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
運動系統構成了人體的支架和基本形态,起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
骨 學正常成人共有206塊骨,可分為顱骨、軀幹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組織等構成的骨,堅硬而有彈性,并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活體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的特點,并有修複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體力勞動和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骨骼的良好發育。
掌握骨的分類:
分 類 |
形 态 |
功 能 |
分 布 |
長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規則骨 |
長管狀 立方形 闆 狀 在肌肉牽引下,起杠杆作用 能承受較大的壓力 圍成骨腔,保護器官 某些頭骨内部形成充滿空氣的 腔,起共鳴作用(含氣骨) |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頭、胸部,如頂骨、肋骨。 脊柱、顱底如椎骨、颞骨、上颌骨 |
掌握骨的構造
骨由骨質、骨膜、骨髓和神經、血管等構成。
骨質----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1、密質 由緊密排列的骨闆層構成,抗壓、抗扭曲能力強,分布于骨的表層。長骨的骨幹(中間較細的部分)由密質構成。在顱蓋骨,密質構成内闆與外闆。
2、松質 由交織成網的骨小梁構成,位于骨的内部,如長骨兩端(稱骺)及其它類型骨的内部,顱蓋骨的松質稱為闆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
骨膜——是纖維組織構成的膜,新鮮骨的表面(除關節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為内、外兩層,内層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膜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對骨的營養、新生、修複和感覺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紅、黃二種:
1.紅骨髓 具有造血作用,胎兒及幼兒的骨内全是紅骨髓,成人僅含于松質腔隙内。
2.黃骨髓 為脂肪組織,無造血作用,存在于長骨骨髓腔内。
血管、神經
長骨的骨幹與骺相鄰的部分稱為幹骺端,幼年時,骨幹與骺之間有骺軟骨,通過軟骨細 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後,骺軟骨停止生長,并被骨化,在幹骺結合處形 成骺線。
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有機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賦予骨的彈性及韌性;無機物占2/3,使骨挺硬堅實,注意幼兒和老年人骨的特點。
骨的X線象的基本特征:
骨密質,骨松質、骨髓腔、骺軟骨和骺線。
複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1.骺軟骨 2,骺線 3.骨膜
4.含氣骨 5.紅骨髓
二、問答題
1.骨的形态結構是怎樣的?一根長骨從幼年到成年是怎樣增長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為什麼容易發生骨折?
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臨床意義是什麼?
中 軸 骨
一、軀幹骨
掌握軀幹骨的組成:
軀幹骨包括七個頸椎、十二個胸椎、五個腰椎、一塊骶骨、一塊尾骨、十二對肋及一塊胸 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體 内為松質,表面為密質。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 上、下緣各有一切迹,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迹參與構成椎間孔。
椎弓
椎弓闆 由此發出七個突起:橫突、上、下關節突各一對和一個棘突。
椎孔 由椎體和椎弓圍成。各椎骨的椎孔連成椎管,内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取典型的頸、胸、腰椎各一,進行比較,然後完成下列表格。
名 稱 |
椎 體 |
椎 孔 |
橫 突 |
