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秋,24歲的周華(化名)就興奮地在微信群裡組織起垂釣活動。很快,三四個好友響應,計劃周六一大早趕往附近水庫,利用周末盡情享受釣魚的樂趣。
一年前,周華在朋友的帶領下迷上了釣魚。當魚餌入水後,人坐在岸邊靜待魚上鈎的那一瞬間,他立即愛上了這項悠閑的慢節奏運動。
從傳統釣到懸鈎釣,周華樂在其中。
不過,釣魚裝備也“燒錢”。在周華的購物清單上,詳細地記錄着每一筆開支:3根魚竿,每根400多元,多款魚鈎差不多200元,釣箱600多元,加上防曬衣、釣魚凳、釣魚傘、取鈎器、魚餌等裝備,一整套裝備花了三四千元。
“我這還不算什麼,有的玩家因為釣魚場所、玩法的不同,所配置的裝備也更加齊全,加起來動辄達到幾萬元。”
釣魚這項曾經的小衆運動正吸引年輕玩家,越來越多的發燒友和萌新出現在魚塘邊。其中,不乏易烊千玺、虞書欣等年輕藝人,而東京奧運會舉重冠軍石智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自己場下最大的愛好就是釣魚。
年輕人追捧,釣魚裝備、旅遊酒店等多行業随之爆發。“在這一群體推動下,未來釣魚産業鍊勢必将越發成熟,千億市場爆發隻是時間問題。”一位業内人士說。
破圈
愛上釣魚的年輕人:開盲盒般刺激
“釣魚隻分零次和無數次。”
周華告訴記者,自己迷上釣魚的原因很簡單,日常緊張工作所帶來的壓力,需要找到發洩渠道,而釣魚無疑是最好的方式。“當你靜靜地坐在岸邊,不用去想任何關于工作的煩心事。聽着河水流過的聲音,看着四周茂密的綠樹和野草,有種置身‘世外’的放空感。即使釣不到魚,也能給心靈放個假。”
和周華有着同樣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日常工作、生活節奏的高強度,讓更多年輕人希望能在閑暇之餘享受慢生活。釣魚這項曾經被視為專屬于中老年群體的運動,自然逐漸在80後,甚至90後群體中興起。
據中國釣魚協會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大約有1.4億釣魚人群(每年至少參加4次釣魚活動),其中18歲以下的釣魚愛好者占比12%,18歲至24歲占10%,25歲至44歲的中青年占比達到46%,已成為釣魚的主力軍。
“以前周末朋友聚會總是選擇酒局或者網吧‘開黑’,而如今逐漸轉向釣魚。”同樣迷上釣魚的90後菜菜(化名)告訴貝殼财經記者,自己釣魚初衷源于偶像易烊千玺喜歡釣魚,進而對這項運動産生好奇,接觸後便愛上這項運動。
回憶起第一次垂釣的場景,菜菜印象深刻。初涉釣魚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甩竿,如何判斷魚是否咬餌,甚至就連魚線都需要朋友幫忙綁。盡管整整一下午時間隻釣上了一條小魚,但他仍樂在其中,“釣魚能磨煉人的性格。以前内心總是很浮躁,而在釣魚特别是等待魚咬餌時逐漸學會了靜心,這些是其他娛樂活動不可能得到的感受。”
更讓他感到刺激的是,當魚咬鈎從水裡躍出來的瞬間,除了内心湧出濃濃的滿足感外,還有開盲盒的樂趣,“在魚鈎露出水面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釣上魚,就算釣上也不知道究竟是啥。這種未知感也增添了釣魚的快樂。”
多位釣魚玩家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曾經略顯空曠的魚塘如今擠滿了年輕玩家。“釣魚能在年輕群體中‘破圈’并不意外。釣魚作為休閑運動能緩解年輕人平時因為工作壓力而造成的内心焦慮。”菜菜說,“在遠離都市的自然環境下,和幾個朋友享受釣魚的樂趣,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幸福了。”
燒錢
晉級“氪金”新遊戲,砸萬元買裝備
“入坑”釣魚,對于周華來說支出并不低。
一天行程裡,來回路費以及餐飲等費用需要一兩百元。如果場所收費,還要多支付數百元。按照每個月去兩次計算,周華至少需要花費近2000元。
