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太極拳習練的十大系列核心解密

太極拳習練的十大系列核心解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10:13:47

太極拳解密之一:太極拳的本質

  太極拳的發源地是咱們中國,練太極拳的人何止千萬,可許多人練不出太極功夫,其實就是不知道太極拳的本質。練太極拳有迷茫區,許多人都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結果或松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極拳愛好者練不出太極功夫。

  一是體操化,如簡化太極拳,完全錯誤。

  二是力氣化,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極拳的招式,就認為是太極拳了。

  三是書本的誤導,一些書中尤其是現代人出的書中,對太極拳的解釋極其錯誤。

太極拳習練的十大系列核心解密(太極拳習練的十大系列核心解密)1

  四是視頻誤導,受理解錯誤的誘導,做出來的動作也是錯誤的。

  那麼,什麽才是太極拳的本質呢?

  沉:就是太極拳的本質。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沉:是感覺,如,一擡手臂就要有沉感。

  沉:是太極拳的根本,其他的氣、腰擋勁、圈、園、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礎上的附加品。

  失去了目标,就等于失去了練的方向,再加上太極操和力氣化的忽悠,就會與應該走的方向越走越遠。

  除了腦袋以外,身體其他的肢體和肉體都要練出沉來:

  簡單說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會通過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後撐,從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撐勁,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發,沒有手臂的沉,就不會有手臂的撐勁。

  通過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體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過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從而完成腰擋勁,下沉。

  通過松腿腳,把腳以上的身體重量作用到腳底下,從而能完成力發于跟,下沉。

  小沉要服從大沉,小沉要輔助大沉:

  這一點不太好理解,身體各個部位是有重量的,通過松,要體現出這種重量來,就自身的重量來說,手臂就屬于小沉,身體就是大沉。舉例說,比如右轉體抱球,右手臂是小沉,當身體右轉體下沉時,就會把小沉的右手臂通過跨給翹起來,右手臂屬于服從。而左手臂,會随着身體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完成輔助身體下沉的作用。

  重量的區别:

  假如你住樓房6層,要背着100斤重的女友上樓,你就不會覺得太費力氣。假如讓你扛100斤重的大米上樓,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即使扛上去了,也累個半死。

  同樣的重量,為什麼作用到人體的效果就不同呢,唯一的區别就是一個是活體,一個是死體,那麼,為什麼死體的物體扛起來就會覺得死沉死沉的,關鍵一點就是死體的物體完全放松,造成給扛着的人的下壓力特别大。

  結合太極拳,練拳時就要把身體練沉了,就如同死物與活物的結合體一樣,從有力的不沉,練出無力的沉,蓄力時,全身沉造成身體的壓縮,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腳的下蹬力非常大,這種下蹬,通過大地的反作用力,通過一開聚開,把下沉的身體給催蕩出去。

  其他地方沉還好理解,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下面我就說一下腿的沉:

  有車的朋友都用千斤頂換過輪胎,假如先把車搬起來放到千斤頂上(是假如,假如千斤頂是人腿腳),這時千斤頂沒有發力,隻是承受汽車的重力(假如汽車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那麼汽車的重量加上千斤頂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千斤頂有自重),這個重力是兩者的合力,這時慢慢的搖動千斤頂,使的千斤頂慢慢的升起來,那麼,千斤頂即有往下的頂勁,又有往上的頂勁,物理學上有一個力往小的地方釋放的特點,對于千斤頂來說,大地的力大,無法往大地走,就會往力小的地方走,也就是往上頂汽車,這就是太極拳力發于跟的原理。

  假如地面是沙土地,千斤頂就會往地下陷,這時的千斤頂無法完全體現大地的反作用力,給汽車的頂力就小,那麼就要換成大号的千斤頂,就象拳擊,由于無法體現下蹬力所發出的力,就要不斷的練身體的肌肉力,來彌補下蹬力的不足。

  總之,沉,才是太極拳的根本,動作隻不過是形,再有,太極拳許多動作來自于外家拳,那麼,動作本身并不能說明就是太極拳,假如拳擊散打中,用的都是太極拳的招式,并不能說明就是太極拳,因為沒有練出沉來,就脫離了太極拳的根本,屬于發力方式與太極拳有本質的不同。

  那麼在練拳中什麼才能體現太極拳呢?上(手臂)始終要有沉的撐勁,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擋勁,下,要有發于跟的蹬勁,不管動作怎樣,這些都要具備,就屬于太極拳。

  結論:練出身體的沉來就是太極拳,沒練出沉來就是太極操。

  

太極拳習練的十大系列核心解密(太極拳習練的十大系列核心解密)2

  太極拳解密之二:松肩墜肘及其練法

  練出松肩墜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練出沉來。

  二是練出手臂的撐勁

  三是練出手臂的氣來。

  就手臂而言,有三種地方産生力量。

  一是肌肉

  二是筋。

  三是關節肌(關節之間的肉體組織,有人說叫環形肌)。

  太極拳總要求松肩墜肘,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為的就是體現和增加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有些人一想到用力,就會想到肌肉,其實這是片面的認識人體用力的組織。

  由于筋和關節肌,在平時用力的情況下,被肌肉力隐藏起來,使人體會不到,那麼通過松肩墜肘,就要把被隐藏起來的筋和關節肌的給擴大化,最終顯現出來。  

  在練拳當中,隻有不斷地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顯現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漸增大筋和關節肌的力量。通過松,它們之間屬于肌肉力慢慢的遞減,而筋和關節肌的力慢慢的逐漸遞增。