棘 突 |
肋凹 |
頸 椎 胸 椎 腰 椎 |
特殊頸椎的特征:
第1頸椎:又名寰椎,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
第2頸椎:又名樞椎,自椎體向上有一突起,稱齒突。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别長,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态特點:
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後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狀面(與髋骨相關節)、骶粗隆。
尾骨的形态特點:
僅第一尾椎還有橫突和上關節突的痕迹。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态結構
形态:長形扁骨,上寬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胸骨劍突。
重要标志:胸骨頸靜脈切迹(胸骨柄的上緣)、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體相接處,其兩側連接第2肋軟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态:
分類 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 骨
結構 肋頭、肋頸、肋結節、肋角、肋體、肋溝。
肋第1肋軟骨與胸骨之間為軟骨結合。
肋軟骨 第2—7肋軟骨與胸骨構成胸肋關節。
第8—10肋軟骨各與上位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點
寬、短,沒有肋溝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内、外二緣。内緣前份有前斜角肌結節,上面,在前斜角肌結節的前、後方,各有一淺溝,前方為鎖骨下靜脈溝,後方為鎖骨下動脈溝。
掌握軀幹部的骨性标志:
頸靜脈切迹: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軟骨連于此角的兩側,是計數肋骨的重要标志。
劍突:在胸骨下端,兩側肋弓構成的胸骨下角内。
肋弓:為胸廓前壁的下緣,由内上斜向外下,其下方為腹壁。
第七頸椎棘突:低頭時平肩處最顯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與髂嵴最高點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計數)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關節突,臨床上以此來确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顱骨
顱由23塊形狀、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縫或軟骨牢固連結成一體。
掌握顱的組成和功能:
腦顱——位于後上部,組成顱腔,容納腦,對腦有保護、支持作用。
顱
面顱——位于前下部,組成面部支架,保護、支持感覺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統的起始部。
(一)腦顱骨:
在整顱上辨認構成腦顱的八塊顱骨:
成對的——頂骨和颞骨。
不成對的一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
颞骨、篩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見的主要結構:
颞 骨
鱗 部——位于外耳門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于外耳門的後方,内含乳突小房。
鼓 部——位于外耳門下方。
岩 部——内含内耳及屬于中耳的鼓室。
篩 骨
篩 闆——呈水平位,構成鼻腔的頂,闆上有許多小孔,稱篩孔。
垂直闆——構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篩骨迷路——内含篩窦,迷路内側壁上有二個向下卷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 骨
蝶骨體——位居中央,内含蝶窦,上面中央的凹陷為垂體窩。
蝶骨小翼——自蝶骨體向兩側伸展,構成顱前窩的後緣。
蝶骨大翼——位于小翼後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個孔,自前向後為圓孔、卵圓孔和棘孔。
翼 突——向下的一對突起,根部有一矢狀方向的翼管。
顱蓋骨的特點:
密質構成顱蓋骨的外闆和内闆(較外闆薄,弧度又顯著,當顱頂受暴力時,内闆易發生骨折)。兩闆之間的松質、稱為闆障,内有靜脈通過。
(二)面顱骨:
在整顱上辨認構成面顱的十五塊顱骨:
成對的——上颌骨,顴骨,腭骨,下鼻甲,淚骨和鼻骨。
不成對的——下颌骨,犁骨和舌骨。
上、下颌骨和舌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見的主要結構:
上颌骨
上颌體——内含上颌窦,上面有眶下溝、眶下管;内側面有上颌窦裂孔。
四個突起——額突,顴突,牙槽突和腭突。
下颌骨
下颌體——呈弓形,上緣為牙槽弓。颏隆突,颏孔和颏棘。
下颌支——自體後方伸向上後的骨闆。可見冠突(在前),髁突(在後),下颌頭,下颌頸,下颌切迹,下颌孔,下颌小舌和咬肌粗隆。在下颌支後緣與下颌體交界處為下颌角。
舌 骨——位于下颌骨後方,借肌肉和韌帶與顱相連。分體、大角和小角三部。
(三)顱的整體觀:
1、頂面觀
冠狀縫——額、頂骨之間。
骨縫 矢狀縫——左、右頂骨之間。
人字縫——枕、頂骨之間。
2、後面觀
枕外隆凸,乳突和上項線。
3、内面觀
上矢狀窦溝,顆粒小凹,動脈溝,顱前窩,顱中窩及顱後窩。
掌握顱底内面三窩的基本形态結構;
顱前窩 最高,由額骨、篩骨和蝶骨小翼構成。有篩孔(通鼻腔)。
顱中窩 較低,由蝶骨和颞骨構成。中間部有垂體窩,鞍背(兩者統稱蝶鞍),視神經管,交叉前溝,頸動脈溝和破裂孔(由此通頸動脈管内口);兩側部有眶上裂(位于蝶骨大、小翼之間,通眶),圓孔,卵圓孔,棘孔,三叉神經壓迹,弓狀隆起和鼓室蓋。
顱後窩 最低,由颞骨和枕骨構成。内有枕骨大孔(通椎管),斜坡,内耳門,舌下神經管内口,頸靜脈孔,橫窦溝及乙狀窦溝。
4、底(外)面觀
凹凸不平,孔裂多。牙槽弓,骨腭,鼻後孔,犁骨,翼突,翼管,顴弓,下颌窩,關節結節,枕骨大孔,枕髁,乳突,莖突,莖乳孔,頸動脈管外口,頸靜脈孔和舌下神經管外口等。
5、側面觀
外耳門,顴弓,颞窩(在顴弓的内上方,為颞肌所占),颞線(為颞窩的上界),颞下窩和翼
眶下裂 翼上颌裂 蝶腭孔
腭窩(通路多,向前 眶;向外側 颞下窩;向内側 鼻腔;向後
圓孔 翼管 翼腭管→腭大孔
顱中窩, 顱底外面;向下 口腔)。翼點是額、頂、颞、蝶四骨會合處,骨質薄弱,内面又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若該處骨折,易損傷動脈而形成顱内血
腫。
6、前面觀
該面可見額骨和面顱骨。由上而下分為額區、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掌握眶的位置和形态結構:
位置 在額部下方,上鄰顱前窩,下鄰上颌窦,内鄰篩窦。
形态結構 錐體形,一尖一底四壁:
底——朝前外,眶上緣,眶上切迹(孔),眶下緣和眶下孔。
尖——向後内,視神經管(通顱中窩)。
上壁—— 外側部有淚腺窩。
内側壁——最薄,淚囊窩(通鼻淚管一下鼻道)。
下壁——眶下溝,眶下管(通眶下孔)。
外側壁——與上壁交界處有眶上裂(通顱中窩),與下壁交界處有眶下裂(通颞下窩)。
掌握骨性鼻腔的位置及形态結構:
位置 面顱中央,上鄰顱前窩,主要由篩闆構成;下鄰口腔,由骨腭(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闆構成)構成;兩側為篩窦,眶和上颌窦。
形态結構 不規則形,上窄下寬,被骨性鼻中膈(由篩骨垂直闆及犁骨構成)分成左、右 兩半,前口為梨狀孔,後口為一對鼻後孔,鼻腔外側壁的結構複雜,由篩骨、上颌骨、下鼻甲和腭骨組成,可見上、中、下三個鼻甲,在每個鼻甲的下方有相應的上、中、下鼻道。
掌握鼻旁窦的名稱、位置和開口部位:
上颌窦 位于上颌骨體内,開口于中鼻道。窦口高于窦底,直立位時不易引流。
額窦 位于額骨眉弓的深面,開口于中鼻道前部。
蝶窦 位于蝶骨體内,開口于蝶篩隐窩(上鼻甲後方)。
篩窦 位于篩骨迷路内,分前、中、後三群,前群和中群開口于中鼻道,後群開口于上鼻道。
骨性口腔的組成:
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颌骨圍成。頂——骨腭,前壁及外側壁——上、下颌骨的牙槽突及牙。
新生兒顱的特征:
腦顱大于面顱,額結節和頂結節明顯,各顱蓋骨之間的間隙較大,由膜彌補,稱為囟。前囟(額囟)和後囟(枕囟)的位置、形狀、閉合時間及臨床意義。
掌握顱的骨性标志:
枕外隆凸 頭後正中線處的骨性隆起。
乳突 耳廓後面的骨性隆起。
顴弓 耳前方的骨性弓。
下颌角 下颌體下緣的後端。
下颌頭 位于耳廓前,顴弓的下方,作張口閉口運動時,下颌頭向前、後移動。
眶緣 為眶的上、下骨性邊界。
眉弓 眶上緣内側半上方的隆起。
眉間 兩側眉弓之間。
舌骨 在頸前區、甲狀軟骨(屬喉軟骨)的上方。
複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1、椎孔 2、椎間孔 3、鈎椎關節
4、骶管 5、腦顱 6、面顱
7、翼點 8、前囟
二、問答題
1、椎骨的一般形态結構如何?
2、頸、胸、腰椎在形态結構上各有什麼特征?
3、在軀幹上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在體格檢查時如何計數肋與肋間隙?
4、取一盤椎标本,如何來确定其方位?
5、顱底内面三窩各可見哪些結構?并在标本上一一指認。
6、眶的位置、形态結構及通道?
7、鼻腔的毗鄰,在鼻腔各壁上可見哪些結構?
