,遼甯日趨密集的“高速網”在助力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領着4300萬遼甯人走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高速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