  我一直強調,練出松肩墜肘,手臂就會覺得沉重,其實,這就是突顯筋和關節肌的用力程度,而減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這時就如同筋帶動骨頭在做動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樣包裹在筋和骨頭的外面,一旦練出筋和關節肌的力就能體會出這種沙袋的重量。

  什麼是撐勁呢

  由于手臂放松練出沉來,手臂會下拉肩部,肩部放松會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過肩挂在脊椎上。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檔,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麼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彙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撐勁。

  練出手臂的沉來,就會有肩關節開了的感覺,那麼,肩關節開了就會感覺到是關節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導手臂做動作。

  下面說一下手臂的練法:

  用起式講解。釣過魚的朋友都知道,把魚竿放出去以後,在擡魚竿時,用手隻擡手握的這一節魚竿,就能體會出釣的魚的大小。

  照此方法,做起式的雙臂擡起動作,這時大腦隻想着擡大臂,小臂和手都不用管,就如同擡魚竿。動作與起式相同,全身放松,隻是用大腦去想擡大臂即可,不可用力,大概用4-5秒時間擡起手臂。

  注意,全身放松,大腦隻想大臂,不要管身體,反複的練習。這是比較投機的方法,主要是能盡快體會出手臂的沉重感。

  太極拳解密之三:虛領頂勁

  說到虛領頂勁,先講一個小故事吧。前幾年的時候,到公園練拳,看到一個老頭在練太極拳,可是一看總覺得别扭,仔細觀察才發現,這個老頭打拳時總是梗着脖子練拳,就像一個大螞蚱的脖子一樣,脖子往上梗梗的,後來通過了解才知道,這個老頭年輕時在三門峽工地幹活,跟一個大學生學的太極拳,而這個大學生是照着書本學的拳,這才明白,原來是把太極拳的虛領頂勁的要領給理解錯了,造成的梗脖子。

  那莫什麼是虛領頂勁呢?

  這裡說一種現象,就好容易理解了。大家平時在火車站、工地等地方,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或背着重物的時候,這些人在重物的下壓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體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厲害,并且感覺好像腦袋往上頂一樣,這就是虛領頂勁的一種表現。

  看了上面這種現象,就應該明白了,虛領頂勁,是在身體練出沉來以後,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壓)肩部并下壓整個身體造成的,如同手臂提着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體一樣,所謂虛領頂勁,這個虛,就是好象的意思,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造成的一種脖子、腦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現象,這個頂,也是感覺腦袋往上頂一樣。沒有手臂和身體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壓(拉)的作用力,也就沒有腦袋往上的頂。

  在練拳時,不要想着腦袋往上頂,隻要求做到腦袋直、正即可,當練出沉來以後,由沉重感下壓身體造成的虛領頂勁自然的就會出現。絕不能腦袋往上頂,更不能梗脖子。

  前面說道的小故事,由此想到一個拳架,就是“書本架(照片架)”,練太極拳的都知道楊澄普的體用全書,書上有楊澄普的拳架照片,許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或按照照片練拳架,在現代當看到某個人練楊氏85太極拳,尤其是起勢(擡起手臂的定式時能看到手掌心),左棚手(定式時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假如面朝南練拳)),就可以斷定此人是照着書本上的照片(圖畫)學的拳,所以,這裡給定義為'書本架’。

太極拳習練的十大系列核心解密(太極拳習練的十大系列核心解密)3

  太極拳解密之四:意念

  許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其實意念是很簡單的東西。所謂意念,其實就是大腦的注意力灌注到肢體的想法,這裡面包括大腦對肢體的指揮、指令、指示、指引、引導、注意力、關注點、想象等等。身體還要服從、做到大腦的這些想法。比如,你走路端肩膀,朋友叫你把肩膀放下來,你就能夠把肩膀放下來,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受大腦的指揮,肢體服從大腦的指揮,從而把肩膀放下來。

  結合太極拳,比如松肩,從手掌一要動開始,大腦的注意力就要灌注到肩部,使得肩部按照大腦的要求放松,一直引導到手掌停住位置,期間大腦的松的意念不能停。

  由于太極拳要求整體松,大腦一下子注意不過來,很可能産生注意這裡,忘了那裡,屬于丢三落四,這時就要采取“逐漸加量法”。比如長期的松肩,形成習慣後并保持住,這時就要加上墜肘的意念,那麼一出掌就要做到大腦的注意力關注到肘部,隻要手臂一動,大腦就要想象肘部下墜,時間長了,肘部就會有下墜感,結合松肩,肘部的墜感就會更加強烈。

  練出一個地方的松後,必須保持住,才能逐漸加入其他地方的意念,這樣才能循序漸進,不會丢三落四。等于是練出一項,保持住一項,然後再加入其他的意念項目,這樣才能最終練出身體的整體松。太極拳的松,不是自然的放松,而是有意的放松、刻意的放松、甚至是故意的放松,也就是肢體的放松必須經過大腦控制,才能達到太極拳要求的放松。  

  比如手臂自然下垂,是自然放松,但并不能體現肢體的沉重感來,必須加上大腦給手臂放松的想法,才能逐漸練出手臂的沉重感來,這才是太極功夫。

  由于太極拳的松是逐漸練出來的,程序上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哪個地方練出松來,那個地方就會逐漸練出沉來,把練出沉來的地方保持住,然後再練其他地方,隻有這樣,功夫才能逐漸長進,假如從松肩開始練,慢慢的手臂就會覺得沉重,在保持手臂沉重的情況下,再加入墜肘的想象力,将來手臂就會越來越沉,功力就會越來越高,其他地方也一樣。  

