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說的牛字是什麼意思?牛字念什麼?在普通話中讀niú,但在很多地方卻是讀成óu,比如在河南中東部一帶北方很多地方都是這樣讀的雖然還是陽平字,但調值為41,就是降調,聽起來與普通話的去聲相近,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東北人說的牛字是什麼意思?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牛字念什麼?
在普通話中讀niú,但在很多地方卻是讀成óu,比如在河南中東部一帶。北方很多地方都是這樣讀的。雖然還是陽平字,但調值為41,就是降調,聽起來與普通話的去聲相近。
從語言學上解釋,牛字本為疑母字,聲母為ng,至近代,疑母字分化,或歸入泥母,讀n,如北京話;或變為影母,成為零聲母,河南話中的牛字讀音為後者。
除姓氏外,牛、黃牛、牛虻、牛肉,其中牛字皆作零聲母讀法。
三四十年前,向普通話看齊的新讀法開始出現。一些新詞,隻有新讀法,老派讀音漸漸式微,像牛字單用時,牛虻、牛肉,都出現兩讀,而且新讀法居優勢地位。
隻有像“麥牛”(一種藏在小麥等糧食裡如螞蟻般大小的黑色小飛蟲)等極少詞,仍保留傳統讀音,不過也持續不了太久。因為農村生活方式正迅速改變,向城裡靠齊,播種、收割、晾曬,都越來越機械化了,詞語消失,讀音當然也無法獨存。
語言的變化背後是人,一代有一代的新風尚,變化由此産生。大規模的變遷,離不開廣泛的語言接觸。詞彙成為排頭兵。外來詞帶來新概念,本地語言中無此表達時,隻好連詞帶音一同照搬。然後在規律作用下,同系列的詞彙随之變化。如水面投入石塊,漣漪逐漸擴散整個池塘。
從前的日子慢,語言的變化自然也慢。曆史上的幾次大變遷,均與亂世流離造成的人口大減員、大遷徙有關。
三國紛擾,五胡亂華,各各亂個不休,中國分裂數百年,漢語由此告别上古階段,邁入中古。顔之推感歎南北語音皆不正,“南染吳越,北雜夷虜”。隋初幾位名流聚會,吐槽完各地語音謬誤,議定了标準,“我輩數人,定則定矣”。這就是著名的《切韻》,中古音的語音标準。
當然,限于書面語的作詩寫文。語音變化不會停步,隻是有時慢,有時快。
蒙元的南下,對中華是個大事件。漢人第一次徹底失掉了統治權,崖山以後無中國。漢語也由此進入近代。元代周德清寫用于唱曲的《中原音韻》中,入聲已經消失,進入了其他三個聲調中。
改革開放前,人口的流動被嚴格限制,偶爾的露天電影是村裡難得的盛會,十多裡外的人都會趕來,真是人山人海,連銀幕背面也坐滿了觀衆。電視機更是奢侈品,14寸的黑白屏,鄰居們擠滿小屋,有時不得不放在街上。
如今電影已不新鮮,電視也漸漸普及,識字人群迅速擴大,打工者成群結隊。普通話作為強勢語音,真正得到普及,其鋒芒令其他方言黯然失色。
方言之間也在不斷博弈,此消則彼長。
實力才是王道。港台腔曾一度風行,現在隻淪為小品劇裡騙子的标準口音。河南話和東北話、四川話,都是影視與小品中搞笑的常用素材。
不過規律總有例外。方言中核心詞彙讀音,抵抗力最強。一些獨有的詞彙,也因其獨特,免受強勢語言影響而保持不變。外力一旦減弱,這些詞的讀音便保留下來,成為例外。目前的多音字,多是曆史上抵抗的遺留。
孤僻荒島,語言變化最慢,一旦接觸外面的世界,則變遷加劇,難以阻擋。從這個意義上說,方言的消亡是必然的趨勢。天下大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