在周華的購物清單上,詳細地記錄着每一筆開支,包括魚竿、魚鈎、釣箱以及防曬衣、魚餌等裝備,一套裝備花費了三四千元。而随着釣魚技術提升,周華開始對路亞釣、台釣等玩法産生興趣,這意味着需要購置相應的裝備。
最近他新買了一根價格5000多元的路亞釣竿,盡管付款時覺得有點心疼,但并未猶豫,“心裡總是念着這根竿,算是圓夢吧。”
“确實有些‘氪金’了。”才接觸釣魚不到兩年時間的張可(化名)告訴貝殼财經記者,自己更青睐路亞釣,所購買的釣竿和魚餌都和普通釣具有所不同,如今在裝備上前前後後差不多砸了近萬元,“深刻感受到了‘台釣毀一生,路亞窮三代’的真理。”
釣魚圈粉,裝備熱度水漲船高。近日,貝殼财經記者登錄淘寶平台以“漁具”為關鍵詞搜索看到,約有上千家商鋪銷售相應商品,其中釣魚竿按照類别、品牌不同,價格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其他配套裝備價格則大多在幾十元至近千元不等。
“以前生意很一般,現在明顯好了很多。”浙江經營釣具店的老何(化名)說,“和老一代玩家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更舍得在裝備上花錢。”
老何告訴記者,以前釣魚發燒友購買時,通常隻會針對性地選擇購買裝備,現在不少愛好者第一次購買時往往會下單所有釣具,還會買太陽傘、座椅、釣魚服等老玩家不太在意的周邊裝備,“年輕人明顯需求更多,不管是否實用都會先買了再說。”
但不可否認,正是這些新玩家湧入,推動着釣魚裝備市場的爆發。據2021年天貓6·18消費大數據顯示,“露營、垂釣和沖浪”已超越了宅家的“手辦、盲盒和電競”,成為90後“破産消費”新三寵。數據顯示,今年天貓6·18期間,每天購買垂釣用品的消費者超過30萬,其中90後、00後占比大幅提升。而在過去一年裡,有超過200萬95後在天貓購買漁具,18歲以下消費者同比增長了将近一倍。
“以前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咨詢釣魚的愛好者寥寥無幾,如今每天都會接待幾波客人。盡管一套釣魚裝備價格在幾千到上萬元,但商品根本不愁賣。”一位店家告訴記者,“隻要你能拿得到貨,就絕對賣得出去。”
由于魚線、魚餌都是易耗品,為了吸引顧客的回頭率,不少店家除了銷售釣魚裝備外,紛紛組建起釣魚愛好群,每天都會将釣魚經驗進行分享,還不定期組織附近玩家一起釣魚。
老何同樣組建了類似“活動群”,依靠着玩家在店裡消費,他每年能賺近百萬元,“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幾單生意,基本都是年輕人下單購買。”
商機
“大神”出沒短視頻平台,雲釣魚帶貨吸金
網絡上興起的“雲釣魚”,同樣吸引着年輕人的目光。
“第一次關注釣魚是無意間在抖音上翻到釣魚達人的視頻。”張可告訴記者,一個小時内,他就被這種悠然的慢節奏所吸引,心情也随着對方的收獲而波動,“感覺上瘾一樣,每天都會點進去看。甚至還想嘗試着去甩幾竿。”
貝殼财經記者注意到,自2020年開始,抖音、小紅書、B站等平台開始頻繁出現釣魚類視頻,不少UP主曬出自己釣魚的視頻。據B站數據顯示,僅2021年前6個月的釣魚精選視頻數(播放量超過20萬的視頻),就幾乎與2020年全年的精選視頻數持平。而據抖音發布的《2020抖音數據報告》顯示,釣魚成為用戶最愛的休閑運動,相關視頻獲贊總量超過8億次。
“看裡面一些大神釣魚特别解壓。”張可說,“每當看到對方不斷釣起一條條魚時,除了有種替對方激動的雀躍感外,還能從中學到不少技巧。”
8月底,貝殼财經記者登錄抖音時發現,不少釣魚高手均在平台開設了賬号,最受關注的“中國釣魚運動協會技術推廣總教練”鄧剛的賬号已擁有2281.4萬粉絲,其發布169條視頻獲得9900多萬次點贊,最高一條點贊量更是達到309萬次。
記者浏覽鄧剛發布的視頻發現,他大多時候都是去收費魚塘釣魚,在不表明身份的情況下和老闆談好價格,再以高超技術釣到遠超支付價格的魚。這種“扮豬吃老虎”的過程,以及視頻片尾魚塘老闆懊悔不已的表情,都讓粉絲樂在其中。