8、鼻旁窦包括哪些?各位于何處?開口在什麼地方?
9、在自體上觸摸顱的骨性标志。
上肢骨,下肢骨
4學時
一、上肢骨
掌握上肢骨的分部、組成和排列:
上肢帶骨
鎖骨 橫于頸胸交界處。
肩胛骨 位于胸廓的後面,平第2—7肋高度。
自由上肢骨
近側部——肱骨 在上臂。
中間部
尺骨 在前臂的内側份。
桡骨 在前臂的外側份。
遠側部——手骨
腕骨 8塊,在腕部排成二列,自桡側向尺側,近側列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鈎骨。
掌骨 5塊,自桡側向尺側序數。
指骨 14節,拇指為2節,其他指為3節(近節指骨、中節指骨和遠節指骨)。
掌握鎖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和尺骨的基本形态及主要結構:
鎖骨:“~”形長骨,有兩端(胸骨端、肩峰端),末端有關節面,分别與胸骨和肩胛骨構成關節。
肩胛骨:三角形扁骨。
三角——外側角:有梨形關節面,稱關節盂。
上角
下角:平對第7肋。
二面——前面:肩胛下窩。
後面:肩胛岡、岡上窩、岡下窩。
三緣——内側緣:脊柱緣、薄長。
外側緣:腋緣,肥厚。
上緣:有肩胛切迹。
二個骨突——肩峰:在肩胛岡的外側端,是肩部的最高點。
喙突:在肩胛切迹的外側。
肱骨:長骨。
上端——肱骨頭:朝向上、後、内方的半球形隆起,有關節面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的成關節。
大結節:在肱骨頭外側。
小結節:在肱骨頭的前下方。
外科頸:在大、小結節下方稍細處,是骨折的好發部位。
體——三角肌粗隆:位于肱骨中部外側。
桡神經溝:在肱骨體後面,自内上方斜向外下方的淺溝。
下端——内上髁:内側突起,明顯,其後下方有尺神經溝。
外上髁:外側突起。
肱骨滑車:滑車形關節面,位于内側,與尺骨滑車切迹構成關節。
肱骨小頭:半球形關節面,位于外側,與桡骨頭上面的關節面構成關節。
鷹嘴窩:位于後面的深窩。
桡骨:長骨,上細下粗,在手着地時,是前臂的主要傳力骨。
上端——桡骨頭,環狀關節面,桡骨頸,桡骨粗隆。
體——三棱柱形,内側緣為骨間緣。
下端——桡骨莖突,尺切迹,腕關節面。
尺骨:長骨,上粗下細。
上端——冠突,鷹嘴,滑車切迹,桡切迹,尺骨粗隆。
體——上3/4粗,呈三棱柱形,外側緣銳利,稱骨間緣;下1/4細,呈圓柱形。
下端——尺骨頭,尺骨莖突。
掌握上肢骨的骨性标志:
鎖骨:全長均可摸到。
肩胛骨:
肩胛岡 自肩蜂向背部可摸到全長,其内側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峰 在肩部的外上方。
喙突 在鎖骨中、外1/3交界處的下方,深按時可摸到。
肩胛骨下角 平對第七肋。
肱骨:
大結節 位于肩峰的下方。
内上髁 在肘關節内側的稍上方,突起明顯。
外上髁 在肘關節外側的稍上方。
桡骨:
桡骨頭:在肘後,肱骨外上髁的下方,回旋前臂時,桡骨頭在轉動。
莖突 低于尺骨莖突,在“鼻煙窩”上方可摸到。
尺骨:
鷹嘴 在肘後,伸肘時剛好在肱骨内,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時此三點呈等腰三角形。
莖突 前臂旋前時,于尺骨頭下方可摸到。
腕骨:
腕桡側隆起 由舟骨,大多角骨結節構成。在腕前桡側。
腕尺側隆起 由豌豆骨、鈎骨構成,在腕前尺側。
複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1、肱骨外科頸 2、桡神經溝
3、尺神經溝 4、腕骨溝
二、問答題
1、上肢骨包括哪些?鎖骨有何功能?
2、上肢各骨的形态結構如何?
3、肱骨、桡骨和尺骨上各有哪些關節面?各與何骨相關節?
