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18年b站财報表

18年b站财報表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09 08:05:29

1. 基本數據

一個層面的數據是:B 站的月活超 3 億,日均活躍用戶在 8350 w(不是峰值,是日均)。

前陣子跟朋友聊 B 站,他說卡在 5000 w 的 DAU 停滞不前了。目前看其實并沒有,已經在 8000w 的量級。照目前的速度年底大概率能破億。

同時,用戶日均使用時長在 89 分鐘,差不多就是一部電影、10-20 條視頻左右。日均使用時長雖比之前略有下降,但不意味着用戶在 B 站看的視頻更少了,因為數據顯示,Q2 B站社區整體流量同比增長48% 。這應該主要是 Story (豎屏視頻)的影響,使用戶在一定時間内能看的視頻數量增加了。

第二個層面的數據是:story(豎屏視頻)的浏覽量增長 4 倍,播放量占總播放量的比例已接近 1/4,這還挺誇張的。有 1/4 的内容消費已經是劃劃劃的形式了。

接下來說說個人視角這些意味着什麼。

2. Story 是内容效率提升,不代表是進軍短視頻賽道

有朋友看到 B 站做 story 就已經 high 了,評價視角都是,原來做來做去還是跟抖快競争啊。抖音這麼厲害,所以其它短視頻都得死。

實際情況是,視頻号活得好好的,小紅書的短視頻流量也日漸攀升。當然也完全不影響抖音的大盤。這幾家壓根不是在所謂一個賽道。

抖音是内容平台,核心價值是通過算法找出最好的内容。創作者隻要有好内容就能在平台卷出來,消費者總能在這裡找到最過瘾的 kill time 的内容。而小紅書和 B 站的邏輯并不是這樣,他們是依賴現有用戶群體做形式上的疊加、内容的豐富,而非進入新的賽道。

小紅書和 B 站有所謂社區氛圍,就是在說他們原本的社區内容需求可以在新載體上釋放。比如在 B 站你關注 up 主精心制作的長視頻,同時也可能喜歡他的生活 vlog,又或者對他們的一些邊角料和花絮的片段也很感興趣。都還是建立在同樣的關注關系上的。

B 站電話會裡睿總也明确說了這一點:

可能過去新的UP主要漲粉,隻能磕一個又一個大部頭的視頻。現在除了像原來這種,死磕大部頭的方式,還能發一些比較輕的視頻,這些視頻集沙成塔來幫助他在一開始低粉的時候漲粉。這個對于UP主來說是增加的選擇,這對低粉的UP主也是更友好的。

同時也提到了,在 Q2,60% 的新增百萬關注的 up 主是受益于 Story。

社區氛圍會參與淨化短視頻的内容風格。抖音是内容平台,不關心創作者品牌(下面會講到),更關心的是消費者喜歡就好,因此對梗的原創性、對創作者的調性風格關注不多。而在 B 站,不能抄襲會變成很嚴苛的創作條件,會延續到在 story 上的創作。

18年b站财報表(從B站财報聊聊)1

小紅書也類似,實用性的内容用短視頻呈現,是圖文内容上的補充,跟抖快的短視頻完全不同(參考 跟蘇青陽聊聊小紅書和社區産品)。提供新内容形式,其實也是内容匹配效率的提升。

從 B 站的數據上看,story 目前也沒有侵蝕橫屏視頻的播放,算是一塊增量的部分。短視頻是用戶在新場景下的延伸,而不是對過去内容平台的替代。所以說 B 站并非在抖快化, story 豎屏視頻跟 OTT(互聯網電視)和直播一樣,是形式上圍繞同批用戶需求的延伸。正所謂人是需求的集合,對同批人滿足更多的需求正是 B 站在做的事情。不是表面形式相同就一定是同個賽道的,比如沒人說即刻競品是微博、小宇宙競品是喜馬拉雅。

3 B 站是做「用戶群體」的生意,不是做「内容」的生意

B 站在每次開拓新版塊或者拉入新用戶的時候,優先考慮的是「要服務哪些人」而不是「要做什麼内容」。這種微妙的區别會衍生出很大的差異。前者是:同樣的一批人,喜歡二次元和鬼畜,如今初入社會,需要财經知識職場的内容,于是如此切入,考量的風格調性和運營手段就截然不同。