  

  太極拳解密之五:雙重

  到現在為止,還有許多朋友認為盤架子時同時出掌就是雙重,這是犯了太極拳的原則性錯誤。

  雙重是有條件的:

  1、必須是推手:

  推手一是練招式的運用,二是練對對方力量的感知,高手對于對方力量的感知非常敏感,功夫淺的人一旦用力,就是犯頂,功夫深的人就可以“見力發力”,把對方給發出去。

  2、必須是功夫淺人雙手(雙臂等)用力頂死:

  功夫淺的人在推手時,有一種本能的頂抗,對方哪裡用力就頂抗哪裡,單手頂抗就是單重,雙手頂抗就是雙重。

  功夫淺的人,用力前推時,與功夫深的人的棚勁相頂抗,由于功夫淺的人用力最大時,力量是在上半身,而功夫深的人的力量是在全身。功夫淺的人用力推,當推不動的瞬間,是被功夫深的人的棚勁接住的,這時功夫淺的人用力達到最大,導緻無法轉換、無法使用腰擋勁,使得力量上浮。而功夫深的人,用棚勁接住後,還可以繼續使用腰擋勁,用力發于跟,催動腰擋勁,發出的剛勁非常大,功夫淺的人就會被發出去。 

  如果功夫淺的人雙手用力前推,而功夫深的人沒有采取見力發力,而是采取柔化的方式進行化解,那麼功夫淺的人雖然是雙手用力前推,但這時就不是雙重。

  3、對于功夫淺的人來說是雙重。對于功夫深的人來說就不是雙重。

  功夫淺的人雙手用力前推,對方見力發力,這時功夫淺的人就是雙重。功夫深的人用棚勁接住對方雙手的用力前推,這時采取見力發力,那麼,功夫淺的人就是雙重。  

  

  太極拳解密之六:勁道

  太極拳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拳架(套路),二是勁道。

  練拳架,不練勁道,隻是一個空架子。

  練拳架,同時練勁道,才能練出太極功夫。

  一般人練拳架,隻練套路,不練勁道,或練不出勁道,那莫這個拳架隻是一個空殼子,就跟簡化太極拳相似。不管練什麼拳架,隻要沒練出勁道,這時都可以認為是空架子。

  什麼是勁道?

  大體上說,就是通過松,練出沉來,當身體帶着這種沉感做動作,時間長了就能練出一種沉勁,就是松沉勁。

  根據動作的不同,又細分為棚勁,按勁等其他勁,這就是勁道,但本質都是松沉勁。

  總體上太極拳的勁又分為上下兩種勁。

  一是力發于脊,當手臂練出沉來以後,手臂是非常沉重的,通過不斷的松肩,就把手臂的沉重,傳導給脊椎,等于是沉重的手臂挂在脊椎上,這時,手臂就會有一種沉重的,同時又向下、向外的撐勁。這種沉重感越練越沉,而且,最主要的是手臂的性質開始改變了,變得又沉又硬,就如同棉裡裹鐵一般。

  當有了這種撐勁以後,脊椎到兩手臂就成為一個開口的圈形,使得脊椎傳到整個手臂有一個向外的膨脹感。

  太極拳要求做動作非常的緩慢的練,慢練的原因就在于此,當緩慢的做動作時,一是為了練出這種沉感,再一個就是在做動作時保持這種沉感,也就是不丢勁,并且還要把這種沉勁越練越足。同時,為的是把肩關節練開,這樣氣就能練到手臂,直到手掌紅等等。由于肩關節拉開,對于治療肩周炎有很好的療效。

  一般人打擊對方時,就手臂而言,基本上都是用拳、肘、這兩個點,而太極拳練出撐勁以後,除了拳、肘、掌、指以外,整個手臂,随意一個地方都能發力。而且,手臂既可以前後發力、也可以左右發力、也可以裡外發力,還有上下都可以發力。

  另一個就是力發于跟,當身體都練出松沉勁以後,這時由于身體是沉的,這種沉勁最終會練到并往下作用到腳底下,造成腳跟對大地的作用力加大,感覺腳往下的踩勁非常大,同時大地的反作用也會加大,當大腿由彎曲往伸直的狀态運動時,腳下的踩勁進一步加大,大地的反作用也進一步加大,這種踩勁就會催動沉重的身體運動,同時加上力發于脊的撐勁,其威猛的剛勁非常巨大,而且,發出的力,非常的冷、脆、硬。

  太極拳要求整,所以,力發于脊,和力發于跟是一體的。

  許多人認為快速出拳就是剛猛,這是非常片面的,隻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沒看到事物的本質。

  太極拳練出松沉勁以後,既可以快速出拳發力,也可以慢速出拳發力,而且是不光是拳頭,而是整個手臂的随意一個地方都可以。

  松沉勁是太極拳的靈魂,雖然有人使用太極拳的招式,但用的卻是肌肉力,也不能稱為是太極拳,因為用力的本質與太極拳不同。

  太極拳解密之七:松腰松胯

  松腰:是方法,開跨:是目的。

  先舉一個例子,南方有一種轎子,叫滑竿,下面左邊一個轎夫,右邊一個轎夫,肩上擡着竹杠子,竹杠子上坐着一個人(這裡說成站着,就如同脊椎一樣),走起來,轎子就會一上一下的起伏悠蕩。  