不僅是鄧剛,包括中國釣魚運動協會特級競釣大師劉志強,中國釣魚運動協會三級競釣大師徐亮等多位釣魚圈“大神”,也入駐類似平台并擁有上百萬粉絲。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年輕玩家在平台上發布釣魚視頻,盡管技術遠落後于前者,但視頻裡新玩家在初涉足釣魚時所遇到的問題,同樣引起數以萬計的年輕人的共鳴和關注。
在較多年輕人所關注的平台小紅書上,記者發現同樣有多位UP主上傳分享着自己的釣魚知識和經曆,還有不少UP主推薦穿搭服飾和釣魚裝備。而在其“釣魚”話題上,有超過1.2萬人參與,浏覽次數更是達到1.1億次。
貝殼财經記者注意到,這些釣魚UP主除了展示釣魚技術外,大多在主頁上都挂有産品商品櫥窗,以起到“帶貨盈利”的變現模式。以鄧剛為例,其店鋪共上架197件商品,從魚竿、釣箱到餌料應有盡有,銷量最高的商品為價值32元的魚餌,銷量已達到19.6萬件。據媒體報道稱,其直播帶貨30天的銷售額約為295萬元。
“很多大神都會帶貨。初學者對于漁具品牌好壞并不了解,而長時間觀看視頻後,肯定會傾向于購買UP主所推薦的商品。”一位曾在釣魚大神櫥窗裡下過單的網友告訴記者,“部分釣魚大神都有自己的漁具品牌。其日常在釣魚時所使用的正是類似商品,網友通常會選擇同款。”
藍海
資本入局,釣魚熱情催漲周邊産業
年輕玩家湧入,讓釣魚産業正迅猛爆發。
一位在重慶經營着魚塘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周末前來釣魚的人數明顯出現爆發式增長,其中更是以年輕人居多,甚至不乏年輕父母帶孩子來感受釣魚的樂趣,“每到周末都會接納上百名釣魚玩家,這是以往從沒有過的事。”
“年輕人對釣魚的愛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菜菜告訴記者。
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休閑漁業産值達963.68億元,同比增長6.81%。而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休閑漁業規模預計突破1100億元。
市場的火熱和廣闊前景吸引着越來越多資本和新玩家入局。
8月31日,記者在企查查以“釣魚”搜索時發現,截至2021年8月底,我國共有40696家釣魚相關企業,僅是在一年内成立的就有6605家。以“漁具”搜索時顯示,國内目前有368545個結果,一年内成立的企業則達到85663家。
“如今國内垂釣市場還處于藍海階段。和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垂釣産業算是剛起步,盡管覆蓋部分周邊産業,但更傾向于單一的釣具裝備産業爆發階段。”一位業内人士表示,随着釣魚熱度上漲,未來将會有更多消費需求得以被挖掘,屆時釣魚市場勢必将徹底爆發。
貝殼财經記者注意到,此前垂釣行業覆蓋市場多是旅遊業和體育賽事。包括福建、廣東等部分沿海城市都開發以垂釣、城市觀光、海島旅遊一體化的旅遊項目,同時每年也有數百場垂釣賽事在國内舉辦,以此吸引玩家關注。
随着釣魚在年輕人中走俏,讓不少依托于釣魚的周邊的旅遊業、酒店等産業跟風火熱起來。
“除了就近選擇魚塘外,不少玩家還特意利用周末等假期飛往全國各地,以體驗不同的釣法和自然風光。”菜菜告訴記者,他和朋友正在籌備利用假期飛往福建嘗試海釣,“盡管可能花費數萬元,但除了釣魚,還能感受海濱城市的風光,也算是犒勞辛苦了大半年的自己。”
除此之外,衆多釣魚培訓機構也湧現在市面上。據多位業内人士告訴記者,山東、浙江等多個城市近段時間活躍着以釣魚項目為主的培訓班,就圈内常見的淡水垂釣、矶釣、路亞釣等門類進行針對性培訓。而随着課程的不同,收費标準也從數百到數千元不等。
“現在釣魚市場這麼火,玩家又多以渴望‘晉級’的年輕人為主,自然市場中很多人都希望能從中分羹。”老何說,在這一群體推動下,未來釣魚産業鍊勢必将越發成熟,千億市場爆發隻是時間問題。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覃澈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