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已經下了好多天了,小孩子趴在窗沿上,望着如紗籠罩的雨霧發呆。他和父母及小夥伴們有一個約定:等雨停了,就去灘地裡撿地軟!
大雨過後,布滿落草的灘地上滿是地軟,在孩子們像撿起一顆顆珍珠一樣,輕輕地将其放在籃子裡。家長于是訓他們,說若這樣慢,等太陽一出來地軟就沒了。
這句話是真的。地軟是因天雨滋潤而生長的一種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等太陽的溫度提高,它們很快就會人間蒸發。這也是孩子們對其充滿極度好奇的主要原因。
地軟的名稱有一種舒服的觸感。因其混在雜草中,像是土地和雜草的衣服,所以學名叫地衣。除此之外,地軟又名地木耳、地見皮、地踏菜、地皮菜、地皮木耳等。古人早已食用并有記錄。據《梧州府志》載:
“
葛仙米……此原非谷屬,而名為米,傳雲:晉葛洪隐此,乏糧,采以為食,故名。
”
這被葛洪食用的“葛仙米”即是地軟。對其來源,皆不知其詳。西方人将其稱為“fallen star”或是“star jelly”,從字面判斷,乃可能誤以為其是由天上所降之故吧?不過将之呼為“星星”,的确是有幾分浪漫和想象。
地軟出于山野,便采易得,多而自賤,做法亦簡單。晚清時期,文人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中記述道:
“
以水發開,瀝去水,以高湯煨之、甚清腴。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間白,既可口,亦美觀也。
”
這文字簡素幽淡,卻意境清遠。而且,其中所說的兩種吃法,關中人也一直保持。
地軟炒蛋
在這道菜裡,地軟代替了木耳,但比木耳更柔嫩妥帖,口感更順,無論色澤還是味道,地軟都甯居次位,而不喧賓奪主。
鮮亮的黃色與深沉的黑色,形成了刺激視覺和味蕾的佳味。
地軟雞蛋烙餅
以地軟雞蛋為餡的烙餅,為關中人所擅,做法與韭菜盒近似。
焙烤薄餅是關鍵階段,也最顯關中人的藝能。鐵鍋先預熱,然後用油布搽滋,再将大的面餅輕輕入鍋,面餅入鍋前,要在其表面略施“面撲”(避免面皮與他物粘合的面粉),面餅入鍋後,火要略大,但自在掌握間,待餅面受熱幹卻後,以極小的文火燒。燒火的同時,一定要不時翻看面餅,帶色澤金黃,便可出鍋。
地軟包子
地軟包子是關中人喜食的一種美味,若是将其制成烤包子,味道則更好。
經過烙烤的包子皮,色澤橙黃,口感脆爽,相較之下,内外的剛柔相濟則成為此食的一大風味。此菜以女性朋友更為喜歡,若再配以素羹,真是再好不過了。
渭水流域及秦嶺一帶,蕪草豐盛,地軟的品質也好,再加上近年來雨水尚多,地軟作為一種野味,已越來越被人們喜歡。
來源:陝西省旅遊和文化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