  先說“移跨”:

  有幾個現象

  一是,當轎夫站的位置距中心的位置近,轎子中心往下悠蕩的幅度就會小,當轎夫站的位置,距中心點遠一些的時候,轎子往下悠蕩的幅度就會大。

  結合太極拳,由于人的大腿肌肉非常的強壯,也最為有力,從感覺上說,大腿的支撐身體的位置在前後褲線内,就如同轎夫距中心點的位置近一樣,造成裆部無法下沉。

  而人的腿,是由骨頭和肌肉組成的,構成了支撐體,從人體的結構上看,骨頭是支撐胯骨的邊部的,也就是支撐在胯骨的外側的尖端位置,但由于肌肉力巨大,造成肌肉支撐在前後褲線的内側,掩蓋了骨頭的支撐,造成無法沉裆,也就阻擋了開跨。

  通過站樁,練拳等的練習,練的是大腿前部的肌肉,由于大腿前部練得肌肉力很強壯,就會慢慢造成大腿後部、胯部、屁股等的地方的大塊肌肉慢慢放松,先是這些地方的肌肉放松了,大腿前部的肌肉力的面積加大了、也強壯了,這時,再慢慢放松大腿前部的肌肉的用力面積,這時就會造成前後褲線内的支撐點,慢慢的往大腿的骨頭上轉移,最終由骨頭支撐住胯部,等于支撐的位置,由褲線的位置,轉移到胯骨的外側,而大腿前部用力的肌肉力,從而成為輔助的支撐。由于支撐點轉移到胯骨的位置了,支撐點遠離中間,從而使得裆部能夠下沉了,這就是沉裆。

  結果就是,腿骨上頂着胯骨,胯骨下壓在腿骨上。

  那麼,把大腿肌肉力的支撐,轉移到大腿骨的支撐胯部的形成,我在這裡,說成是移跨。

  開跨:

  滑竿,是由兩個轎夫擡着的,當一個轎夫不擡了,放下了,就會造成滑竿的傾斜,傾斜到一定程度,又由于上面坐着的人的重量下壓,滑竿就會在擡着的轎夫的肩膀上往下滑動。

  結合太極拳,當身體後座時,一條腿承重,一條腿虛放着,由于腰以上也放松,越放松越沉重,脊椎帶着整個上身就會下壓在跨體的中間,由于腿骨上頂在跨的邊部,脊椎與腿骨,形成下壓與上頂位置的錯位,在上下不是一條線的位置上,一個下壓、一個上頂,時間長了,造成胯骨的傾斜變形,跨與腿骨之間,慢慢就如同裂開一樣,在胯骨與腿骨之間的,微微的能夠左右的移動。這是胯骨的左右移動開跨。那麼裆部就會随着胯骨的傾斜變形而往下走。

  再說前後移動,從人體的側面看,脊椎在胯骨的後面,由于不斷地松腰,身體練出沉來,那麼腰以上的重量,就會往下壓在腰部,腰部放松,身體重量就會順着腰,往下接着下壓、沉墜,就會造成身體在胯部的後面往下壓,時間長了,胯骨,就會随着身體的下壓而變形,慢慢的,就會造成胯骨與腿骨,在前後的位置上移動,這就是胯骨前後的移動的開跨。

  再說裆,由于脊椎下壓在腰部,腰部放松,身體重量就會順着腰,往下壓着尾椎,由于尾椎是往内收的,那麼,就會造成尾椎,往裆部的前卷,這就是鏟裆。

  總體上,胯骨前後、左右都能活動了,這就是開跨,在感覺上,胯骨突出的位置,有又酸又脹的感覺。

  活跨圓跨:

  胯骨,能夠前後、左右活動了,還不算完,由于還有轉換等動作,比如後座以後,再轉換成轉體等動作,等于是胯骨的前後的開,移動到極限後,再轉換到左右的開,胯骨在腿骨上走了一個弧形,很有可能會造成咯咯愣愣的颠簸的感覺,也就是不潤滑,這是因為,胯骨周圍或附近,有許多肌肉、脆骨、大筋等等,這些東西雖然變得放松了,由于松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松的程度小的,會阻礙胯骨的轉換,那麼,還要不斷地練,把這些阻礙轉換的東西給磨掉,使得胯骨轉換時,變得非常潤滑,将來,還要練到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動範圍不斷加大,胯骨能在腿骨上畫圈,這時,就是活跨圓跨了。

  由于開跨後,裆部沉下去了,由于肚子是軟軟的肉體,那麼裆部的下沉,就會帶動小腹的下沉,也會帶動肚子下沉,就會往下落到沉下去的跨上,這時等于胯骨在托着肚子,又由于活跨,在做動作時,由于兩跨之間的轉換,肚子就會随着跨的轉換而轉動。

  太極拳說,内動大于外動,其實,從根本上說就是胯骨在腿骨上的活動範圍的的加大,當四肢動作定型後,以後就會保持不變了,但胯骨,由于不斷地練,開的程度越來越大,從感覺上覺得大于四肢的動作幅度。

  從感覺上說說開跨的過程

  斷裂:

  當跨剛開時,沒開時感覺跨與腿是長在一起的,開了後,感覺是一塊冰,突然斷裂開了,上面的冰,慢慢的感覺能夠在果凍一樣的肉體裡移動。(這一點因人而異,我本人也是左跨有這種感覺)

  挖坑:

  開跨後,比如左腿後座,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左側,在往右,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比如右腿後座,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右側,在往左,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比如馬步狀态,感覺如同一個人站在身體後側,在往前,用鐵鍬往地下挖坑。

  這個坑,越挖越深,肚子,随着這個坑的深度而往下落。當肚子落到這個坑裡,做動作,肚子就會随着動作轉。練到這一步,就算把肚子的氣練出來了,平時不太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來。這裡說一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來說明一下肚子的氣功:  

  有一次單位開會,開完會,大家一起下樓,我跟前面的一位同事鬧着玩,一邊下樓,一邊拍了同事肩膀一下,由于同事比我矮一個台階,他回身就照着我的肚子就是一拳,由于等于是前後左右都是人,也沒地方躲,并且手還在同事身體的上方,也來不及用手去擋,主要是來得突然,餘光看着同事的拳頭就要打到肚子了,心裡一急,嘴裡不自覺的輕聲啊了一聲,在同事拳頭挨到肚子的一刹那,就覺得肚子像汽車的安全氣囊一樣,瞬間膨脹起來,同事的拳頭打上肚子以後,自己感覺肚子就像一個膨脹的皮球,往外有彈勁,也不疼,後來同事見到我,就說我肚子硬。以前并不知道,肚子的練出來氣是怎麼回事,通過這件事,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後在故意的找這種感覺,卻又無法找到了。

  鏟勁:

  加上腿以後,感覺地下這個坑,如同一口大鍋,被兩根柱子給支起來了,而脊椎和這口鍋,就如同一把鐵鍬似的鏟子,脊椎就是鏟子的木耙,兩跨到裆,形成鐵鍬前部的鏟子,豎在這口鍋的裡面後延處,當後坐到位時,由于前腿的不承重,這口鍋被後腿的一根柱子支撐着,就會造成這口鍋往前的傾斜,等于是後邊高、前面低,當往前弓步時,感覺這個鏟子,從後邊的高出,往前邊的低處在鍋裡鏟,這就是鏟勁。

  總體上,胯部一直都有往外又酸又脹的的感覺。

  太極拳解密之八:太極氣功

  我贊成這樣一句話:氣為血之師,血為氣之母。氣賴血養,血靠氣行。這句話,說出了氣與血的關系,也說明了氣是存在于血液當中的。

  說到氣之前,先說幾個概念。

  一是:沉降。當人在拿大頂、站倒立的時候,一會就會把臉憋得通紅、變紫,這說明血液在人體内,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脹。人在運動中,人體内部溫度會增高,血液的溫度也會增高,就會造成血液的膨脹,同時,血液就會造成壓力的增高。

  三是:壓力往弱的地方釋放。當人在運動時,比如跑步,會變得臉色通紅。由于運動,造成血液溫度、壓力增高,又由于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壓力,無法往肌肉裡釋放,就會反而往上,就是臉部這個肌肉力小、壓力小的地方釋放,所以,才造成的臉紅。

  四是:通透性(通暢性)。上學時都做過實驗,就是在一個玻璃杯裡,放進去許多黃土,然後在倒上水,就會發現,水往土裡滲透的很慢。當改成沙土時,水滲透的很快,那麼,把黃土與沙土的滲透能力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沙土的滲透能力很大,這裡就叫通透性強。

  下面就結合我自己在練拳當中,練出來的感覺和現象對太極氣功進行分析和說明。

  練太極拳,幾乎練出什麼東西,都是有感覺的,最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感覺。

  練太極拳,是由上而下練出沉來,同時氣也随着沉慢慢練出來的。

  先說手臂:

  當手臂的肩關節松開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麼手臂就逐漸的感覺沉重、膨脹,越練感覺越強烈,練到一定程度,手掌就開始變紅,手掌感覺有針從肉裡往外紮,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紅、變紫、變青,後又回到紅色。

  這個過程說明,運動造成血液的壓力增高,又由于肉體松,變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麼血液,就會往手掌的方向運動、釋放,所以,手掌就變得通紅(如同跑步臉紅的原理一樣),那麼,手掌有針紮的感覺,是氣在打通毛細血管,說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氣遇到的阻力減小,使得氣的傳輸容易,速度也快,那麼,氣才能順利的達到手掌,才能有針紮的感覺。

  練出手臂沉來以後,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時,會感覺小臂裡有一個小球,随着脈搏沖撞手腕的脈搏處,非常難受,所以就改為直着手腕做勾手了,過了這一段時期,這種現象就慢慢消失了,身體其他地方沒有這種感覺。

  說明做勾手,給了氣血的通暢一個阻力,所以,氣血走到這裡才形成沖撞。

  再說身體:

  手臂練出氣來以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練出身體的氣,說明身體的氣很不好練。

  練到身體時,開始覺得在胸部的中間,與心髒平的位置,往裡有5公分的地方,感覺裡面長了一個如同棗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練長的越大,最後如同一個小蘋果一般大小,當時給吓壞了,趕緊問師傅,師傅說沒事接着練,我雖然接着練,但心裡很不踏實,而且越練,這個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窩,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與肚子的肉體結合處時,這個小蘋果,如同一個灌滿了水的氣球,突然爆裂,把裡面的水,給灑在下面的肉體上了,這時一下子感覺肚子的肉體很硬,因為上面感覺是水,由于有比較,所以感覺肚子的肉體像冰一樣硬。慢慢的,肚子的肉體的冰,慢慢的從上面融化,融化的冰,變成水,等于冰在托着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當融化到小腹時,我還想,這可能就是太極拳所說的氣沉丹田吧。練到這裡,在做動作時,肚子就會随着動作的轉動而轉動。  