4、在肩部、肘部及腕部各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
二、下肢骨
掌握下肢骨的分部,組成及排列:
髂 骨
下肢帶骨坐 骨合成一髋骨,位于臀部。
恥 骨
近側部——股骨 在大腿部。
髌骨 位于膝前。
自由下肢骨
中間部
胫骨 位于小腿的内側份。
腓骨 位于小腿的外側份。
遠側部——足部
跗骨 7塊,後列為跟骨(在下方)和距骨(在上方);中間為
舟骨,前列自内側向外側為第1、2、3楔骨及骰骨。
跖骨——5塊,自内側向外側序數。
趾骨——14節,趾2節,其他趾3節。
掌握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基本形态及主要結構:
髋骨:不規則形扁骨,由髂、恥、坐骨合成。在三骨會合處的外側面有髋臼;恥、坐骨圍成
閉孔;髂、恥骨交界處有髂恥隆起。
髂骨——髂骨翼,髂嵴,髂結節,髂前、後上、下棘,髂窩,弓狀線,坐骨大切迹,耳狀面、髂粗隆。
恥骨——恥骨梳、恥骨結節(位于恥骨梳前端)、恥骨聯合面、恥骨嵴。
坐骨——坐骨棘、坐骨小切迹、坐骨結節。
股骨:全身最粗大的長骨,其長度約為身高的4/1。
上端——股骨頭:球形,朝向前、上、内方,其關節面與髋臼構成關節。
股骨頭凹:在關節面的中心附近。
股骨頸:股骨頭下外側稍細處,頸與體相交成約130‘的角。
大轉子頸、體交界處,位于其外上方。
小轉子:頸、體交界處,位于其内後方。
轉子間線:在大、小轉子之間(前面)。
轉子間嵴:在大、小轉子之間(後面)。
體——稍向前弓曲,後面有縱行骨嵴,名粗線,粗線下端分叉處——腘面,臀肌粗隆;粗線向大轉子延續處。
恥骨肌線:粗線向小轉子延續處。
下端——内側髁 寬廣外側髁狹長(其前、下、後面均有關節面,與髌骨、胫骨相關節)
髌面:外、内側髁前方的關節面彼此相連而成。
内上髁:内側髁的内側面最突起處,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稱收肌結節。
外上髁:外側髁的外側最突起處。
胫骨:三棱柱狀,為承重的粗大長骨。
上端——内、外側髁:上有關節面與股骨内、外側髁相關節。
髁間隆起:兩髁之間向上的隆起。
胫骨粗隆:在上端前面的粗糙隆起。
腓關節面:與腓骨頭相關節。
體——胫骨前嵴:自胫骨粗隆向下,全長均可摸到。
下端——下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
内踝:内側份向下伸出的突起。
腓骨:細長。
上端——腓骨頭、腓骨頸。
體——内側緣為骨間緣。
下端——外踝:三角形。
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标志:
髋骨:
髂嵴 全部可在體表摸到,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平第4腰椎棘突尖。
髂前上棘 髂嵴前端。
髂後上棘 髂嵴後端。
恥骨結節 恥骨聯合外側。
坐骨結節 為坐骨最低處,坐時與凳面接觸。
股骨:
大轉子 股上部外側,當外旋髋關節時可摸到在皮下轉動的大轉子。
内側髁
外側髁
髌骨:位于膝關節前方。
胫骨:
胫骨粗隆 髌骨下緣四橫指處,伸膝時顯而易見。
胫骨前嵴 胫骨前方的一條銳嵴,其上2/3位于皮下,易摸到。
内踝 踝關節内側的隆起。
腓骨:
腓骨頭 為腓骨上端。
外踝 踝關節外側的隆起,低于内踝。
跗骨:
跟骨結節 足跟處。
舟骨粗隆 内踝的前下方。
複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1、髋臼切迹 2、閉孔 3、收肌結節
二、問答題
1、髋骨的組成?在體表可觸及髋骨的骨性标志有哪些?
2、股、胫、腓骨上各有哪些關節面?各與何骨相關節?
3、在體表可觸及自由下肢骨的骨性标志有哪些?
4、跗骨包括哪些?如何排列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