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錦囊:用足軌道交通,強化交通科學治理、便民信息服務
文|《财經》記者 郭宇
編輯|李皙寅
在大城市上班,你能忍受的最長通勤時間是多少?是半小時,一小時,還是更長時間?現實是,在中國44個主要城市中,有1400萬人單程通勤時間超過1小時,而超過1小時,也被稱為“極端通勤”。
作為超大城市之一的上海正在試圖解決這樣的問題。10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相關情況。白皮書指出,未來十年,上海市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内,極端通勤人口比例進一步降低,綠色交通(軌道交通、公共汽電車、輪渡、自行車和步行)出行比例不低于75%……
“交通是重要民生,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貫徹落實到交通發展各個方面,是我們一貫的工作目标。”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表示,上海未來的交通出行,将繼續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完善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地面公交為基礎、輪渡為特色、出租汽車為補充、共享出行為拓展的多層次一體化客運服務體系。
除了上海市内,白皮書還介紹了上海市外的相關交通規劃。未來十年,上海市要建成融入國家交通網絡主骨架、支撐長三角區域交通一體化、與上海城市空間布局相協調、多種方式融合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實現長三角主要城市2小時可達,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1.5小時可達。
據《财經》記者了解,這已經是上海第三輪頒布該系列白皮書,此前兩輪分别在2002年和2013年。在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張為看來,此次最新輪白皮書更緊扣市民群衆關心的事,提出能讓市民群衆切身感受到的預期指标。
軌道交通是主力
白皮書指出,未來十年,上海要更好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讓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方式更加豐富,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内,極端通勤(超過60分鐘)人口比例進一步降低。
首先要明确“中心城通勤”的概念,是指居住地或者就業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區範圍内的通勤。
要實現這個目标,軌道交通是主力。
軌道交通是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上海市交通委在9月公開表示,目前,上海軌道交通全網絡運營裡程達831公裡,線路達20條,運營車站共計508座,換乘車站共計83座,網絡規模領跑全球,地鐵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具體來看,提升軌道交通能力主要從新建線路、舊線增效入手。于福林表示,通過新建軌道交通線路,上海将進一步提高站點覆蓋率,使主城區内軌道交通站點600米範圍的覆蓋率超過40%。
“串聯北上海的地鐵線再豐富一點就好了,我們就不用總跑到市區換乘。”劉先生如此感慨。家住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的劉先生,在楊浦區五角場上班,十公裡的通勤距離,乘坐地鐵需要到市區換乘,時間需要1個小時起步。理想線路和實際線路,交疊成了一個三角形。
舊線增能方面,白皮書指出,希望通過對既有線路增能提效,把高峰時段車廂滿載率控制在90%以内。
增能提效對上海地鐵來說并不陌生。此前,上海地鐵通過增投列車,縮短運營間隔;提高列車運行速度;提升終端站折返能力等方式來提升線路運輸能力。
近幾年來,上海地鐵的增能提效都體現在數字裡。上海地鐵方面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線網最大上線列車數由620列增至957列,增幅54%;高峰小時最大運能增至74.7萬人次/小時,增幅42%。中心城區所有線路最小運營間隔已縮短至2分30秒。
但是軌道交通自身能解決的問題有限,一些上班族的尴尬發生在從家到地鐵站的路上。家住上海浦東張江的王女士,每天單程通勤時長1.5小時,期間要經曆步行20分鐘、一次地鐵換乘、再步行的上班之路,“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走路上了。”
王女士的遭遇不是個例。《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指出,軌道站外時間占全程出行時間的比重高,交通接駁正成為整體公交服務能力提升的瓶頸。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1職場人居住與通勤調查報告》也發現,住處“離地鐵站太遠,需要步行20分鐘以上才能到地鐵站”,是通勤者普遍抱怨的事情。
上海市發布的白皮書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指出将進一步推進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兩網融合”,确保80%以上的軌道交通站點周邊50米半徑範圍内有公交換乘。此外,上海市還将強化軌道交通用地綜合開發,使交通出行與商業、生活、文化設施深度融合。
交通治理和相關服務也要跟上
城市的交通網絡不止軌道交通,還有地面道路涉及的方方面面。其中,交通治理和交通服務是最主要的兩方面。
交通治理方面,最直觀的體現是道路通行效率和出行停車需求。
據《财經》記者了解,此前上海市計劃在2022年度推進實施100個擁堵點治理項目,其中中心城區60個,郊區40個。截至7月底,擁堵點治理項目已經完成了36個。預計100個擁堵點治理項目在年底全部完成。
比如已經治理完成的古北路(天山路-仙霞路)一帶。全長約1公裡的道路,此前隻有雙向4車道。通過增設南向北可變車道,現在為雙向6車道,車輛通行速度增加。上海市道運局表示,改造後該路段通行能力提升50%,服務水平提升了2個等級,“早晚高峰的擁堵現象有了明顯的改善,周邊的單位和居民反響良好。”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潮汐可變車道、直行待行、左轉待行等交通組織方式,都是在深挖道路的時空資源,以較小的成本去實現道路通行效率的最大化。”上海市公安局交警總隊副總隊長季穎秋表示,将利用科學手段來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面對不斷增長的出行停車需求,季穎秋在發布會上表示,将采用“外部增建、規劃新建、内部挖潛、周邊共享”等方式,盡力實現區域停車供需平衡。
“在中心城區交通繁忙的區域結合區域停車資源供求狀況、道路通行條件和承載能力,對小區、醫院、學校等停車矛盾比較突出的地區,适當增加停車供給,增開道路停車場、增加道路停車位,并且根據情況不斷變化進行動态調整,最大限度緩解停車難的問題。”季穎秋表示。
在交通服務方面,最主要的體現是出行“一票制”、付費“一碼通”等等,底層邏輯是利用科技手段,讓市民的出行更方便,無論是公共交通出行還是私人出行,無論是停車服務還是叫車服務。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湯文侃介紹,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推動随申碼、公交乘車碼和地鐵乘車碼“三碼合一”,提供“一碼暢行”服務,并逐步拓展至商旅文等出行場景,推動建立長三角一體化出行生态圈。
在停車方面,完善全市公共停車信息平台,實現停車服務“一網通行”,“目前已接入全市4700個停車場和100萬個公共車位,計劃年底覆蓋所有市級三甲醫院,并将全面提升醫院停車預約、小區錯峰共享、智慧停車場等場景的市民體驗。”湯文侃說道。此外,上海市還在推廣出租汽車“一鍵叫車”應用,幫助老年人叫車,目前已完成500個點位建設。
事實上,近兩年來上海的通勤時長有所減少。《202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上海市有69%的人通勤時間在45分鐘以内。2019年至2021年,上海單程平均通勤時耗從42分鐘減少為40分鐘。
家住寶山區的李女士感受明顯。在浦東新區張江鎮上班,每天都要橫跨浦江兩岸,單獨通勤時長達1.5小時。在她看來,最近幾年通勤已經越發便利,尤其是最後幾公裡中,公交線路優化了、共享單車運營更規範了,上下班更方便了。
但李女士更期待的是,能在“家門口”就找到好工作,直接縮短時間,“我從小長大的寶山區,如今升格成為上海科創主陣地,期待未來更多科創企業就到家門口來,這樣也就不用大家跨城上班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