現在來看,哪怕一定程度破圈,B 站的用戶群體依然很鮮明,就是 95 後、Z 世代。近期跟朋友聊天,都在關注垂直人群怎麼做産品乃至生意,B 站算是垂直人群裡用戶量最大的平台了。類比潮玩社區、潮鞋社區,乃至黑膠、小衆音樂、三坑等等,都屬于明确垂直的用戶群體。

在做人群生意的朋友,無一不看好 B 站,哪怕如今商業化确實不明朗。因為他們也都洞察到或者經曆過垂直人群的價值。「做人群」未必是充要條件,但肯定算是必要條件,畢竟如今這局勢,真的去跟大衆人群的内容平台(抖快微信)去拼,就是死路一條。差異化的反而是人群生意。就像未來不會再有寶潔(滿足大衆需求),但會有很多 Lululemon(滿足人群需求)。

B 站的用戶群體還有個顯著的價值,就是足夠年輕,且都還在成長,消費能力是日漸提升的。

另外,B 站體現出來的社區氛圍是約等于豆瓣和早期的知乎,大于目前的小紅書的。主要體現在有自有文化(造梗能力很強)、有進入門檻(多方面的知識),以及關注網絡。這點依然很堅固。

18年b站财報表(從B站财報聊聊)2

(我最近在追的@木魚水心 的水浒傳解說系列,這個系列甚至都延伸出了大量的内部梗:比如「按住劉歡」——好漢歌是片尾曲,借此表達結尾時的不舍)

4 創作者的流量邏輯和品牌邏輯,互為補充、不可替代

觀察各個内容平台、内容社區多年,也做自媒體有年頭了,目前的體會是,它們分為流量邏輯和品牌邏輯,而且不是主管運營造成的,往往是客觀條件限制出來的。

比如抖音作為短視頻内容平台,就是唯流量驅動的邏輯,一切是以多曝光、用戶多消費為核心的 。這種平台的核心要素是「内容」而不是「人」。你做出好的内容來,就是受歡迎的,就有利可圖;做不出來的第二天,平台就把你一腳踢開。所謂和菜頭說的「賽博佃農」。

比如 B 站作為長視頻平台,就是更接近品牌邏輯,是由「好的創作者」驅動的。你曆史做的好的内容,可以構成平台和用戶對你的信任、構成好的關系網絡,可以在積累和沉澱的基礎上打造個體的品牌。這種品牌的價值創造是前期效率低、但半衰期很長的。

用幾個側面也可以證實這種邏輯。找朋友問在抖音能記住的創作者,可能說出兩三個印象深刻的就不錯了,我們在浏覽的 80% 都是素人創作的。反過來問 B 站能記住的創作者,往往能列出很多。在各個社交媒體上分享的,也多是 up 主,少見有人分享抖音作者。

造成這種境況背後有很多原因,跟平台的内容分發方式、運營策略都有關系,這些不展開說。

回到主題,B 站的創作者價值是獨特的。并不像很多簡單粗暴的分析邏輯講的一樣,抖音才是商業化唯一該去的地方,B 站就都在為愛發電雲雲。實則 B 站由于良好的品牌效應,很多 up 主的品宣公關廣告費用,可是賺得不少,且比抖音那種做佃農,更踏實安穩。畢竟關注者都是知道自己、認識自己、信任自己的,是「屬于」自己的關注者。

圍繞這種品牌邏輯,story 的商業化倒是更有想象空間的。内容變短、成本變低,創作者而言可以是一種輕量的品牌效應的商業化方式。story 的消費提升,平台也會更有利可圖一些。

18年b站财報表(從B站财報聊聊)3

(離開了兩年的@巫師财經,也重回 B 站。)

先簡單說這麼多吧。B 站的用戶、創作者和目前的消費匹配效率都是樂觀的(story 代表的不是新模式,本質是提升内容匹配效率)。商業化就不多評價了,還在探索是衆所周知的,也有不少評論了。

大多數财報解讀都在說數字、講虧損和商業化的問題。我還是希望有更多從用戶視角看到的東西。未必是支撐我們可以演算 B 站接下來會怎麼樣的堅固論據,但至少還是可以否定掉單純用「短視頻打不過抖音」來定調的說法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