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今天是陽曆的三月三十一日,離2021年的清明小長假不到一周時間。仲春與暮春交彙之際,旅行計劃也被許多人提上了日程。不過在激動之餘,這一天也是全國最大規模的祭祖日,外出務工的人都在這一天回到家鄉,為逝者送去祭品,固守自己的那份孝心。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逝者的離去并不是真正的離去,而是去往了另一個世界。清明既然是同另一個世界的人打交道,民間自然也是流傳有許多的說法和禁忌。比如這句“清明上過五代墳,子孫後代出貴人”,它是什麼意思?在今天還有沒有道理呢?
五代墳,出貴人字面意思理解,清明這一天上過五代墳的,子孫後代一定是出了貴人的。
五代關系:高祖父、曾祖父、爺爺、父親、自己。每個人按23歲生子來算的話,一個五代傳承需要115年。看似時間不久,傳下來卻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現在大多數墳墓都是鈎機挖掘人工填埋,很大程度上會不實在,加上雨水的侵蝕,即便我們每年添土那也很難超過20年。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例外,如果這115年裡将高祖父的墳墓都傳承了下來,那可見這個家族凝聚力是多麼的強?比如古代的一些大戶人家,皇室貴族的成員,他們的墳墓都是派重兵把守,才得以有後來的完整。一般老百姓,到三代也基本上就沒了蹤迹。
那些墳墓消失的,一般也都會在家中祭拜,但這種情況是指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在古代人的觀念中,隻要後人有成就,一定是老祖宗在另一個世界保佑來的。既然這成為了現實,那就必須向他們報喜或者表示感謝,希望接下來的事業中可以順風順水。
從這個角度出發,這不都是富人貴人嗎?你見過哪個老百姓,整天在家裡祭拜五代老祖宗的?天天信神敬鬼的,那對象也是其他的神仙,不可能是自己的老祖宗。久而久之,慢慢也就有了這句俗語“清明上過五代墳,子孫後代出貴人”,這樣一看好像好挺有道理。
祭不過三代之所以到第三代就沒了蹤迹,是因為還有一種說法:“一墳管三代,一墳旺三代”,老祖宗的墳墓隻與接下來三代人的運勢有關,就算在另一個世界保佑,那也隻會讓三代人運氣旺盛。超過三代都與我無關了,我還在這拜啥呢?
咱們從實際角度出發,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以“小家”為單位,“樹大分叉,人大分家”,即便就讓你祭,你能找到嗎?從支脈上來看,全國人都是一家人,隻要過了五服,基本上也就是陌生人了。連人都不認識,還在那上墳呢?就算知道在哪,我估計清明這一天時間都不夠吧?
品史君說如果真要品史君來說的話,我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成為“參與者”。其實我在最初是持中立态度的,因為一方面這些說法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站不住腳,另一方面這些俗語流傳到今天那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信則有不信則無,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可後來為什麼發生轉變了呢?
前天我在評論區看到這樣一條留言: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還在這講傳統文化,搞笑呢?這樣說法似乎并不無道理,但我們有沒有想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曆史中,曾遭遇過無數次外族入侵,那為什麼還能重新屹立在世界東方?
難道是特有的服裝?如果是漢服,那為什麼它成了一種藝術,隻有少數人在穿?那是因為特有的語言?如果是語言,那為什麼英語成了所有人學習生涯中的必考科目?中國之所以一直被稱為中國,我們之所以被稱為華夏兒女,也正是得益于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文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斷湧入,許多人都開始過起了洋節,品史君并不反對。但希望諸位在過洋節時,都不能忘了這個“根”的存在。不管時代如何演變,它流淌的中華血液不會改變,它蘊含的中華精神不會替代,它挺直的中華脊梁更不會彎曲,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