  練到小腹以後,我當時還想,小腹下面是雙腿,不知道這個冰還能不能往下融化,即使往下融化,下面是兩條腿,那麼怎麼進行分叉融化。結果,跟本就不用管,冰化到小腹下,會自動進行分叉,接着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間時,師傅說,你已經松到腿上了,我很奇怪,師傅能看出來,也是為了考驗師傅一下,就問,您說我松到哪了,師傅在腿部一筆劃,你松到這裡了,我當時就說,您看出來了,我确實感覺松化到這裡了。以後,會練到腳底下為止。

  後來,回想起身體練出氣來的過程,明白了,胸口裡面感覺長瘤子,是由于這個地方距離心口最近,心髒給出的血液的壓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間裡面開始最先松,使得氣血能夠往這個地方釋放、膨脹、并且彙集到這裡,由于瘤子漲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于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這個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過這個練出氣來的過程可以看出,肉體松,給血液膨脹的壓力往肉體裡的釋放創造了條件,同時,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脹後的氣血下面僵硬的肉體慢慢的融化。

  練到腳下以後,肉松以後,使得肉體的通暢性增加,使得氣血能夠在肉體裡順暢的通行,就是拳論所說的氣遍全身了。那麼,這個融化的過程,就會感覺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

  一般人談論太極的氣,就會拿出拳論,照本宣科,人與亦雲,斷章取義,湊出一篇大論,其實這隻是自欺欺人而已。太極拳的氣是練出來的,必須經過練出來的過程,才能體驗出太極的氣。

  太極拳是一種放松運動,該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盡量用最小的力,不該用力的地方就放松,那麼,不用力的地方的放松,就給氣血通暢性創造條件,當氣血沒有阻力了,就能達到氣遍全身。

  說完氣,我再說一下呼吸。

  所謂腹式呼吸,是身體練出沉來以後,肚子會下沉,就給肺部的縱向擴張創造了條件,由于肺部的四周是胸腔,肺部被胸骨所包圍,在放松情況下,無法橫向擴張,那麼,由于腹部下沉,就給肺部的往下的縱向擴張呼吸騰出了空間,所以,才是所說的腹式呼吸。

  呼吸,是根據身體的需要,會自動進行配合的,而絕不能人為的進行控制。

  以後,再有人說:動作要配合呼吸,或呼吸配合動作。你就哈哈一笑,換台、斷網、走人。

  太極拳解密之九:傳統楊氏太極拳  

  有位網友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說有一個人,通過網上播放的視頻,找到一位所謂的楊氏大師學太極拳,一見面,就跟大師說:我一看您打拳的視頻,就覺得您有真功夫,這位大師誇贊的說道:你很有眼光。

  我在這裡提醒初學者,你要是通過拳架的視頻,就看出一個人有沒有太極功夫,你就不是初學者了,你至少達到宗師級的水準了。

  現在許多人明白簡化太極練不出東西來,開始學習傳統太極,就楊式太極拳來說,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楊澄浦傳下來的傳統楊式太極拳,這個問題,始終困擾着初學者,下面我就講一下什麼是真正的、楊澄浦傳授下來的傳統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俗稱正路子,或稱大架子(到南方以後的稱呼就不說了)

  傳統楊式太極拳,雖然是一套拳,但表現形式又分為母體架和拳架兩種。

  一是,母體架:是核心架、原體架、基礎架、或者說功力架。

  這套拳架,是傳統楊氏太極拳的核心,其表現形式,充分體現了球、圈、園、弧等等,構成了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母體架。

  真正的楊澄浦的弟子,必須由楊澄浦手把手傳授這套母體架,這樣,才學到了楊式太極拳最核心的東西,非真正的弟子,根本就不教。如果教的話,等于教兩邊,先教母體架,然後不斷地校正,再教拳架,又不斷地校正,很累很麻煩。

  學楊式太極拳,必須先學這套拳架,這套拳架是母體,更規範,也更容易練出内在的東西,當練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師傅指引着練後期的拳架。

  二是,拳架:是由母體架,演化出來的拳架,是母體架的擴展、放大,變化。

  練到拳架,就偏重于發力了,必須把母體架練出一定的功力,才能學拳架,動作是由母體架演化到拳架的,但絕不能脫離母體架的範疇,也就是說,母體架的動作是原本的點,也就是出發點,從出發點出發的手腳動作等,才是正确的動作。

  比如,摟膝傲步,摟膝是怎麼來的,是由母體動作演化出來了,這樣才是真正的摟膝。

  母體架注重練出勁道,拳架注重發出勁道。

  假如,沒學母體架,而直接學後期的拳架,第一,不是真傳,第二,動作變形的非常大,那麼錯誤也就大。

  由于先學母體架,這是本,那麼以後即使學後期的拳架,由于不脫離本,即使練錯了,也可以再回到母體架上來,這樣就不會犯多大的錯誤,并且知道怎樣改正。

  假如不學母體架,直接學後期的拳架,由于脫離的本,一旦練錯了,就像斷線的風筝一樣,沒有母體架的束縛,就會随風飄蕩,造成練成什麼樣的都有。由于學拳者會把後期的拳架,當成原本的架,等于脫離了母體架這一步,直接走到第二步,那麼在後期的拳架上要是再接着練錯了,就會錯到第三步、第四步,造成變形非常大,練出内在東西的希望也就越來越遠。

