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挂燈籠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充滿節日的氛圍。 燈籠是起源于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制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漢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樹上挂滿紅燈籠。圖/劉太平
紅燈籠營造出喜慶氛圍。圖/劉太平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大紅燈籠高高挂。圖/劉太平
樹枝上紅燈籠點綴。圖/劉太平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挂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
用以慶祝新年的紅燈籠。圖/劉太平
火紅的燈籠寓意喜慶。圖/劉太平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