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中國電信數字城市“一網通辦 一網統管”、數字鄉村“數字鄉村智慧大屏”展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從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以及完善數字經濟治理等方面,繼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
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鍊……這些曾經被我們看作遙不可及的數字化技術,如今早已深入到經濟、社會、國家治理等多個層面。從2005年到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由2.6萬億元迅速增長為39.2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38.6%。
在數字化轉型和技術創新引領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治理描摹出一幅怎樣的“數字中國”圖景?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數字上的中國》一書,聚焦産業數字化、數字生活與消費、“新基建”與數字城市、鄉村振興等核心領域,勾勒“數字中國”全貌,對我們理清數字經濟發展脈絡,研判數字經濟新發展方向有很好的幫助。
數字經濟:“雙向賦能”實現虛實融合
《數字上的中國》提出,數字化時代的核心特征是打破行業邊界,跨界協同,重塑邊界。
誠然,當許多行業的産業條件遇到大數據、産業資源碰上物聯網,原有的技術、業務、市場、服務等壁壘不複存在。
沒有原有的邊界束縛,行業的傳統規則便成為無限可能的遊戲,它們的發展不再是行業内成員之間的競争,而是不同成員對這個行業領域的重新界定;它們不關心誰輸誰赢,而隻在乎如何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這一行業尋求一個更大的共同發展空間。
這就是“數字經濟”,也是它為何與傳統實體經濟密不可分的原因所在。因為它不僅脫胎于傳統實體企業,又往往會以實體經濟的形式存在。因此,發展數字經濟,應加快數字經濟與傳統産業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态、發展新動能,積極鼓勵和扶持傳統産業從線下走向線上,通過數字技術創新催生出新業态、新模式,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要做好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虛實融合”,必須做好“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
産業發展需要“數字化”,這是利用數字經濟的優勢對傳統經濟産業進行改造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創新實踐。數字技術建設也亟須“産業化”,用以激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内生動力,并反作用于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基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也實現“雙向賦能”。
如今,随着數字技術應用不斷成熟和大型數字平台的建設發展,實體産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賦能已經頗具規模。以微信為例,微信支付、微信搜一搜、微信AI等服務功能現已成為中小企業數字化必備工具。最新數據顯示,在2021年,零售、旅遊和餐飲行業小程序交易額同比增長超100%。我們也期待實體經濟能在發展中實現對數字化經濟的反向賦能,依托需求為重點領域數字産業提供發展方向,為增強關鍵環節競争力提供産業支持,在政策推動之外,進一步激發數字産業化的内生動力。
數字社會:數據也有“人的溫度”
在數字産業化的磅礴之勢下,互聯網平台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融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建築、醫療、農業、金融等業态上發揮着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在娛樂、社交、購物等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即拿即走,無需掏出手機”的無人超市、提供豐富個性化體驗的數字電視、搭載AI的智能服務機器人、自動駕駛的無人汽車……這些曾經看來不可能的“神仙操作”不斷出現,有的更是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疫情期間,健康碼、流調碼的出現更是讓數字化形成了一場新普及。
随着日常生活逐漸和數字化技術綁定,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數字化助力了我們的生活,還是我們逐漸活成了“數據”?
不得不說,受到大數據的廣泛影響,每個人終究還是變得“數字化”了。無論是數字技術還是人工智能,要想真正融入人類社會,歸根到底要以人為中心,要造福于人。大數據通過對個人基本信息更全域的捕捉和更随時的觸達,以數據的形式勾勒出個人更完整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這能夠使人的自我表達變得更加豐滿,從而最大程度了解和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求。
同時,人的“數字化”必然伴随着人的“場景化”。同一個人會在不同的場景中擁有不同身份,而針對他們不同的“場景身份”,大數據則會提供不同的服務方案,幫助人們更加明确地表達自我、作出決策,使人們在獲得參與感、歸屬感的同時,回歸人這一“思想性動物”的“思想”屬性。因此,人的“數字化”并非人對數字冷冰冰的異化,而是數字更加貼近了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
正如《數字上的中國》寫道,數字社會不僅要使“數字原住民”成為主角,更在于每個人、每個圈層都因為數字化得以更好地自我表達,形成更為專業的判斷,完成更具溫度感的連接,實現全新的消費與生活觀念升級。
數字治理:形成多元化治理新風尚
與數字化技術一同進入21世紀的,不僅有人民的家庭生活,也有公共性的社會活動。
每有公共事件出現,除了傳統媒體的報道,我們會看到抖音、快手上的點贊關注轉發,看到微信朋友圈裡的轉載,看到微博裡正反兩方的論戰。我們也會看到,對于人民群衆熱議的話題,政府都會作出積極的反饋與及時的應對。
人民群衆是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者,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的多元參與必定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的社會環境下,由于獲得的信息不對稱,民衆對社會治理的關注程度和參與能力都存在極大不足。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型信息化技術伴随着信息搜索引擎的效能提升,打破了傳統信息壁壘,使群衆對社會治理的廣泛參與變得可能。
實現“數字治理”,不需極高的社會治理參與成本,隻要“一根網線”,就可以通過搜索引擎自行獲取海量信息,通過社交媒體整合“治理信息碎片資源”和“治理主體協作性資源”,在提升人民群衆治理參與度和參與能力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由于數據的快速生成叠代,海量信息在時刻挑戰着各治理主體的分析把控能力。為博關注而捏造信息、煽動情緒狀況屢屢出現,錯讀、誤讀現象時有發生。面對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等特點,數字治理要求從治理層面進行體系化轉變、采取有效戰略和管理措施,保證數字化轉型的實施效果和價值最大化。
數字治理既是治理的數字化,也是針對數字化本身的治理。為此,我們既要在發展數字經濟、構建數字社會的進程中持續強化數字治理,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更應不斷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明确主體責任義務,豐富監管技術手段,形成群體監督合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郭一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