  練楊式太極拳,有四個要求。

  一是,不許亂動。

  二是,直接了當,一步到位。

  三是,不許加入額外的動作。  

  四是,不許加入自己的想法。

  下面用我學的拳架,在這裡指出一些人常犯的錯誤吧。

  1、起式,擡起手臂後,往回拉一下再下按。

  這裡多了一個回拉,這一個多餘的回拉,立刻就把下按應該練出來的功效給拉沒了。

  陸續的有網友找到我,讓我指點一下拳架,幾乎都問到起式的下按是幹什麼用的,我就讓網友伸出雙臂,用下按,從上往下一拍網友的雙臂,網友就如同皮球一樣跳了起來,這就是下按的功效。當然,也有拍不起來的時候,前幾天有一位網友找到我,我開門一看,好家夥,比我高半頭,寬一半,又厚一半,就沒拍起來,說明自己還有練得不夠深的地方。

  但是,練下按,必須直截了當的下按。

  太極拳,練出什麼東西,能達到什麼功效,不用别人說,練到一定程度,自己自動就會知道的。

  2、右抱球。

  有的人先要往左甩一下雙手,再往右甩雙手,再往前甩,成為棚,身子還往右轉。既違反了直接了當,又增加了額外的動作。本來動作嚴謹、規範、要求都非常高的動作,給練成甩手操了。

  抱球,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抱球,一是手掌抱球,二是手臂和胸口,要圈着球,這兩個同時達到要求,才是真正的抱球。

  練出開跨沉裆以後,這個球,左右在兩臂的内側圈着,球的後面被胸口輕輕地推着,而下面,是在小腹。

  太極拳分為外形的球,和内在的球,如果外形的球都不對,那麼,能不能練出内在的球,就可想而知了。

  3、左棚手

  許多人左棚手,都是身子朝向西(背北朝南練)為什麼要朝向西,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推手,也沒有身子朝向西棚的,跟推手對不上,那麼,肯定是不對的,有一天在書上看到楊澄浦的拳架照片,一下子明白了,毛病沒有出在楊澄浦身上,而是出在攝影師身上,也就是說,楊澄浦的左棚是身子是朝向正南的,但這時,攝影師并不會太極拳,不知道定式在哪,這時沒有按下快門,而是等楊澄浦開始轉向左抱球的半途,給拍下來了,造成楊澄浦左棚手照片的定式,是身子朝向西的,那麼,許多人按照照片進行學習,或進行校正,才造成左棚手斜着身子。(以上隻是我個人的推測,由于我學的拳架,左棚手必須胸口朝向正南)

  因為從内在來說,就是跟球有很大的關系,一旦身子朝向西,無法練出前弓步的開跨,不開跨,内在的球,根本就練不出來。

  下面說說正确動作:

  1、起式,擡起雙臂,必須直接下落,腿停,手臂必須到位停住,即使不同時到位,也不許再調整一下。(要是總調整,就影響了整,就太極拳來說,最不好練的,一是沉,二是整)

  2、右轉體抱球,身體、雙手,直接往右走,重心一到停住,其他地方必須到位停住。

  抱球,這裡有接力、化力、蓄力,又有上護頭、下護身的意思。

  3、右抱球定式,手掌抱球,同時手臂和胸口同時圈住球,同時完成到位,到位,就是抱好了球停住以後,擡腿、邁左腳時,身體紋絲都不許晃動。

  4、左棚手,胸口逐漸朝向正南,左手臂,從下、往前、往上,到達稍高于肩,膝蓋停住,手臂必須停住。

  從球的感覺來說,胸口慢慢推着胸前的球往前走(注意手臂與胸口的對應關系),而手臂,如同這個球的表面的下面、前面有塵土一樣,用手臂的衣袖和手,從、下、前、上,在圈着、并擦這個球表面的塵土,而右手,走了一個近似于起式的下按。

  本來不想寫這篇文章,因為可能會引起争議,由于師承不同,教的也不同,造成學的也不同。

  比如,就弟子來說,都是弟子,有入室弟子、入門弟子、挂名弟子、記名弟子、學習班弟子、大幫轟弟子,那麼教起來,也分為手把手教、真心教、糊弄教,湊活教、随意教等等,都是教,學的東西不一樣,結果肯定也就不一樣,對太極拳的理解也不一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造成現在說法很不一樣。

  假如您對我這篇文章有意見,我隻是把我學的東西,和練出來的東西給說出來了,至于對不對,本人不争論。

  太極拳解密之十:太極内功  

  太極拳的文章成千上萬,但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回避一個問題,就是都不說太極内功練出來是什麼樣的,也就是都不說練出太極内功有什麼感受。就給一些濫竽充數的假大師創造了騙人的條件,使得初學者上當受騙,有些假大師甚至賊喊捉賊,其實是掩蓋自己的騙人的真相而已。

  注意:太極内功,練出什麼來,都是有感受的,這些感受才代表了真正的太極内功。

  沉,是太極内功的基礎、平台,沒有練出沉,絕對練不出太極内功。

  有人可能會問了,有的人,尤其是某些所謂的大師,沒練出沉來,也能發人。

  我在這裡鄭重的提醒太極愛好者,練太極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盤架子,必須正确的拳架,才能練出太極内功,也就是過程正确,結果才能正确,錯誤的過程(拳架),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結果(内功)。

  第二部分,就是推手,假如拳架不正确,或幹脆不練拳架,能不能直接練推手,明确的說當然可以。那麼能不能練出發人,明确的說也能練出一定的發人。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種發人,隻是太極拳最粗淺的,最皮毛的、最不幹脆的發人,往好了說,隻是太極發人的一些技巧而已,可以說,甚至都達不到太極的力發于脊。一旦這樣的人,穿上一身太極的行頭,自封為大師,大作宣傳,其欺騙性非常巨大,這一點初學者一定要注意。

  有的網友說,某某某大師說了,不應該練出沉來,練出沉來就僵了。呵呵,這個大師,是真大師還是假大師,您自己琢磨吧。

  以前回答網友的提問時,回答過内功的感受,今天從新整理出來,形成太極内功,進行單獨發表。

  原則上說,練太極拳的内功感受是随着練的程度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

  就說松肩墜肘的感覺吧

  當肩關節開始松開,就會慢慢的覺得手臂發沉,并且慢慢的膨脹,感覺如同手臂綁着沙袋,随着肩關節松開的程度越大,沉重感就會越大,做動作時就會感覺沉重、很累。

  在這裡,盡量從上往下說,因為練出内功,也是從上往下練出來的。注意:每一項感受,至少有3-4個月的強烈期,然後慢慢的消退,有些感受,是長期有。

  1、感覺手臂開始有沉重感,并且越練沉重感越強烈。

  2、感覺手臂的膨脹和手掌的膨脹。

  3、某些動作,如抱球,感覺如同真的抱一個氣球,兩手臂之間有彈性。

  4、手掌開始通紅,嚴重時變成青、紫色,後回到紅色。

  5、手掌或手指,如同有針從肉裡往外紮,同真的針紮感覺一樣,嗖嗖的有疼感(至少要紮3-4個月)。

  6、做勾手時,感覺有一個小玻璃球,随着脈搏,順着手臂撞擊手腕的脈門(也是3-4個月)

  7、感覺手臂變成壘球棒子,小手臂粗重,大手臂細輕,通過環,吊在肩膀上。

  8、某些動作,感覺手掌是一把沉重的鐵鏟子,手臂是鏟子把。

  9、做按時,感覺手臂裡各有一個小繩,系在嗓子的左右扁桃腺上,手往前伸做按時,感覺這兩根小繩在拉動扁桃腺。由于手臂練出沉來以後,這種沉會拉動到脖子根部,就會把脖子拉長,就會拉動脖子内部的器官,那麼,就會拉動扁桃腺。

  10、做左輣手時,感覺手臂骨頭上面的肉體,往下壓在骨頭上,骨頭下面的肉體,會往下拉墜着骨頭。

  11、做左輣手時,感覺手臂在往前擦一個球的下、前的球面。

  12、抱球時,感覺雙臂在圈着一個球,球的後面靠在胸口上。

  13、感覺穿着一個沉重的沙袋背心,脖子根部以下,往下沉、墜。

  14、從肩到脊椎,之間的肉體,變成膠皮狀,并且有酸累感。

  可以說,有的感覺短一些,有的感覺長一些,此起彼伏,不斷湧現。身體在練出沉來的過程中,同樣會有不同的感覺、感受。

  1、感覺渾身綁滿沙袋,感覺非常沉重,很累。

  2、如同站在齊脖深的水裡做動作,感覺有阻力。

  3、如同渾身綁滿皮筋,感覺做動作非常費力。

  4、胸口中間,感覺裡面長一個瘤子,越長越大,以後會慢慢的往下走。

  5、如同身體像冰一樣,感覺從上到下,慢慢的融化,化的部分感覺變成水,沒化的部分感覺是冰,感覺冰在托着水,并逐漸的向下融化(氣練出來了,有脫胎換骨的感覺)。這一點可參看,太極拳解密之八:太極氣功。

6、跨關節逐漸的練開了,逐漸的感覺胯部的滑動性增加了。

  7、做動作時,感覺肢體一下子就滑動到位了。

  8、感覺肚子會随着動作轉。

  9、腳下的踩勁特别大,感覺能把地下踩一坑。

  10、腰胯漆腳沒磨好的地方,感覺坐汽車裡,走在一些警示線的地方,有一種咯咯愣愣的颠簸感。

  11、練開跨時,感覺跨部向外又酸又脹(開跨必須有這種感受)。

  12、感覺腿和跨,如同一個要散架的凳子,身體坐在凳子上忽悠忽悠的練拳(中正安舒)。

  13、腰與跨,如同兩跨之間是一口鍋,腰裆感覺是一把鏟子,往前去的時候,如同用鏟子在鏟鍋裡的菜(腰裆的鏟勁)。

  14、後座時,感覺坐在一個雞蛋粗的木棍上,非常穩當(骨頭的支撐)。

  15、幾乎所有的動作,都感覺有球的存在,根據動作的不同,球的形态不同,位置也不同。

  16、開跨後,感覺以跨尖為支點,能感受形成的杠杆力。

  17、開跨後,腰、跨、裆的旋動,能感受形成的螺旋。

免責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與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删除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文中介紹的功法,請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練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